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止痛散
药方:生香附30克,广郁金、川楝子各9克,元胡、丹参各15克,参三七9克。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5~10克,用温开水送服,每日服3次。
疏肝行气,活血散瘀,治凡因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疼痛证,诸如头痛、脑震荡后遗症、胃脘痛、胸痛、胸胁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肌肉痛、痛经、疝气痛等,疗效卓著。若痛时服之,多有“立刻止痛”之效,一般连用1~3次,最多5次,其痛必止。
三十多年来,治治验甚多,无不立验,止痛有效率达100%。方中生香附为“舒肝解郁要药”,性通十二经,为气中血药,善能行气通滞,调经,又能活血,又因生用,能上行胸膈,外达肌肤,故以为君;臣以元胡,辛温善走,又为血中气药,能活血行气,既行血中气滞,又行气中血瘀,通治一身上、下、内、外各种疼痛证;又苦能清热,与肝郁化火尤宜;配川楝子治热性胃痛,甚效,又善止因寒、热、气等所致的疼痛;合香附,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尤著;佐广郁金,解气郁、散血瘀,川楝子舒肝解郁,善解肝气致痛诸症,又为治疗气痛要药;丹参、参三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猝然腰痛 久治不效
何××,女,48岁。1个多月以前,在睡眠过程中,猝然发生腰痛,其后逐渐加重,到1个多小时以后,腰痛剧烈难于忍受,甚至翻身亦感困难,有时腿亦阵阵作痛。急请某医以针灸、火罐治之,不效,又请某医以活血止痛之剂治之,仍不效。又改请某医以西药、理疗治之,亦无功。细察其证,险除腰痛难忍,时有阵腿痛之外,别无所苦。舌苔白,脉弦紧。综合脉证,再结合服药效果进行考虑,此必风寒客于肝肾所为,治拟培补肝肾以治本,祛风散寒以治标。独活寄生扬加减。处方:
独活10克 桑奇生16克 秦艽10克 防风10克 细辛3克川芎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肉桂10克 茯苓10克杜仲10克 川牛腾10克 党参10克 甘草6克
服药3剂后,疼痛大减,继服4剂,腰痛消失,活动自如。
某医问:为什么用活血止痛之剂不效,用独活寄生汤却几剂而愈呢?
答曰:本病发生于猝然,必然是由外邪所为。外邪者,以风寒、淤血两种病因为多见,若淤血者,必有外伤、伤史,而此证却无,所以考虑为风寒外客。又此证脉见弦紧,紧为寒脉,弦为肝脉,乃风寒伤筋所致,故以独活寄生汤治之,愈。
中药止痛散 的配制,有“立刻止痛”之效,适合多种疼痛疾病
中药止痛散 的配制,有“立刻止痛”之效,适合多种疼痛疾病】
药方:生香附30克,广郁金、川楝子各9克,元胡、丹参各15克,参三七9克。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5~10克,用温开水送服,每日服3次。白芷
疏肝行气,活血散瘀,治凡因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疼痛证,诸如头痛、脑震荡后遗症、胃脘痛、胸痛、胸胁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肌肉痛、痛经、疝气痛等,疗效卓著。若痛时服之,多有“立刻止痛”之效,一般连用1~3次,最多5次,其痛必止。
三十多年来,治治验甚多,无不立验,止痛有效率达100%。方中生香附为“舒肝解郁要药”,性通十二经,为气中血药,善能行气通滞,调经,又能活血,又因生用,能上行胸膈,外达肌肤,故以为君;臣以元胡,辛温善走,又为血中气药,能活血行气,既行血中气滞,又行气中血瘀,通治一身上、下、内、外各种疼痛证;又苦能清热,与肝郁化火尤宜;配川楝子治热性胃痛,甚效,又善止因寒、热、气等所致的疼痛;合香附,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尤著;佐广郁金,解气郁、散血瘀,川楝子舒肝解郁,善解肝气致痛诸症,又为治疗气痛要药;丹参、参三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中药止痛散 的配制,有“立刻止痛”之效,适合多种疼痛疾病
药方:生香附30克,广郁金、川楝子各9克,元胡、丹参各15克,参三七9克。
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5~10克,用温开水送服,每日服3次。
疏肝行气,活血散瘀,治凡因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疼痛证,诸如头痛、脑震荡后遗症、胃脘痛、胸痛、胸胁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肌肉痛、痛经、疝气痛等,疗效卓著。若痛时服之,多有“立刻止痛”之效,一般连用1~3次,最多5次,其痛必止。
三十多年来,治治验甚多,无不立验,止痛有效率达100%。
方中生香附为“舒肝解郁要药”,性通十二经,为气中血药,善能行气通滞,调经,又能活血,又因生用,能上行胸膈,外达肌肤,故以为君;
臣以元胡,辛温善走,又为血中气药,能活血行气,既行血中气滞,又行气中血瘀,通治一身上、下、内、外各种疼痛证;又苦能清热,与肝郁化火尤宜;
配川楝子治热性胃痛,甚效,又善止因寒、热、气等所致的疼痛;
合香附,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尤著;佐广郁金,解气郁、散血瘀,
川楝子舒肝解郁,善解肝气致痛诸症,又为治疗气痛要药;
