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从学术史角度的观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15 03:01

  【光明书话】

  作者: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谈“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我谈的范围没有那么广,只是一个大学里的学者尤其是历史学学者从学术史角度的观察。我想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谈一谈在一个时代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从学术史的行情来谈一谈现在什么是大家需要的学术书,希望出版社跟学界一起来推动出版适合这个时代的好书。

图为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好的学术书有三个标准

  我认为,评价一部学术著作好不好,有三个标准。第一要看有没有提供新史料和新证据,如提供了,它就是好书。我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做过一点佛教史的研究,现在回想起来有一个例子印象很深。

  1926年,胡适在伦敦和巴黎看敦煌文献时发现了有关唐代禅僧神会的新资料,一下改写了整个禅宗史。禅宗史最关键的一个时代或者说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南、北宗在初盛唐之交发生的一场大转折、大争论,六祖慧能取代了原来可能成为正宗传人的神秀。可是,由于胡适发现了有关神会的新资料,一下子就推翻了这个结论,并指出,神会才是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神会的出现,同时是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胡适的《神会和尚遗集》当然是一本好的学术书,因为它拿出了新证据。

  当然,不一定好书就是百分百正确的。胡适也有一些错误,我曾经写过文章,指出胡适的有关禅宗史的结论,包括对神会的研究存在错误之处。但是,尽管有不正确的地方,胡适的禅宗史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新证据,那就是好书。所以我要讲一句绕口令式的话:正确的书不一定是好书,不正确的书不一定就不是好书,平庸而无用的全面论述,绝不是好书,深刻的片面,有时候恰恰是好书,能够提供有用的新资料和新证据就是好书。

  胡适的研究不仅在禅宗史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说法,还提供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启示:第一,禅宗自己写的禅宗史书多是涂脂抹粉,塑造一个正统的历史脉络。第二,所有的伪造的禅宗历史都是在宋代出现的。第三,一定要在禅宗之外去找别的史料来研究禅宗,这一点很重要。能提供新资料和新证据,特别是你提供的恰恰是最关键的那一部分,能发掘历史大关节的,就更是好书了。

图为顾颉刚英文版《圆仁唐代中国之旅》

  好的学术书的第二个标准,是提供新思路和新概念。

  说起中国的历史学者,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陈寅恪先生。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到一个概念——“关中本位”,就是说从北周到隋唐,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都是关中人或陇西人,像弘农杨氏、陇西李氏等等。一直到武则天时代这个情况才有所改变,也就是说,陈寅恪改变了过去以山东江左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史的描述。陈先生用的史料都是旧的,但是他的概念是新的,虽然他提的这个概念也不一定都对,黄永年先生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就批评“关中本位”这一概念。其实,被别人不断地追着去批评,恰恰说明提出的概念有力量。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关中本位”这一概念,现在仍是整个中古史研究的话题,因为它刚好联结了中古史最重要的几个概念——族群、地域、家族、政治。现在我们研究中古史还是围绕这几个重要因素,陈先生很了不起。

  新思路和新概念就像聚光灯,打到哪里就亮到哪里,吸引大家不由自主地跟着关注、跟着讨论,不管它是对是错,都刺激你去想新问题和新领域。我认为,有争议、有反响的书,总比水花都溅不起来的书要有价值。我比较熟悉的日本学界,如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丸山真男讲的“忠诚与反叛”,都提出了关键的新概念,因此就非常重要。

  好的学术书的第三个标准,是给学界提供典范、提供方法,它不仅能在本专业领域产生影响、提供启发,而且能给其他领域提供样板。

  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周制度论》是最典范的研究,激发了后来的“两重证据法”。我在日本发现了王国维送给内藤湖南的最初手稿,而且是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周制度论》合在一起的,这说明前面的考证背后有大想法,《殷周制度论》大体就是《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的结论部分。这涉及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问题,自殷商到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中国的礼制最终得以完成。殷商时还有兄终弟及,旁系继承。但到了西周,确认了皇位继承必须是嫡长子,才有了后来中国历史上种种复杂的事情,除了宗法制度之外,比如说宋代的濮议,明代的大礼议,其实都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所以,王国维的研究作为两重证据法的代表,被大家记住了。我们必须把地下出土的文物跟地上传世的文献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学术典范。

  所谓典范研究,就是规定了这个主题讨论的框架、方向和理论。可是我们现在很多学术书,就像是教科书、概论或是高考作文题,既没有新资料,也没有新思路,更不要说新典范。

葛兆光素描 郭红松绘

  二十世纪学术史与“预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我们还要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看什么是好的学术书。

  陈寅恪在陈垣的《敦煌劫余录》序文里的一段话,即所谓学术要“预流”的问题。他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更通俗一点讲“未入流”就是不入流。当然,陈寅恪先生并不是说一定要追赶潮流,他是说每个时代学术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问题,有它的关注核心。

