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致富的周家村
东营区周家村,不仅有着光荣的历史,自古至今还是一个相对富裕的村庄。
解放前,由于村里人勤、地肥、水土好,富裕人家就比较多,并多系开明人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多都积极为国家捐钱、捐粮、捐物并积极送子参军。那些土地少,孩子多的人家,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地劳作,农忙季节为地多的人家做做短工,基本也能安稳度日。在我记忆中村中较大的油房有两座,即南、北油坊,供应着本村和周围村庄的食用豆油、棉油。麻糁饼为大牲口和土地带来了可口的饲料和肥料。大小不等的轧花弓坊多处,为周围老百姓种植的棉花进行加工,为纺花织布的农妇带来了方便。编织、木工、生、熟食加工等小手工作坊村中多处,并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为本村的青壮年提供了不出家门就能赚钱养家的机会。俗话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肥沃的土地勤劳的人民定能产生富裕的村庄。周家村可耕土地(据1986年辛店乡志记载780亩)多数在村周围,在较远的垦利境内还有若干储备用地习惯称之为“洼地”。村南地叫王家井,南与成寨接壤,东与孙路相临。据传,早年此处有一口甜水井,井水在地下滋润着这片土地(后来是黄河水通过打渔张工程的五干四支源源不尽地浇灌着这里)是全村土质最好的,在我记忆中,这儿多是种菜园和一些经济作物为主。自然灾害年代辛店公社收养着一批老、弱、病、残和抗日战争中立过功,家中没人照顾的人员,当时称之谓“公社园”(相当于今天的养老院)。这些人利用这片肥土沃田,自种自吃,公社并派有专门人员管理关照,他们真正享受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期间因父亲管理此园,本人曾多次去蹭个瓜果蹭顿好饭)。村西叫西坡与郝家乡樊家、沙洼相临。土质一般,但种大田也能年年丰收。村西北叫吴家东头,顾名思义就是郝家乡吴、杨村以东,这儿土质最差基本以盐碱地为主,但适合种棉花和高粱。每年这儿总有无数担上好的棉花入库或缴爱国棉。村北叫庄后头,与辛店、哨头接壤,这儿基本与西坡相似;庄东叫湾东崖,(今周家御花园所在地)这儿地较少土质也不是很好,离辛店村较近,故不是粮食主要产地。还有大片的土地在村东两公里外的'涝洼子’(即现在的胜利油田机关所在地),这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现早已贡献给胜利油田和年轻的东营市。数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周家村民就是靠这几百亩土地养活了数千口人并做到家家基本丰衣足食,吃喝无忧。时代在发展,胜利油田四十多年的开发、东营市二十年的建设,使周家的可耕土地逐年减少。据村中人讲目前分在每人名下的土地仅仅有四分(0.4亩)。但就这仅有的四分地人们通过改变耕种方式,科学巧种,从播种到收获基本都靠机械化去完成。就这仅有的四分地所收获的粮食,若年景一般也够村民们的生活所用。多数村民已把种地当作副业,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商业上,盯在了胜利油田的开发和东营市的建设上。村中专业的运输户、专业的建筑队、经商买卖业户、出租车户数不胜数,就连高、初中刚毕业的小女孩也无一闲暇,都被聘去搞经营,收入都不错。改革开放给周家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保证粮食连年丰收的前提下,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幸福生活奋斗着。如今,周家村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一排排砖瓦房如棋盘排列整齐,柏油马路通达每家门口,各种机动车辆出入自如。马路两旁绿树成荫,垃圾不落地,污水不乱流,村保洁人员整日在村内打扫,为村庄的整洁美丽挥洒着汗水。周家御花园楼区的落成,更是让周家村上了一个大台阶。楼房设计新颖、美观,与城市的相比毫不逊色。庭院落落大方,布局合理美观,充满时代感。楼区被绿植环绕,多种树木四季常青。小区内管理得井井有条。每一次想起老家的变化,我都唏嘘不已,感慨颇多。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高层楼房;从缺衣少食到基本小康,在国家的惠民政策下,村里的领导者和村民们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多少汗水和智慧啊。他们赶上了新时代,抓住了机会,奋力拼搏,成为了令人艳羡的新农人。我时时牵挂的老家,时时让漂泊在外的我引以为豪,骄傲满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周家村更是如此。
作者简介:周曰正,当年治黄大军中的一代新人,济南洛口西大鲁庄村老知青,济南柴油机厂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