丹参、参三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腰重四方
腰重,指腰部有沉重感,首见于《中藏经·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多由肾虚、水湿、寒湿、湿热、风湿停滞所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青娥丸,《金匮要略》之甘姜苓术汤,《辨证录》之轻腰汤,《成方便读》之四妙丸等均为治疗腰重之良方。
青娥丸由盐杜仲、盐补骨脂、胡桃仁、大蒜组成,可用于治疗肾虚腰重。
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由炙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组成,可用于治疗寒湿腰重。
轻腰汤由白术、薏苡仁、茯苓、防己组成,可用于治疗风湿腰重。
四妙丸由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组成,可用于治疗湿热腰重。
腰重者,多因虚与湿也。盖肾虚则腰府痿弱,升举无力则觉重;湿浊注腰,腰府承重超支亦觉重也。
重者轻之,此大法也。虚则补之而轻,实则泻之而轻。纯虚无邪者,青娥丸主之。治湿三方,皆重健脾化湿,盖脾为生湿之源,源清而湿浊自除也,又寒入干姜,风入防己,热入黄柏,如此则兼夹之邪自不能留矣。
用方之妙,在于象;用药之奇,存乎心。象者,参阴阳,顺气机也。重而轻之,此象也;寒姜热柏风防己,此心也。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针灸治疗腰痛八法
腰关节是人身之枢纽,是上、下部的连接部分,活动量与活动范围最大,负荷最重,且无肋骨和髋骨的保护和支撑,所以极易损伤,而腰痛也就成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与多发病之一,中医治疗腰痛内治外治方法甚多,其中特以针灸疗法最为常用而有效。但在临床上大多是东鳞西爪,杂乱无序。
笔者从师临床多年、深深体会到,周师对汤液的理法方药与针灸的理法方穴,均能有条不紊,全面周到,特将其平日治腰痛的方法与验案,归纳整理,列为八法,作为随师之心得,并提供切磋交流。
一、天应取穴法
腰痛特征:疼痛位置固定。
取穴原则:寻取痛区中心压痛明显处。
针灸方法:针刺或以火针代灸。火针可用大头针代替,烧红后垂直刺入皮肤约3mm,可按压片刻再去针,一般以一穴为准,在同一孔穴可重复1~2次。
二、远近相呼法
腰痛特征:腰痛、影响下肢运动。
取穴原则:在患处就近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循经或不循经,上肢或下肢均可)。常用就近取穴:阿是穴或腰夹脊(相应的),大肠俞、肾俞等;远道取穴: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一般按腰痛的部位只选一组穴,即远近各一穴。
针灸方法:以针刺为主,在近处进针得气后停针不动、再于远处循经取穴(或不循经),进针,得气后即加强手法,令气直达病所即停,随即泻第一针,再下第二针处催气至病所,如此三度而行之,使病衰痛止为度,近处泻,远处补,可双手同时运针。
三、从阴引阳法
腰痛特征:腰痛连及下肢内侧及下腹者。
取穴原则:前病后取为从阳引阴,后病前取为从阴引阳,正腰痛前取阴交穴,侧腰痛取同侧天枢,亦可在病痛处腹部对应点取穴。
针灸方法:采取灸架固定薫灸较针刺疗效好而持久,如出现灸感,且能自前向后直达腰部者,疗效最佳。
四、上下交征法
腰痛特征:腰痛,痛无定处或二便不能用力。
取穴原则:取上、下肢应病要穴以手足同治,上肢可取腕骨或后溪,下肢常取足三里、申脉,可取同侧上、下肢穴位,亦可交叉取穴,上下任选一组。
针灸方法:以针刺为主,可双手同时运针,催上、下之气相接并直达病所。
五、俞募相连法
腰痛特征:腰痛范围较大,延及胁肋或前后阴部。
取穴原则:腹、背部同时取穴、前取募穴,后取俞穴,如前取石门(或阴交),后取三焦俞,或前取京门后取肾俞,亦可取大肠俞和天枢。
针灸方法:灸或针,可前后同取,亦可轮流选之。
六、独取耳尖法
腰痛特征:腰痛剧烈,病程较短,由急性闪挫伤所致。
取穴原则:双侧耳尖穴,以右耳尖穴为必取。
针灸方法:耳轮水针或点灸,耳轮水针多在耳尖穴注射5%利多卡因0.2~0.4ml,以局部皮肤肿胀色苍白为度。
七、同中求异法
腰痛特征:腰痛有多种兼症者。
取穴原则:随兼症不同而取不同的穴位,腰痛不能举足取申脉,腰痛不能小便取太冲,腰膝拘挛痛取阴交,腰痛连髋,脊强不可转,取腰俞。
针灸方法:针或灸,其他参见三、四、五法。
八、左右开弓法
腰痛特征:双侧腰痛或双侧轻重不一。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取穴方法参照二、三、四、五法。
针灸方法:针、灸,或点灸,具体可参照二、三、四、五法。
病案举例
1.急性腰扭伤
王× ×,男,30岁,用力不慎致腰部疼痛半天,不能俯仰转侧,咳嗽或腹压增加时疼痛更剧,由他人扶掖来诊,体检:患者被动体位,第4、5腰椎右侧腰肌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拇趾背伸试验均为阴性。诊断为:急性腰扭伤。
取穴:用独取耳尖法,取双侧耳尖穴,用利多卡因进行穴位注射,每穴0.3~0.4ml,以皮肤隆起、苍白为度。治疗后即见减轻,第二天有反复,再予前治疗,3次痊愈。
2.腰椎骨质增生
乔× ×,女,50岁,腰痛3年余,加重1个月,腰部活动不利,放射至左下肢,伴麻木,行走10米远左右即需休息片刻,体检:腰4、5左边压痛,且向左下肢放射,患侧殷门、委中、承山均有压痛,X片示:腰椎变直,第4、5腰椎骨质增生。诊断:腰椎病。
取穴:天应取穴与远近相呼法合用,取腰4、5左边压痛点和承山,先针腰4、5压痛穴,如此反复三次,腰痛大减。遂取灸架固定熏灸腰4、5压痛穴,共治10次,患者腰痛缓解,随访半年未复发。
