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播预告:《蛮荒时代》明日开播,静华倾情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轩诚浅语:

我与匡燮老师相识二十多年了,在我的眼中郭老师是一个豁达、优雅而又渊博的长者,用著名作家、学者石岗的话说: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一部《我的起源》,不光让我们了解了匡燮先生复杂而又坎坷的童年,还通过他轻松而又深邃的笔触,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剪影。《蛮荒时代》,值得期待。

/导语梁轩诚

诵读:林静华

长篇连播预告

著名文艺评论家方兢先生说:匡燮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美丽八点半”平台自下周一起将开始独家连载散文名家匡燮老师的最新长篇叙事散文《我的世界》第二部《蛮荒时代》,这不啻是给我们所有人的一道精神大餐,让我们自下周起一起来阅读、倾听来自这位智者的几十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匡燮,原名郭匡燮,河南孟津人。1942年出生于邙山深处一个叫西小梵的东沟村,1966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后辍笔。中年重拾旧业,专事散文创作,有散文集《野花凄迷》、《无标题散文》、《悟道轩杂品》、《记忆蛛网》、《菩提树下》等数部。有多篇散文被选本编入,亦在央视播出,并多次获得大奖。历任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文艺部主任、副台长,陕西文艺广播电台台长,高级记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名家评论:

贾平凹:他有壮悲而奇艳的经历,自用不着看别人的书乃借意衍文,他虽饱学却未见到卖弄而沦为迂腐,一个才惰洋洋的人却也不敢于轻佻来。他为人淡泊所以活得并不乏累,文作得寂寞固此与艺术日益亲近。

余秋雨:匡燮决定写一本无标题散文并无太大的深意,而只是在长时间写写弄弄过程中自然而然想采取的潇洒举动。事实证明,大凡这些高手笔下的标题虚化的文章总是更有弹性和张力,更有多义性和神秘感,因而也更经得起反复品味。

沈奇:在陕西这方文坛,走近匡燮,便是走曲陕西,走向迥异于这方文坛之主流意识的另一脉气象,一个在场的游离者,一种边缘化的诗与真。

王仲生:精致而优雅的文字,把读者从欲望的重重包围中引领出来,走向心灵的自我独白,一个澄明的中国式的“瓦尔登湖”。

匡燮散文片段:

但老城也不是一味的清冷,比如每天晚上,瑞泉中学的学生们下了晚自习,大门外就忽的乱成了一窝蜂,一泓深潭,猛的溢了,汹涌着向街上漫流,吵吵喳喳,杂杂乱乱,好一阵才平静下来。

老城里,还经常演皮影。城中间的街道两边,相对着有处比街高些的平地,形似广场,如今是生产队的打麦场。大忙过罢,皮影便在这地方上演。一个桌面大的舞台,三面围着布幔,正面蒙着一面纱幕,台角挂盏马灯,锣鼓家伙一响,这台前便黑压压坐下一片人来,月亮地上,灯光影里,清丽的丝弦,苍凉的唱腔以及纱幕后用牛皮刻的彩色人儿,或刀枪剑戟的着对撕杀,或青衫柳腰着卿卿我我,刹时间,满城里都让诗一般的激情浸漫着了。我第一次看皮影就是在这里,什么内容忘了,只记得一个小丑似得人物,在台角撒尿,一道弧线从这个台角射到那个台角,引得舞台前一片笑声,有趣极了。

老城西门外的那座石桥下流淌着的河,叫沋河,是从南山里流下来的,贴着西门向北流进渭河里。河水很清,两岸碧草凄迷,是人们洗衣和夏夜乘凉的好去处。河上的这座石桥,桥墩,桥面,桥栏杆都是一色的芝麻石,粗砺而古雅。月似得堵着半个城门。

桥东,便是萧索的老城,桥西,便是热闹的西关,恰似这座桥将萧索和繁华分开,也将静谧和热闹连接。

於是,桥东的老城成了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桥西的西关便是了那幅《清明上河图》。

(选自《蛮荒时代》之《老城与西关》)

郭老师书法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