  做学问要走在时代话题和当下学术潮流的前面一点,只有这样,才会有人跟你讨论,才会有人响应,才会有人理解。特别是现在的全球化时代,在国际学术环境里面,躲进小楼成一统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想以20世纪学术史为例,谈一谈20世纪学术主流是什么,为什么当时这些书是好的学术书。

  20世纪中国学术变化有四个特征:一个是时间缩短,把传说神话从历史中驱逐出去,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大贡献。二是空间放大,把历史视野扩大到满、蒙、回、藏,甚至整个亚洲和世界。在这一点上,敦煌文书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激发。三是史料的增多,引出很多课题。所谓“四大发现”,即甲骨文、敦煌文书、居延汉简还有大内档案,如果再加上胡适所说的关注日本和韩国保存的中国文献,就是“五大发现”。这“五大发现”再加上历史学视野发生的改变,使得我们对档案和史料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原来不被认为是史料的东西,开始被关注。四是问题复杂,各种理论从东洋来,从西洋来,使得有关中国和亚洲历史的解释变得丰富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中国历史学的大变化,是受到了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东方学和日本东洋学的巨大刺激的。

  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东方学和日本东洋学的新变化,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西域和南海之学。由于史料与空间扩展到中亚、东南亚这些地方,学者就不得不去了解亚洲各种语言文字,各种语言之学跟历史之学也就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第二,超越精英文化世界,走进底层的宗教和社会。欧洲东方学的一个来源是传教士,跟一般的书斋学者不同,他们要走向基层,走向社会,走向民间。第三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之交往,欧洲东方学和日本东洋学的学者特别关心更大范围的中国与周边,所以,中国文献里的旅行记、出使行纪、诸蕃志、殊域志、航海记录等都特别受关注。第四是田野调查和遗迹发现。如贺昌群所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一个“发现的时代”。中国很多佛教、道教和建筑史上的重要依据,是沙畹、喜仁龙、斯坦因、弗利尔这些人发现的,他们留下了很多田野调查和遗迹考察的资料。梁思成在著作里提到过,对这些遗迹的发现前面全是欧洲人和日本人在做,极大地刺激了他。第五是超越经典文献,注重边缘资料的发现,包括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的资料,敦煌文书和民间文献,民族语言的文献,这都是他们先做起来的。

  在这五个重要趋势的刺激下,中国学界才出现了上文所说的20世纪的变化,这就是当时的国际大潮流。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东方学刺激了日本的东洋学,而日本的东洋学又在20世纪初期强烈地刺激了中国的学术转型,这是一连串的变化。回顾学术史,为什么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中,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傅斯年这些人是主流?就是因为他们“预流”,进入了国际东方学主流的问题、领域和方法。

  王国维了不起在哪里?陈寅恪有三句话的评价:第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就是两重证据法。第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相互补正”,要看各种不同文字的文献——异域文献。第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是说不能够只固守在自己传统观念里面,要接受外来的新观念,然后跟原来的旧材料互相结合。我认为这三句话再准确不过了,这就是王国维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身处20世纪学术史的大潮流中,在这个大潮流里面写出来的就是好书。

  当时,沙畹的《摩尼教入中国考》,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都是好书。此外,看当时外国人对中国学术书的关注,书评最多的,一个是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还有一个是顾颉刚的《古史辨自序》,他们认为这些是好书,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对古代历史观念的一个巨大变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丛书” 资料图片

  “行情”:把中国史纳入世界史

  21世纪已走入第三个十年,那么,什么才是国际学术界会关注的大话题呢?以前杨联陞先生讲过一段话,他在《书评经验谈》里说,做学术最重要的一条要懂得“行情”,这跟做商人是一样的。我以个人的一点经验来揣测一下,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这十年,世界史的书特别受欢迎,出版得特别多。比如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甲骨文丛书”就很受欢迎。这十年来全球史、世界史的书受欢迎,我觉得这隐含着对中国的思考。这些书比较会讲故事,有世界的眼光,而且敢于想象和推论,书写的东西我们觉得很陌生,陌生就会有新奇感。

