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血之大法

治血之法。

首先治血大法应遵循“气行、血行血畅"为原则。因气血同源,互生互行、相载传感,且“气行、血行血畅"生理机制特色本质是生命动态平衡的一种自主气化生化适应性适应态。

一,除出血用止血外,指治疗血证的基本大法:养血生血法, 理血调血法, 凉血宁血法,活血行血法, 祛瘀生新法,救脱回逆法等六大法则中。

六大法则中,又有各分法,其中以理血调血法,凉血宁神法二大法,分最多细则法。

而活血行血法、祛瘀生新法为血症过程规律或顺序,或病轻重程度用药法则。

1.凉血宁血法,又分清热、清气、解毒等宁血法等;

2.理血调血法,又分各种方法等。…

总之治血大法,宜先以临床变化之“脏腑,虚实,寒热,上下表里,急缓轻重”症候特色为基准,配合生命之“精气血神、津液,气阴阳"素体生理功能特色为本的整体综合性为大法,再辨证论治,且用法以纠偏扶正祛邪为总则。

二,守正传承,发展新中医治疗血证医学模式。

“清·《血证论》唐宗海:“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

“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

“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

“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三,治血症六大法分别。

1.养血生血法,也称养血生精法。

以补肾益气,养血生精为特色,主要用于血气两虚损,肾本精虚血亏所致的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盗汗,腰腿酸软,耳鸣耳聋,生殖繁殖功能减退等症。

2.理血调血法,多以扶心肺肝脾肾疏达、摄气,调理纠偏为主的改善气血的方法,且一般上以调气为主用法,兼理血法。

治血大法应遵循“气行血行血畅"为原则,因气血同源,互生互行、相载传感,且“气行血行血畅"是生命动态平衡特色的一种自主气化生化适应性适应态。

常用于血行气力不足、摄气差者,或阳虚或阴虚者,或阴阳两虚者所致的一类病证或较轻微者,也适用于各种一般出血病证。

3.凉血宁血法,一般用于早期出血者与血亏虚于气分者。

用于清热解毒,热入营血,迫血妄行,血分乱作等症或由此引变者。

4.活血行血法,一般用于血滞者为多见。

常用于血滞为主、未成瘀血者,或瘀血轻者,以胀为主、未疼或轻痛者。

5.祛瘀生新法,一般多用于瘀血久病严重者。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久病必虚,久虚必瘀,久瘀必衰,久衰必变。

6.救脱回逆法,多用于气血突变、跃迁格拒,逆、闭脱、塞血症严重关系者。

四,治血症多注意下列特点影响关系。

1.与内、外伤瘀血,急慢、新旧等因素条件特点关系。

2.与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病产物湿浊邪等病因素关系。

3.与精气神统一体、以骨髄之精瘀等主体关系。

4.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等组织功能关系。

5.与病变引发、及正邪之间关系、与暗伤、明伤血府之变关系。

五,瘀血上的认识,唐容川指出:“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故以祛瘀为治血要法”,又说:“凡治血者,必先以祛瘀为要”,“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也”

临床上常常以不同部位的之血症而区别。如瘀血症表现,有瘀血攻心,瘀血乘肺,瘀血在腠理,瘀血在肌肉,瘀血在三焦,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等变。

严重血症可在免疫、神经、血液、精髓等深层次核心上。

血症之变,常因每遇天气变化,情志失调,饮食劳困,睡眠失调、它病因等引动引变。

本文为原创文化知识共享,如使用不当,摡不负责。并保留有关法律权益。

作者 罗占光 中医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