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

01、浮: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脾虚肝气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02、沉: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同。

03、迟: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徵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04、数: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05、滑: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淋看尺部。

06、涩: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07、虚: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嗟跎。

血不营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08、实: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痛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09、洪: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在左主心炎,右寸洪时肺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10、微: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11、紧: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12、缓: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世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13、弦: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微瘕察左关。关右胃寒胸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14、弱: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15、细: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16、促: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17、结: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18、代: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取材于《频湖脉学》)

熟读部分:(一)诊色歌

五色辨证,望诊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泽夭。微甚清浊,散搏宜晓。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病色异常,善恶宜量。含蓄明亮,预后不祥。五色主病,宜细分认。

青主寒痛,青白虚风。青紫瘀阻,青赤肝火。赤主热证,虚实宜分。颧红如妆,证属戴阳。

面黄浮肿,脾虚湿阻。面目身黄,病属黄疸。黄如橘子,湿热阳黄。黄如烟熏,寒湿阴黄。

白主寒虚,脱血夺气。淡白气虚,光白阳虚。白而无华,脱血夺气。黑主肾虚,寒痛饮瘀。

面色黧黑,肾阳虚衰。黑而干焦,虚火上熏。眼眶发黑,肾虚水泛。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辩证歌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舌质淡白,主寒主虚。淡白胖嫩,阳虚寒证。淡白瘦薄,气血两虚。

红舌主热,尚有区别。舌红苔黄,证属实热。红而无苔,证属虚热。绛色深红,变主热证。

舌绛起刺,温热传营。舌绛无苔,阴虚火旺。紫绛干枯,热盛伤津。淡紫湿润,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唯一主寒。寒凝阳郁,瘀血凝滞。苍老娇嫩,虚实分明。坚敛苍老,皆属实证。

浮胖娇嫩,均属虚证。胖大瘦薄,容易辨识。胖嫩淡白,脾肾阳虚。胖大色红,脾胃湿热。

肿胀色紫,中毒所致。瘦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阴虚火旺。舌生芒刺,芽盛热炽。

兼焦黄苔,气分热极。绛舌无苔,热入营血。舌面裂纹,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舌边齿痕,脾虚湿盛。光滑无苔,津液枯竭。强硬舌体,活动不灵。热入心包,高热伤津。

肝风夹痰,阻于廉泉。痿软舌体,无力屈伸。痿废不灵,气血俱虚。热灼伤津,阴亏已极。

颤动不定,不能自主。蠕蠕微动,气血俱虚。热极生风,习习煽动。歪斜一侧,风中经络。

吐弄舐舌,心脾积热。小儿惊风,临床可见。短缩舌体,不能伸长。寒凝筋脉,痰浊内阻。

热极生风,病属危险。白苔主表,亦主湿寒。薄白而润,外感风寒。苔白舌红,风温初染。

白滑舌淡,里湿里寒。白而积粉,瘟疫内痈。苔白燥裂,津液暴伤。黄苔主病,属里属热。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舌苔焦黄,阳明热结。灰苔主里,有寒有热。苔灰而干,热炽津伤。

苔灰而润,痰饮内停。黑而燥裂,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极阳衰。苔质厚薄,主邪浅深。

薄苔主表,邪浅病轻。厚苔入里,湿食痰饮。润燥滑苔,可察津液。润泽正常,津液未伤。

燥舌主病,热盛津伤。舌苔水滑,为湿为寒。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气有余。

腻苔粘腻,刮之不去。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舌苔剥落,气阴两伤。苔薄渐厚,邪盛病进。

苔厚渐薄,正复邪退。骤增骤退,病情暴变。有根无根,胃气存亡。

(0)

相关推荐

  • 中医舌诊第一人吕红彬,中医看舌诊辩证,通过不同舌象看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内经>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脏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在一起. 辨舌质, ...

  •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 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 ...

  •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 图文:中医入门的歌诀、中医必背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

    * 中医入门要背哪些歌诀 汤头歌,药性赋,医学三字经,医宗金鉴,频湖脉学.滚瓜烂熟后,再看: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温病条辨,然后跟着师傅临床,在临床上细心体会.便是中医 ...

  • 【中医】中医诊断学歌诀总结版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中医诊断学 有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 ...

  •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 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 ...

  • 中医诊断学精髓,记住这些歌诀就够了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辩证,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是我国传统医学诊疗精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小歌诀,来帮助大家更快,更准确地对疾病诊断分型. 一.常用30个中医病症分型 1. ...

  • 中医诊断学辨证歌诀

    中医诊断学辨证歌诀

  •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及针灸总结版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

  • 中医诊断学:望诊歌诀

    中医诊断学:望诊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