3.风湿性腰肌筋膜炎
张× ×,女,52岁,患者腰痛7年余,劳累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剧,得温则舒,疼痛部位不定,或在左,或在右,或伴右下肢疼痛酸胀,或移于左下肢。体检:两侧腰肌广泛性腰痛,血检抗“o”800,血沉2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诊断:风湿性腰肌筋膜炎。
取穴:以上下交征与俞募相连法为主加减,每日治疗2次,上午取风池、手足三里、后溪、申脉(均双侧),平补平泻,上、下同时运针,使气至病所,下午取三焦俞(双侧),阴交穴、熏灸,5次显效,9次疼痛消失,后以熏灸阴交20天巩固疗效,2年后随访,未再疼痛。
4.隐性脊柱裂
王× ×,女,35岁,腰痛多年、疾病绵绵,近因受凉而腰痛加剧,腰正中疼痛,不能俯仰,体检:第5腰椎压痛明显,X片:腰5 骶1隐性脊柱裂。
取穴:从阴引阳法,选用:阴交,灸架固定熏灸20分钟后。热流直向痛处透去,1小时后热流消失而停灸。康复治疗7次,患者腰痛及局部压痛皆停消失而停止治疗。
体会与心得
1.用针与灸治疗腰痛,以灸法的效果较为持续稳定,反复者少,针刺则相对逊色,而火针代灸,由火针所致的针孔与直接灸的灸疮基本相同,故具针与灸的双重作用,对于腰椎骨质增生等所致之慢性腰痛。在其压痛明显处进针,症状能得到较长时间的缓解与保持稳定,用灸架固定熏灸,很多人出现灸感直达病所的理象。这说明穴病相连,出现这种感觉的常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是手持艾灸法无可比拟的。
2.临床实例证明,隐性脊柱裂或腰椎骨质增生之类患者,用针、灸或火针代灸治疗后,脊柱裂未闭。骨质增生未见消退,但症状则能缓解。其机理尚待探讨,有人认为脊柱裂与骨质增生之类病理结构与邻近组织之间能产生某种致癌物质,当这些部位接受火针或他种疗法作用后,改变了其互相关系,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间的平衡,故而脊柱裂未闭合,增生骨质未消退而疼病却大大减轻或消失,这种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与证实。
3.腰痛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体征之一,贯穿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全部病理过程之中,吾师采用阴交四针(阴交、命门、左右肾俞),能使腰痛立即缓解与消失,而对其他原因所致之腰痛应用本组穴位也可有效,但不能如流行性出血热之腰痛神奇,而阴交四针也有俞募相连,从阴引阳之意在内。可见八法适应症既是各有偏重。而八法本身也随时在变通。
4.腰痛由软组织损伤或腰肌劳损所致者,收效快,恢复后症状亦不易回弹,风湿性腰痛,收效较慢,且常反复。两者均以2、4、6法为常用,痛无定处以2、5、8法为常用,腰痛延及下肢者,可以2、5、6、7、8法参而用之,治疗腰痛和其他病症一样,不能为一方一法所拘,针灸的最大特点就是异病同治,立法只是便于心中有数,而免临症下手犹疑,而且各法之间也是由于各人应用的体会不同,而效果也有所差异,这也是我随师的粗浅体会。
5.临床上运用异病同治的针灸方法。就可以少胜多,减少与节省许多医疗设备。但也要同病异治,使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皆为我用,更何况腰痛的原因众多,证候复杂,而针灸八法也只是众多治疗方法中之一法而已,诸如推拿、拔罐、刺络、敷贴、中药汤剂等均不可偏废,只有左右逢源,才能相得益彰。
【本文选自 《针灸临床杂志》1993年第9卷第6期,作者:魏从建。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中医治疗神经性疼痛的特效药方
坐骨神经痛是现代诊断病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证状是:沿着坐骨神经分布区,自腰骶部经臀部,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并向足趾放射性疼痛,疼痛性质剧烈,可呈烧灼性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一般多以单侧,也可表现为双侧,多于晚间,阴冷天气,或于弯腰,走路,打喷嚏等肢体活动时加重。一般局部无红肿现象,疼痛的程度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虽无生命危险,然而疼痛剧烈者,几至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十分痛苦,临床上中西医对此病都少有特效之疗法。笔者对此病探索有年,按中医对痹证与痛痹的病因,辨证论治,针对行痹与痛痹的病因,遵循中医“治风先治血”的经验,对剧烈疼痛的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一得之愚,愿提供应同志者验证之。
(一):我对此病的认识
坐骨神经痛,中医无此病名,现代一般都把它归入痹证的范畴。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医对痹证的最早的分类法了,它高度概括了痹证的病因,并根据疼痛的性质,进行了简洁的分型,即:有游走串痛性质的属于风--行痹,疼痛剧烈的属于寒--疼痹,麻木酸痛,固定不移的属于湿--着痹。这种分类方法,当然有失之笼统的一面,然而也仍不失为一种执简驭繁的有效法,所以后世医家尽管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辨证日臻精细,但内经的这种分类法仍旧沿用至今。
