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器特征以及辨别方法
故宫博物院现藏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纷繁多彩,琳琅满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国,各个时期的珐琅作品大备于此,从中可一览中国珐琅工艺盛衰发展之状况。
掐丝珐琅从元代起,就一直将特有的蓝色作为地色,其他颜色作为图案大致平均的分布于蓝地之上,比例只占到整个地色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这种疏密关系将蓝地的色彩很好的表现出来,形成掐丝珐琅特有的装饰风格,而这种色彩“黄金比例”的形成,也是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
据考古发现,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
掐丝珐琅对于藏家来讲并不陌生。掐丝珐琅工艺早在元代就已传入我国,但直至明朝才得以发展,尤其是在景泰年间达到顶峰,后来以此时制品为标准,称为。一直以来,掐丝珐琅器以其金碧辉煌、华丽富贵的外观,深得藏家的青睐。不过,在内陆拍场掐丝珐琅器一直不太引人注目,价位较低,大多在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之间,其升值潜力可见一斑。据相关专家介绍,对掐丝珐琅器来说,年代十分重要,清乾隆以前的掐丝珐琅器,基本上都是宫廷品,投资价值很大。器型对于掐丝珐琅器的价值也有影响,由于人物、动物等掐丝珐琅器的成形难度大,所以收藏价值高。
康熙初期主要以遗存于宫内的明代御用监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为样板制造珐琅作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所成器物的珐琅色彩纯正、表面光洁、掐丝细而规整,直接影响着后世珐琅工艺的发展。
西方掐丝珐琅精美技艺的代表一致被认为是出自拜占庭帝国的珐琅工艺。当然制作的大多是宗教类的用品和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