  把中国带进世界,把世界带进中国,也许我们的中国史研究可以有一些新的成就。

  9世纪日本和尚圆仁随遣唐使到中国求法,写了一部日记体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哈佛大学教授赖肖尔的《圆仁唐代中国之旅》(Ennin's Travels in T’ang China),在世界史范围内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解释,他指出,《马可·波罗行纪》是世界名著,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是世界史上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可圆仁在中国的旅行比马可·波罗要早4个世纪。而且,马可·波罗只不过是一个异域之人来到中国游历,因为他不懂中国语言,他根本不可能真正深入地了解中国。圆仁则不同,他不仅通汉文,用汉文写作,且是一个佛教徒,跟中国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他对中国的理解要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9世纪在世界史上是罗马帝国和隋唐帝国的衰落期,圆仁刚好碰到了唐武宗灭佛,亲历了那个变动的大时代。在赖肖尔看来,这件事跟当时唐帝国的衰落是相关的。赖肖尔的解释,使对《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研究得非常透彻的日本人也大为叹服。像这样拥有宏大的世界史视野,又能对一个事情做精细的研究,就是一部好的学术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好的学术书,从学术史的角度讲,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学术潮流、学术前沿,才能知道什么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好的学术书。我们经常讲,博士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不会选题,好像套模子似的。其实选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判断学术界的潮流,像杨联陞先生讲的“行情”或像陈寅恪先生讲的“预流”。所以,如果要看好的学术书,多去讲坛、课堂、会场和书店看看,你就知道什么是好的学术书。

  (本文系社科文献大讲堂2021年第一期活动演讲,石志杭、光明日报记者陈雪整理)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5日 11版)

[ 责编:董大正 ]
(0)

相关推荐

  • 苗怀明:董康和他的东游日记《书舶庸谭》

    对一般公众而言,董康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字眼,远不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名字来得响亮,即使是学有专攻的青年学子们,也未必人人都了解. 董康 不过,无论是站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还是学术文化史的角度看,这都是 ...

  • 苗怀明:蔡元培——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者(纪念蔡元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史上,还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1917年都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里可以列举一些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比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开设小说课程,吴梅在北京大学讲授曲学,等等. ...

  • 高中选修历史,哪些书值得一看?

    高中选修历史,哪些书值得一看? 高中历史,想要学得好,先把历史教科书好好多读几遍,教材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辅助的参考资料可以研读一下绿卡图书的高中大事年表&专题史年表,以及曲一线的& ...

  • ​张伯伟 | “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纪念王元化先生

    "现在,让我们赞美名人,和生我们的父辈."贡布里希(E. H. Gombrich)曾经用<传道书>中的这道命令作为他<敬献集>一书的第一句话,他把" ...

  • 苗怀明:《风起红楼》增订本

    <风起红楼>增订本,苗怀明著,凤凰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别致有趣的二十世纪红学研究史,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顾颉刚.俞平伯.鲁迅.陈独秀.汪原放.周汝昌.李希凡.蓝翎 ...

  • 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 ——从学术史角度的观察

    . 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 --从学术史角度的观察 作者:葛兆光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5日 11版) 图为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图为顾颉刚英文版<圆仁唐代中国之 ...

  • 葛兆光|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从学术史角度的考察

    探索与争鸣 有学术的思想昨天 18:37 谈"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我谈的范围没有那么广,只是一个大学里的学者尤其是历史学学者从学术史角度的观察.我想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谈一谈在一个时 ...

  • 葛兆光: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

    谈"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我谈的范围没有那么广,只是一个大学里的学者尤其是历史学学者从学术史角度的观察.我想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谈一谈在一个时代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从学术史的行情来谈一 ...

  • 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

    图为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图为顾颉刚英文版<圆仁唐代中国之旅> 葛兆光 素描 郭红松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甲骨文 丛书" 资料图片 [光明书话] 谈&q ...

  • 葛兆光|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

    学界 中国人民大学·学界平台为广大学人提供编辑审稿及咨询服务. 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 --从学术史角度的考察 谈"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我谈的范围没有那么广,只 ...

  • “陆依萍104岁生日”被全网祝福,20年后重温才发现:比起何书桓,她更渴望被他爱……

    前几天,#陆依萍104岁了#的话题登上热搜,网友纷纷打call表达祝福,纪念<烟雨蒙蒙>中陆依萍这个角色的诞生. 甚至连演员赵薇本人,也收到了观众们送来的生日祝福. 琼瑶的原作<烟雨 ...

  • 认识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丑书

    这10种才是真正的"丑书" 我们生活中见到很多古今书法, 其中也许有你欣赏不了或不喜欢的, 就好比你看不懂一部高雅歌剧, 但是,看不懂就是作品本身问题么? 目前国人艺术欣赏能力多数 ...

  • 看过《只有分手才有幸福》一书

    看过<只有分手才有幸福>一书之后,我的心很久都不能平静.还以为将人生.将感情越看越淡的我,又找回了久违的心潮澎湃. 书中女主人公对人生.对感情的诠释让我敬佩,爱到极至又将爱倍加呵护.遇到事 ...

  • 【征文选登】章科才/我的漫长出书路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出书那点事儿"征文选登 章科才 2011年9月下旬,我从领导岗位退到二线后,有朋友对我说,现在领导干部退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