诚然,坐骨神经痛一病,套用这种分类法,可能不尽恰当,但根据它的疼痛性质,基本上也还是适用的。那么,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有没有比较典型的论述呢?我认为《诸病源候论》中提出的“贼风候”颇类似之,其曰:“贼风者……… 名曰虚风。此风至能伤害于人 故言贼风也。 其伤人也 但痛不可得按抑 不可得转动 痛处体卒无热。伤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乃应骨痛也。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久不去重遇冷气相搏 ……。”可看作是对此类疼痛的生动描绘。当然,古人并不知道有坐骨神经痛这样的名称,但起码观察到了这一类的疼痛不同于一般的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的疼痛,故命之以“贼风候”,从而把它从一般痹证中分离出来,单独列为一候,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二):治疗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节论,坐骨神经痛一病,它既有同于一般的痹证的普通规律,又有其独特的疼痛特点,那么治疗坐骨神经痛也就可以根据痹证的辨证而予以施治,同时又要注重到它的独特性。根据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和有串痛的这一特点,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它归入寒与风(痛痹与行痹)的范围中,中医认为“行痹的治法,以散风为主,佐以祛寒理湿,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更须参以补血之剂;痛痹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更参以补火之剂,大辛大温,以释其凝寒之害。(转引自中医内科学,555页)根据以上的论述,符合坐骨神经痛有剧烈串痛的特点,我以“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更参以补血之剂为指导方针,又针对坐骨神经痛不同于一般痹证疼痛的特点,选择有强力祛风止痛作用的虫类药为主药,拟全蝎红花汤为主方来治疗此病,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尤其对疼痛剧烈的患者,常能收到药到病除,如鼓应桴之效。
(三):全蝎红花汤处方
全蝎10-20克,红花5-15克,威灵仙20-40克,大枣6-10枚,红糖10-20克,(兑化服)
兼寒者或老年人兼寒体弱者,可加炮附子,肉桂各5克左右,肝肾虚者加牛膝,川断,杜仲,以上为成人量。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二到三次服完,初次服可温复取微汗。
方义:用全蝎熄风镇痉,止痛,红花活血止痛,威灵仙祛风湿止痛,大枣红糖,补血,调合营卫,以防发散太过,全方共奏熄风止痉,活血止痛之功,深合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之旨,故能收显效。
(四):方中药物简析
1,全蝎:又名全虫,为钳蝎科动物钳蝎的全虫,有祛风止痛,通络解毒的作用,本方取用全蝎则主要取其祛风止痛的作用,临床观察,全蝎对于各科神经性疼痛都有特效,并不限于坐骨神经痛一证,88年,我在福洞镇卫生院,福洞菜队有一姓王的男子,患肩关节炎,有时向臂部放射性串痛,疼痛剧烈,胳膊不能上举,检查局部无红肿,自己曾服止痛片,保泰松片,小活络丹均无效,我初诊时按一般的肩周炎处方治疗也无效,继用大活络丹也无效。时值春耕,患者是家中独特的劳动力,十分忧心,复来商治。我反复考虑后,处以全蝎红花汤三付试治,不想竟三付顿止,患者怕复发,又服三剂以巩固之而愈。
本院国大夫,偶患一侧小腿腓肠肌痉挛性疼痛,服止痛片不效,又自服阿片类药仍无效。我也用此方加牛膝二付,三啜而安(最后一次药熬干了没服)。97年我在沂南皮防站,苏大夫的娘家母亲,母撄八十,患三叉神经痛,服西药不效,我用此方加白芷,也三付而疼止。由此可见全蝎止痛之功。
全蝎治神经性疼痛疾病,古已有之,并非我之发明,如直指方载:(全蝎)可治“风淫湿痹,筋骨挛痛。”《本事方》的麝香丸也是用全蝎作为主要药物,许氏称“予得此方,凡是历节及不测疼痛,一二服便瘥。”并举例说:一贵家妇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则发,如虫啮其肌,多作鬼邪治……三服愈。”按从许氏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点,一是不测疼痛就是忽然出现的神经性疼痛,二是他也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这个处方(指麝香丸)。这说明在他以前就早已有人用全蝎来治疗此类疼痛性疾病了。三是效果十分显箸,………三付即愈。
《中药大辞典》说:(全蝎)治疗痹痛,不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而且对患处发麻也有效,(934页)岳美中在论述章次公治王玉美顽固性头痛案方后说:“此案节合余历年来使用蜈公全蝎之经验,觉其镇痉之效,并不显箸,而镇痛之力特强,用之得法有立杆见影之妙。”我也深有同感焉。
