专家简介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参加编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针灸学讲义》,主抓教学与临床工作。
单志华,男,1956年出生。当代中医临床家,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单玉堂先生之子,幼承庭训,功底扎实。先后拜我国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长春许振寰先生门下,深得三位大师真传。
作者:针灸配穴是针灸治病的重中之重,联系历代前贤宝贵的配穴经验,结合本人临证体会,总结归纳出用针配穴的五大纲要,共计二十五法则,现简述如下: 按照五行相生规律配穴
(三)
本经补泻配穴法,即见某经之证候,辨其虚证实证,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运用五输穴进行补泻的一种配穴法。所谓“五输穴”,是指位于人体肘、膝以下十二经脉六十六个重要穴位,按照五行相生顺序组合成五类腧穴的简称。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把气血在经脉中由小到大的流行,配合五输穴,并用井、荥、输(原)、经、合加以命名。《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就明确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因五输穴是人体气血流注的重要孔穴,所以对针灸的治疗意义很大。其与五行的关系,《难经·六十四难》云:“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这段文字很重要,是临证运用母子补泻法的理论依据。十二经起于井穴,阴井为木,故阴井木生阴荥火,阴荥火生阴输土,阴输土生阴经金,阴经金生阴合水;阳井为金,故阳井金生阳荥水,阳荥水生阳输木,阳输木生阳经火,阳经火生阳合土。所谓“母子”,是指脏腑经络所配属的五行相生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如木,水生木,则水就是木之母;木生火,则火就是木之子;临床运用这种母子补泻法,即当某经虚证时,可以补本经的母穴,乃至母经的母穴或母经的其他穴位;若属某经的实证,可以泻本经的子穴,乃至子经的子穴或子经的其他穴位;根据“阳井金,阴井木”的五行关系,如诊得手太阴肺经之证,肺属金,若辨证属于邪热蕴肺或痰热郁肺的实证,见咳嗽、气息喘促、痰多黄稠、身热、胸闷胸痛、脉滑数等,“实则泻其子”,当针取肺经水穴尺泽(金生水),针用泻法;若属肺气虚或肺阴虚,症见咳嗽气短,甚至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懒言,骨蒸盗汗,脉细数或细软无力等,“虚则补其母”,当取肺经土穴太渊(土生金),针用补法。脾经湿热内结或脾约证,表现为脾积、腹胀、便秘、脘腹痞闷、四肢困重等,“实则泻其子”,当针泻脾经金穴商丘(土生金);若属脾虚证,见面色萎黄、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甚而四肢不温、完谷不化,或便血、经漏、带下绵绵、脉沉细迟等,“虚则补其母”,当取脾经火穴大都(火生土),针用补法。再如诊得足厥阴肝经之证,肝属木,若辨证属于肝阳上亢、阳热上攻于头者,实则泻其子,针泻本经的火穴行间(木生火);或加配心包络(同属厥阴经)之火穴劳宫,针用泻法;也可加配心经(子经)的火穴少府,加强直折其火的作用;心火被泻,火势削弱则不能铄金,金因而坚固,亦即发挥制木之用,而使木无太过。这就是五行平衡五脏的治疗效果。若辨证属于肝阴虚兼肾水不足者,症见腰膝酸软、耳鸣、少寐等,虚则补其母,采用补肾水为主的配穴法,取肝经的水穴曲泉(水生木),加配肾经(母经)的水穴阴谷,以强化滋水涵木之用。肾水充则肝虚得补,肝木荣则可以制土,土受制约则无犯肾水。因此,肾水足,肝木得以滋养,五行平衡五脏,诸症可除。是为本经(或同经)补母泻子取穴的方法。
刚柔相济配穴法,即十二经与十天干配合应用的方法,也称夫妻刚柔配穴法。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医家把十天干按照阴阳属性一分为二: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再按照“河图”生成数排列成“五合”,即:甲与己合化土运,乙与庚合化金运,丙与辛合化水运,丁与壬合化木运,戊与癸合化火运。由此看出一个规律: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即土生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五行相生的顺序。《针经标幽赋》云:“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十天干代表时间周期的阴阳交替,与十二经脏腑配属关系是: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三焦寄壬)、癸肾(心包入癸)。具体临床运用,如患者素体脾胃不和,中土虚弱。根据甲己化土,逢甲逢己日主土运,甲属胆己属脾,按照“阳井金,阴井木”的规律,取胆经土穴阳陵泉,配脾经土穴太白同用,是为夫妻刚柔相配,阴阳相合,则补脾的力量明显加强;他如乙与庚合之穴,取肝经太冲穴与庚大肠经之曲池穴同用;丙与辛合之穴,取小肠经腕骨穴与辛肺经之太渊穴同用;丁与壬合之穴,取丁心经之神门穴与壬膀胱经之金门穴同用;戊与癸合之穴,取戊胃经之冲阳穴与癸肾经之太溪穴同用。如此“合日互用”刚柔配穴,体现出时间—脏腑—经络—穴位的高度统一,是一种提高(或恢复)人体机能的高级配穴方法,完全符合“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之旨。此种配穴法同样是运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和经脉属性的生克关系来制定。《难经·七十五难》云:“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不”疑衍)得平木也。”这段经文大意是:肝实肺虚之证,欲使其平衡协调,可采用泻心火(南方)补肾水(北方)的治疗方法。这是因为,木生火,水生木。火是木之子,水是木之母。“子能令母实”——泻心火以夺肝木之实;“母能令子虚”——补肾水以资肺金之虚。所以,通过补母(补北)泻子(泻南)的治疗,而达到五脏间的阴阳平衡。临床此法运用比较广泛,且效果优于一般配穴方法。如水亏火旺、木火刑金之咳血症,取肾俞、太溪、复溜、三阴交(均用补法),太冲、期门、巨阙(浅刺)、神门(均用泻法)、心俞、肺俞等,以泻火补水。各经循环相生配穴法,即本经之病与他经之病同见,则针灸配穴据五行相生取义,从经与经相生到穴与穴相生,而形成各经循环相生同时并用的能量。目的在于通过经、穴相生来激发人体正气。特别是对久病体虚之人,运用各经循环相生选穴,会最大程度地调整机能状态,恢复病人体质。如:足厥阴肝经属木,手少阴心经属火,木生火,二者经气相生,故首先从此二经取穴。进一步,取肝经土穴太冲合心经的金穴灵道,土生金,是为从经与经相生到穴与穴相生,则大有相互促进恢复体质之能。此法在按时取穴中更能得到充分体现,是为顺天时而调气血。
在经与穴循环相生的配穴基础上,根据病人的色、脉再辨证施以强壮、营养取穴,针用补法或以灸为主。如取背俞穴膏肓,补肺气而平喘;小肠募穴关元,温补下元;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所入为合”,为保健要穴。三穴用灸法可激发胃肠机能,促进消化吸收,从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他如中脘、脾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等,均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补法针灸。
本文摘选自《单玉堂针灸配穴通俗讲话》,作者:单志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