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曾:我回国创业的经历(二)
澳洲纪实系列之五
我回国创业的经历
(续前)
二
我于1996年在阿德雷德注册了一间咨询公司,并在市中心的办公室非常集中的区域 Pirie Street,与另一间公司合租了二楼的一端,包括了一个大厅和两间独立的办公室。我们两间公司合用一个前台秘书为我们接电话。这样,我的单打独奏的小公司就开张了。
从一个拿固定工资的学者型的研究人员,一下成为一个自己找食吃的商人绝非易事。在做生意方面,我是一无经验、二无资源、三无渠道。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当时还没有什么手机,对外联络的主要渠道就是手边的电脑、电话和传真。
公司成立初期,我无所事事,不知道整天需要干些什么。一度非常苦闷。午饭后我常常流连于这些高大的楼宇之间,并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在这些摩登大楼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后来,我从电话号码黄页上查到的一些澳洲较大公司的联系电话和传真,于是便尝试着与他们联系,咨询他们是否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到中国去,是否有投资中国的意向。不久陆陆续续地得到了一些反馈。其中一间地处南澳洲的公司,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是一家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家族式企业,其产品以啤酒为主。引起我关注的并不是他们的主要产品——啤酒,而是一种家庭酿造的啤酒设备和原料。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容量为23升的家庭酿造啤酒设备
中国的传统的酒文化是白酒文化和黄酒文化,而对西方来说主要是葡萄酒文化和啤酒文化。无论是中国的酒文化还是西方的酒文化,从初期的形态上来说,都是从家庭酿造开始的。
在西方,很多家庭都是自己动手,在地窖里制造啤酒和葡萄酒。
1990年末期,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中产阶级群体正在形成。年轻人追求新、奇、特的趋势日益明显。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我认为家庭自酿啤酒在中国也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做好这一项目,我曾两次专门回国对家庭酿造啤酒设备在中国市场的前景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针对中国计划生育而出现的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的现状,将原来的澳洲生产的30升设备变更为10升。
使用中国制造的容量为10升的家庭自酿啤酒设备,配合澳洲进口的半成品原料成为这个项目的核心内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