可惜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全蝎有毒而不敢用,即用也都用量很小,其实成了辅佐药,所以其效不显,不知治疗坐骨神经痛这样的重证,方宜专,不宜杂,量宜重,不宜轻。杯水车薪,难救烈焰。这正是柯琴所谓的“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当大其权而专用之,一药而系一人之安危者,当大其量而独用之”的道理。其实,全蝎虽然有毒,但对人来说,它的毒性并不大(这主要是指口服)。早年我初学医时曾亲自用他治疗发际疮,用全蝎大的七个,煎鸡蛋一--二个,一次服下,又用蜂蜡和全蝎粉做成药丸,连服月余也没见到有什么付作用。
且笔者故乡沂蒙山区,盛产优质全蝎,现在的油炸全蝎,竟成为招待贵宾的名菜。又曾见报刊上报道,山东某地一老人,专吃活蝎,每年要吃活蝎十几条,身体健康,百病不染。笔者多年来治此病,全蝎常用量都用10-30克(成人量),除一例服药后说感觉口唇发麻,其他人都无不适反映。应该提及的是,全蝎的炮制,现在都用盐制,而且盐用的特多,故应用时,应嘱患者先用清水泡洗,去掉盐味再煎,否则煎好后的药汤太咸,有时几难于下咽。又笔者初拟此方时,全蝎还不算太贵,可如今的价格几乎让人消受不起,也算一大憾事。
2,红花:又名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蕊,性味辛温,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一般多用于妇科,内科和外伤引起的瘀血肿胀,跌仆损伤等证,很少见到用来治疗坐骨神经痛。我有一妻妹,于76年时得过此证,痛剧时自己不能行走,我曾为之治疗,当时我初学医,只知用一般的止痛药物如:保泰松,B1片,强的松之类,效果并不明显,只好等她自然缓解,后来有人教一偏方,用红花煮鸡吃,吃后发汗,病竟愈。虽然后来还是复发了,但这却给了我启发,我想这大概就是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的道理所在。
《药品化义》说:红花,善通利血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三四前,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佐归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中药大辞典,994页)。由是观之,此方红花之用,正取其辛温活血,行导之性,所谓“通则不痛”是也。
3,威灵仙: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的根,性味辛温,李时珍说:威,言其性猛,灵仙,言其功神也。朱丹溪说:威灵仙属木,治痛风之要药也,在上下者皆宜,服之尤效,其性好走,也可横行,故崔元亮言其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
《药品化义》说: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至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酒拌,治二臀痛……。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威灵仙治身体各种疼痛,在古时已广为应用,特殊是治二臀痛,这就更接近于坐骨神经性的疼痛了。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本品有抗菌止疼之效,限于篇幅,处方和例证就不一一例举了。这里我想要指出的是,此药治疗坐骨神经痛,量宜重用,成人用量应在30克以上效果才显箸,因此病不同于一般的风湿痹证,这也就是我一再强调的方宜专不宜杂,量宜重不宜轻的道理了。
4:红糖和大枣:红糖之用,中医认为性温,能补血活血,这已为民间所习用,本方取用也是此义,而且又能用它调合药味,故无须多论。大枣作为药用,各家论述甚详,多以补气补血论之,其中唯以《长沙药解》概括最精,曰:大枣,补太阳之精,化阳明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疏肝而熄风,疗脾胃虚损,调经脉虚芤,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以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三复斯文,则方中用红糖大枣之意自明,不必诠解矣。
(五):病案举例
1,88年,我刚调到福洞不久,新民有一朝族妇女,年五十多岁,得坐骨神经痛病,原来由碱大夫和金院长治疗,金院长问我有没有好的办法,我问患者能不能吃中药,答曰能,我为开此方三付,复诊自己行走十几里路来医院(以前都是用牛车拉来的),又服三剂而愈。
2,我曾把此方介捎给国大夫,他也用此方治愈过数例患者,竟然在八家子以治坐骨神经痛而著名,最典型的一例是:他有一次去长春,正好他的妹夫得了此病,卧床不能行走,久治不愈,他为开了此方,服药后一小时,自己顿觉痛除,下地走了二里多路,兴奋的说,简直是神方。
3,我搬家回到沂南县后,建筑公司有一女职工,名尹纪花,以前我曾数次为之治病,一日来问我说:娘家母亲患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久治不愈,自己因不堪痛苦,二次要自杀,幸被家人发现,问我能不能治疗这种病,我具体的问了病情,为开了此方,服三付减轻,六剂而愈,至今已有十年,再未复发。
(六): 结束语
坐骨神经痛一病,疼痛剧烈,患者十分痛苦,中西医对此病都缺少特效疗法,多年来笔者通过不断探索,学习前人经验,采纳民间验方,去粗取精,精简处方,自拟全蝎红花汤治疗此病,对疼痛剧烈的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一般都在三至六剂即可治愈。同时,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试用于其它部位的神经性剧烈疼痛性疾病,也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同时,也发现此方对于患者自己感觉不太痛的坐骨神经痛病,效果反而不太明显,甚至无效,这其中原因还有待于继承探索,为早日使众多的坐骨神经痛患者解除痛苦,愿把这一还不太成熟的经验介绍出来,供大家继承研究探索,以期使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理法方药更至完善,这就是我的心愿。
