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概说
文/肖旭
元明清文学,实际包括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晚清文学四个部分。晚清文学实际已跨入民国初年,为了简便起见,统称为元明清文学。
从历史时间上看,从1279年到1911年是六百三十二年,如果以鸦片战争(1840年)为界,元、明、清初至清中叶是561年,晚清是71年。
元明清文学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元明清文学特点及重点。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在宋代是一个转折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宋代的诗、词、文都有新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正统文学〔诗文〕可以看作是承上;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增加,小说、戏曲也从民间蓬勃兴起,宋代话本、宋杂剧、金院本等,可以看作是启下。此后进入元明清阶段,小说、戏曲就取代了诗、词、文这些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代有一代文学。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的创作繁荣。
元代文学最为辉煌的成就是杂剧,也是文学重点。南戏也有一些优秀作品,散曲成就比较大,小说比较起来显得比较薄弱。元代文学的重点是杂剧,最伟大的作家是关汉卿和王实甫,他们的《窦娥冤》、《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杰作。
到了明清两代,小说、戏曲都有很大发展,如双峰对峙。明清文学的重点当然是小说、传奇了。五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三大传奇《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两部短篇小说集:文言短篇《聊斋志异》,白活短篇〔拟话本〕“三言”、“二拍”。
元明清阶段诗文虽不能说毫无成就,但总的是伴随着封建社会进入末期而趋于衰落,不能与前代相比。
总的看,元明清文学突出特点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创作繁荣,取代了诗词文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而作为正统文学的诗词文已经相应地退居比较次要的地位。这一特点给我们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新的要求,对此应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二、认真阅读作品问题。
根据元明清文学的特点,我们的学习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才行。
首先,是作品的阅读问题。在前两学期学习中,老师一直强调阅读作品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很重要,很有重提之必要。轻视读作品的倾向对学习古代文学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努力克服。教学大纲规定:作品分析与文学中的知识介绍份量比例一般是2:1。复习思考题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要求分析作品,或者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某个问题。元明清文学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作品分析占的比例应更大些,许多章节就是对作品、作品分析、评价有关问题进行论述的。不认真阅读作品,没有起码的感性知识,根本不可能扎实的掌握古代文学知识,只能死记别人归纳的几个条条,即使在考试中能应付一下,但对解答论述性题目是很难适应其变化和要求的。应指出绝大部分同学平时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小说、戏曲作品,再加上小说、戏曲不像一首诗词那样篇幅短小,看一个宏篇大制需要比较多的时间,虽然有些人看过一些作品,但多是从欣赏或消遣的角度来读的。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这学期的作品比较熟,电视剧、改编本也看了不少,不用花大气力。你们熟的是什么?是这些作品的本身还是这些作品的改编本?恐怕更多同学是看电视连续剧、看改编本熟悉的,这是不行的。
我们知道任何改编,那怕是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它都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而不是原著的本身,这点要明确。如电视剧《红楼梦》,越剧《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很不相同的。就改编本本身来说,电视剧《红楼梦》、越剧《红楼梦》之间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各自打上改编者和演员的理解及他们的个人艺术风格。就剧中的某一人物而言,各个演员的处理理解也是不同的,越剧王文娟所演的林黛玉除了突出林黛王的叛逆性格外,她非常强调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和文学才华;而电视连续剧中的“林黛玉”——陈晓旭除了突出她的叛逆性格以外,更多给我们印象很深的是她那“小儿女”的情态。性格的主导方面相同,性格的侧面就有所不同了。因此我们不能以改编本代替原著,应老老实实地读原著,这才是学习的正道,读完原著再去比较那些改编本,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也可以说是艺术美的享受。
其次,关于读小说,戏曲作品问题。我们说小说、戏曲作品一般是用白话、浅近文写成的,没有太大的文字障碍,但大多是份量很重的鸿篇巨制,结构庞大,线索纷繁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等等。我们怎样读呢?要把握小说、戏曲的特点,从人物形象入手,我们要抓人物、抓情节、抓中心事件。即抓住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掌握全部情节的发展脉络,抓住基本线索和中心事件。如读《西游记》首先要抓住孙悟空形象,有人说:“一部《西游记》就是孙悟空的战斗史”,这是有道理的。读《儒林外史》要特别注意作者是如何塑造众多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的?老师讲课论述这部小说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分析的,而人物又有主、次、陪衬之分。
中国古典小说重要特点之一,是故事性强,特别重视情节的安排,用情节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水浒传》写了那么多的人物,就是因有一连串的生动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促织》篇,捉促织,死促织,成名儿子灵魂化促织,斗促织,献促织,围绕促织一物而展开情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成功地刻画了杜十娘的光辉形象,主要是靠情节的自然发展,采用层层剥笋的方式,逐渐揭露人物的思想性格,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抓中心事件,如《水浒传》前半部写了那么多梁山好汉的故事,但有一条线索“逼上梁山”。《红楼梦》有多条线索错综交织,但主线是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长生殿》是以李、杨爱情为主线,以社会政治演变为副线。《桃花扇》是以事件为主线,以人物为副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抓住这些线索就容易理出头绪,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倾向,分析它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特色等。
再次,阅读小说、戏曲作品时,还要注意二者的不同之处。
1、注意唱词(曲文)与说白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不要忽视唱词。
2、注意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所扮演的剧中人物。
s、注意关目结构,看看前后,各出之间是何种联系。
4、,注意戏剧冲突,了解剧本是怎样展开矛盾和解决矛盾的。
如《长生殿》,注意作者有意识的让宫廷生活与社会政治演变两类场子互相交替,目的在于表明统治者沉迷酒色和朝政日非的关系,从而对作者“乐极哀来,垂诫来世”的创作意图,有比较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