二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芍药钩藤木耳汤 《门纯德自拟方》
【组成】生白芍30g 钩藤30g 炙甘草9g 郁李仁6全蝎6g(研末冲服)
天麻6g 僵蚕9g 白苣子10g 黑木耳15g
【用法】水煎服。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主治】阴亏津伤,筋脉拘急、疼痛、痉挛等神经系统疾患。
【方义体会】方中以芍药、钩藤为主。二药均入肝经,芍药和肝血、养肝阴、柔肝解痉;钧藤疏肝风,调肝气、解痉止痛;白苣子、郁李仁一苦一甘,甘苦相须,利五脏、疗伤损,破淤血、润燥结,以通经脉;木耳、天麻,一柔一刚,刚柔相济,益精气,濡经络,祛风化淤止痛;僵蚕、全蝎,一缓一急、缓急相得,祛风邪、缓拘挛,以定痛;甘草协调诸药,延长药效,同芍药配伍,酸甘化阴,养阴益血,可治挛急。九味药主辅和协,标本同治,共同起着濡润筋脉,通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随证加减】
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加柴胡10克,没药10克;治疗拔牙后引起的神经痛,加生石膏20克;治疗癫痛小发作,加二丑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末稍血管痉挛,加桑枝15克,乳香9克;治疗癔病,加百合30克,麦冬15克,红枣4枚。
【临床应用】
1 ,三叉神经痛
治愈三叉神经痛患者39例,其中11例复发两次,3例复发一次,后经继续服药均痊愈。
例:林xx,女,58岁。于1988年秋左侧颜面部疼痛而就诊。患者主诉之疼痛部位,系三叉神经分布区,尤以第2、3支疼痛剧烈。阵发性疼痛明显,如刀割、火灼样剧痛。疼时少者数秒钟,多者2、3分钟,初患病时,每天发作1、2次,后来疼痛发作日渐频繁。就诊时,每天竞剧烈疼痛二十余次。患者随身携带去痛片,最多一日内服三十余片,效果日减一日,且胃口不适。病程四年之久,诸治不愈,患者十分苦恼。治以上述基本方剂加柴胡10克、没药10克、荆芥6克、令服三剂,绪果仅服两剂即告痊愈,走访三次,十余年未再复发。
2,神经性头痛
治疗神经性头痛47例,其中病程长者达五年之久,短者九个月,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甚明显,经服用芍药钓藤木耳汤均治愈。
例:李xx,男,34岁,于部,1967年春就诊,主诉头痛一年余,前六月时重时轻,尚能坚持工作,后因病重休息。头部持续性钝痛,昏胀明显,顶部有紧压感,晨轻暮重,尤其用脑时,或情绪波动时加重。入睡困难,有时早醒,全身困倦,精神萎靡,无呕恶。脑电图正常,经附近医院诊断为神衰弱、神经性头痛,予服竹叶石膏汤、四物汤加菊花、自芷、生石膏及归脾汤、小建中汤,均无明显疗效,后服芍药钓膝木耳汤,加柴胡14克,白芷6克,怀牛膝12克,六剂后痊愈。1981年偶遇该患,述及1967年头痛愈后,已14年未复发。
3,拔牙后引起的神经痛.
例:马xx,女,62岁。1975年就诊。二十天前,因龋齿拔牙两枚(左臼齿),次日左颜面肿胀,疼痛加重,五、六日后疼痛增剧,阵阵发作,局部仍有肿胀及灼热感。每因说话、饮水、吃饭而骤发疼痛,剧烈发作时,如刀割火烫,痛苦万状。近十日,每天肌注青链霉素,肿势消退,然剧痛丝毫未减。注射杜冷丁后,疼痛稍减片刻,旋即发作。其疼痛相当于三叉神经第2、3支的部位。症系局部损伤,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致孪急疼痛。始按牙痛治,与服清胃散、玉女煎等方剂,加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疼痛有加无已。后以濡养经脉、熄风止痛之芍药钩藤木耳汤加柴胡9克、麦冬12克、生石膏20克、怀牛膝12克,两剂后疼痛能以忍受,夜间可睡四小时。继服七剂,疼痛日渐减轻,言语、饮食无碍,十余日后痛止而愈。
4,面神经麻痹
治疗面神经麻痹5例,1例无效,4例痊愈。
例:张xx,男,35岁。颜面瘫疾,口眼向左歪斜,右眼不能完全闭合,右额皱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发笑不自然,舌右侧味觉不灵。患病七天,曾针灸数次无效.自述初因回家探亲,夜晚敞窗而卧。次日起床后患此症,初诊时,给予牵正散,效果不明显。遂即改服芍药钩藤木耳汤加柴胡10克,白附子5克,制川乌片3克,半月后痊愈。
5,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病在筋脉,根在腰俞,不红不肿,疼痛难忍.不得其要,奈难治疗。曾治疗此病27例,除其中1例后确诊为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无效外,其它均痊愈.26例中服药最多者36剂,疗程40余日,服药最少者9剂,疗程10余日。
例:燕xx,女,43岁。79年1月20日初诊。一年来,右下肢自腰骶经过臀部,向下至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至足部放射性疼痛.近三月来,疼痛阵作,日渐频繁,喜热畏寒,弯腰、喷嚏、咳嗽,甚至大小便时,常引起疼痛。脉象沉而略紧,舌质淡苔薄白.就诊前经某医院诊断为根性坐骨神痛,腰椎间盘脱出,口服、肌注维生素类和烟酸等药物,治疗半月,无明显效果。予服芍药钩藤木耳汤原方三剂。二诊,自述服药后疼痛减轻,仍反复发作,但间歇时间延长。继而原方加木瓜10克,柴胡10克,白芷9克又三剂。服后右患腿剧痛顿挫,仍发僵,脉象虽沉,但紧象变缓,再与上方四剂,药后休息一周,患肢已无疼痛及不适感.81年冬走访,无恙。
6,多发性神经炎
例:魏xx,女,52岁,1971年就诊。主诉:于三月前患淋证(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频、尿道刺痛.该矿卫生所予服西药呋喃西林.七天后.上述泌尿系症状基本消失.五、六日后,自觉手指、脚趾疼痛不止,难以忍受.尤其不能触动.触之则痛甚.后即感觉减弱。xx医院诊为“呋喃西林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经口服维生素B1、地巴唑、肌注维生素B12,近两周未见效果。近一月来,停止治疗,每日疼痛不休,时有阵发性剧痛,患者痛苦不堪,子女为之心急,遂来就诊。初诊予服“当归拈痛汤”,三剂无效。遂予芍药钩藤木耳汤加桑枝15克,乳香9克,嘱其服五剂。两剂后,疼痛顿减,手指脚趾触之亦不觉疼痛。五剂药服后,疼痛消失而告愈。
7,癫痫小发作
例:赵xx,男,8岁。1975年工10月26日就诊。其父代诉:1973年秋患病至今已两年之久,自清晨起床至傍晚八时,连续不断地发出“呔”、“呔”声,其声可高可低,间隔有长有短。每于身闲无事时,则声音高昂,学习时则声音低沉。经北京xx医院诊断为癫痫小发作。治疗数月,未见疗效。开始余予服旋复代赭汤、半夏厚朴汤、丁香柿蒂汤等类化裁,未效.想到小儿患这种病多挟杂习惯性,类似“口吃”“眨眼”一类的毛病,恐难以药物治愈.无奈与服芍药钩藤木耳汤加琥珀5克(研末冲服)两剂。不料,服药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其母信心很大,继服此方十余剂,症状逐日消失,至今未发。回顾治疗此症,实出余意料。
8,癔病
例:刘xx,女,20岁,1970年8月13日就诊。其父伴随并代诉:自1969年春,心烦不安,不爱说话,性情日渐孤辟,喜怒无定,哭笑无常.生活兴趣减低,悲观厌世,自卑,失眠,心悸怕凉,饮食无定,时有轻度抽搐,意识清楚。切其脉象略数而无力,舌淡苔薄.各医院诊断为癔病,中西药治疗八个月,未见效果.有时半个月不服药,也能自行减轻,反反复复,总不见好。予服芍药钧藤木耳汤加百合24克,麦冬20克,炒枣仁15克,红枣6枚,服六剂。
8月21日二诊:自诉服药后,上述症状减轻大半,情绪稍有安定,夜间睡眠良好,显示出乐观表情。复以本方去郁李仁,百合加至30克,炒枣仁仍15克,麦冬减至15克,加骨龙1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再进六剂。
9月10日三诊:自诉服药后,情绪稳定,精神很好,厌世等悲观病状基本消失。即停服此方,嘱服归脾汤半月,以理心脾,养血安神,巩固疗效。78年8月24日其胞姊来看病时云,其妹之癔病痊愈后,至今已9年,健康如常。
9,末稍血管痉挛(雷诺氏病)
例:任××,女,35岁。74年10月20日就诊,主诉:九个月来,手足尤其指端间歇疼痛,后六个月双足疼痛自行缓解,突出地表现为手指对称性疼痛,遇冷则皮色苍白,遇热则变为紫红,指尖部刺痛严重。遇冷热或情绪波动时,均可诱发疼痛。缓解后,麻木不仁。诊其脉略弦紧。初服当归四逆汤三剂,痛有所缓和,又服原方七剂,未见进一步疗效。改用芍药钩藤木耳汤,加川乌3克,没药9克、三剂后,疼痛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复继服六剂,隔日服一剂.服毕,痊愈。
【体会】
此类型疾病,虽系西医病名,表面看重在辨病,但在中医治疗时,必须强调辨证.此方此证的共性均属于阴亏津伤,肝燥筋急,经脉失养所致,其主证表现为疼痛或拘挛。为此,方剂组成,采取了具有养阴润燥,柔肝缓疼的药物。方中诸药注意配伍,互制互利.各药之间,滋润而不滞腻,疏通而不辛燥,养阴不显寒凉,通络不过分疏泄,总以酸甘化阴,生津润燥为主,以扶其正;疏肝化滞,祛风通络为辅,以祛其邪,而达通则不痛,缓以解急的目的。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所属经络.部位的不同稍事加减,取效甚捷。
来自:豫西南客的书馆 > 《头,牙及各种痛》
痛症论治方药举例
何任先生被日本汉方界称为「研究《金匮》第一人」,临床上以内科、妇科为主,擅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
何任教授于临床之治痛证,常常不光是治痛,同时重视治致病的原因,举例如下。
例一:因于外感风邪,头痛见于两侧太阳穴或额颊,并形寒、身热、鼻塞、声重、苔白,脉浮者,多以连翘、银花、桑叶、菊花、白芷、荆芥、川芎、甘草、防风、薄荷之类,以疏风止痛。此方系《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加味。外感风邪见头痛者,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也。
例二:因于寒凝气滞之胃脘痛,喜温食,苔白便溏者,多为寒凝气滞,责在肝胃,寒气凝阻不通所致。常用高良姜、制香附为主,视其见证,若肝气郁滞而化火,痛连胁肋,时作时止,并见烦躁,喜进凉物,脉弦数,苔黄舌红者,则配合延胡、川楝子等以疏肝泄热,行气止痛。宜用良附丸合金铃子散。辨证得当,多能获效。
例三:因于血瘀所致胸腹疼痛,常见肝经血瘀,则胸胁作痛,或瘀血停滞之妇女月经痛,少腹拒按,经行不畅,疼痛不已。常以蒲黄、五灵脂、当归、赤芍、白芍、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等以活血祛瘀,或加乳香、没药、延胡、川楝子,多获显效。此合《局方》失笑散、桃红四物汤、金铃子散而成。原失笑散为治产后心腹痛者。故产后血瘀之腹痛亦用之多效。
例四:因于诸郁之疼痛。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七情六欲所致病痛,常见胸腹闷痛,如结如痞,或见吞酸呕吐,饮食不消,苔黄腻,脉弦者。常以川芎、苍术、桅子、神曲、制香附即越鞠丸作汤剂。视症情加郁金、八月札、川朴、延胡、佛手片之类,见效甚捷。
例五:因于血虚受寒,血脉凝滞,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而常寒,虚寒使脉络不畅。常形成腰、股、腿、足之疼痛,苔白脉弦而虚者,用当归、白芍、细辛、炙甘草、大枣、延胡、淡附子、党参、生姜等。肢体虚受寒邪,首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经得温,脉得通,则疼痛自止。此仿仲景当归四逆汤意而加味,为何老常用之效方也。
例六:因于痹证,经久不愈,气血不畅,瘀血滞阻,周身酸痛,及于颈、肩、脊、腰、臀腿等处,痛处不移。以羌活、独活、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生甘草、当归、没药、牛膝、五灵脂、豨签草等。痹证为风、寒、湿三气杂至音之成痹,久不愈乃使瘀阻。故取王清任身痛逐瘀汤方加味。服用剂数宜略多,时间亦宜略长,则取效可巩固。
例七:因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崩漏下血,少腹冷痛,宜温经散寒,祛瘀止血。用当归、川芎、白芍、党参、桂枝、阿胶珠、丹皮、吴茱萸、延胡、姜半夏、炙甘草、制香附,颇能收效。此《金匮要略》温经汤加减。除可用治虚寒瘀阻腹痛外,对冲任不足之崩漏亦常收补益调血脉之功。盖仲景谓:“......瘀血在少腹不去”,温经汤功之在于祛少腹之瘀血也。
从以上7例可以看出临床用治痛证之大概。中药专门止痛之品,虽有而不多,故治痛证多在观测所以致痛之原因。针对原因,则虽投以非专门解痛药品,仍能收桴鼓之效。
如风痛之用羌活、防风、蕲蛇;寒痛之用小茴香、肉桂、附子;湿痛之用苍术、薏苡、泽泻;热痛之用桅子、知母、黄芩、大黄;气痛之用枳壳、槟榔、川朴、香附、木香;血痛之用桃仁、红花、乳香、芍药;郁滞痛之用神曲、鸡金、谷芽;虫痛之用川楝、乌梅;虚痛之用党参、黄芪、当归、白术、地黄、肉桂、附子。
目前临症时常见癌症疼痛及无名肿块之疼痛(指未确诊之前之性质未明之肿块),均可采用中医药作探索治疗,或谓某些虫类药可治疼痛,用之恰当,自应见效。何任教授曾治一病脾脏肿大者,时作左胁脘部隐隐作痛,投以《金匮要略》鳖甲煎丸,居然疼痛消失。
转载自医学分享俱乐部
三斤麦麸顶一个老军医,腰腿疼不用四处求药
目前,腰腿痛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疼痛之一,但很多人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天气变凉、变冷,中老年人的腰腿痛开始频繁发作,疼痛会更加严重。然而如今腰腿痛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腰腿痛的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今天小编就推荐两个小偏方,对治疗腰腿痛很有效。
偏方一:麦麸加醋治腰腿痛
【做法】:在3斤麦麸之中加入一斤陈醋,一起拌匀,然后炒热并趁热装入布袋中,扎紧袋口后立即热敷患处,凉后再炒热再敷,每3小时敷一次,一次敷30分钟,常敷治老年腰腿痛特别有效。
【温馨提示】:在热敷过程中凉了应再炒再敷,热敷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麦麸陈醋在再炒时要加少量陈醋进去。热敷三次后即换新材料。麦麸可到农村养猪户购买或到小麦加工点购买。
【原理】:《本草拾遗》中记载麦麸:“和面作饼,止泄利,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熨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说明其既可充饥又可外敷治疗关节痛,具有舒筋活血,滋阴止痛的功效。
同时《本草纲目》还记载麸皮利用醋蒸之后敷手足可以治疗风湿痛,寒湿和脚气。其最主要的在于热的功效。温热刺激身体部位,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而热敷还可缓解肌肉的痉挛,有利于炎症的恢复和淤血的吸收。达到治病的疗效。
偏方二:生姜外敷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是经络不调、气血瘀滞、筋骨失养,血气不通而引起的,而生姜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做法】:将姜末放置在纱布中,并将纱布覆盖在膝盖或者腰腿部上。用大块保鲜膜包裹好。随着敷的时间越来越长,会慢慢有灼热的感觉。这时候一定要坚持,一般半小时为宜。年老者一般不需要每天都做,一般隔2、3天做一次,效果最好。
但是很多人因为工作忙觉得很麻烦,那就给你们献上生姜贴,一撕一贴,操作方便;随时贴,任何人都适用;疗效一点都不比偏方差!
姜贴在患处可持续发热12小时,对颈椎、肩周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膝关节引起的疼痛起辅助治疗作用,又可达到从根本上康复颈腰椎疾病等的目的。生姜贴是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因为没有毒副作用,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是真正的绿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