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药可降低31%的冠心病风险
1971年,瑞典药理学家在动物试验中发现,两种常用的血管扩张药普尼拉明(心可定)和维拉帕米(异搏定)对冠状动脉有舒张作用和减缓心脏肌力作用,证实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钙离子经电压调控的钙离子通道内流,减少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且这一作用可被增加细胞外钙浓度而翻转,故将这一类药物命名为钙通道阻滞剂,这一发现轰动了医药学界。
1992年,国际药理学会把钙通道细分为L、T、N、P等四型,又在化学结构上分为二氢吡啶、硫氮酮、苯烷、三苯哌嗪四类,其中,二氢吡啶又分为二氢吡啶类、非二氢吡啶类。直至2020年,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例,约近半数人在服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家族中的老大、应用史最长、最为广泛的是第一代阻滞剂硝苯地平。1975年,硝苯地平被用于治疗心绞痛,1980年用于治疗高血压。1992年,德国某公司将渗透泵控释技术与硝苯地平相结合,采用独特的激光打孔渗透泵控制释放系统制成硝苯地平控释片,使药片在体内达到零级(定时定量)释放,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平稳地降压。且抑制心肌的收缩力和减少氧耗的功效更大,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痉挛为主的心绞痛。
为减少第一代钙通道阻滞剂的心肌毒性(可致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延长血浆半衰期,科学家们又开发了第二代药,包括非洛地平、拉西地平、尼卡地平、尼群地平、尼伐地平、伊拉地平、巴尼地平、马尼地平、乐卡地平、依福地平、阿折地平等。
20世纪80年代,英国某公司以硝苯地平为模板,参考了第二代钙通道阻滞剂尼卡地平、非洛地平等的药理、药效、药动学的特征,进行结构改造,在几百个遴选化合物中逐一测试,发现一种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几近100%,体内分布广泛,血浆半衰期长,且亲水、亲脂性适中,可在血管内膜的双层脂质结构中缓慢移动,能长时间地阻滞血管平滑肌上的钙通道,可平稳地控制昼夜24小时的血压。它就是氨氯地平,属于长效第三代钙通道阻滞剂,1990年1月在英国上市,血浆半衰期长达35-50小时,因此不需使用缓释、控释剂型,每日1次,在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疗效不受患者胃肠道功能和食物影响,患者偶尔漏服1次不会造成血压升高。
氨氯地平可降低钙离子内流,其抑制钙离子诱导的主动脉收缩作用是硝苯地平的2倍。使心肌收缩性下降,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降低,心脏负荷减轻,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氨氯地平还可使心外膜、心内膜的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缺血区的供血或供氧,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
全球三项最大的高血压研究,均用氨氯地平作为研究用药,结果显示其降压效果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及β-受体阻断剂,且能持久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清晨血压升高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氨氯地平通过控制晨压,可更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与安慰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类相比,氨氯地平可显著降低包括心肌梗死在内的冠心病事件风险达31%和18%。
鉴于国人食谱中嗜盐、嗜糖、嗜油,中国高血压人群的主要终点不良事件为脑卒中,发病率约是冠心病的5倍,高血压的预后与欧美白人有明显差别,欧美约50%以上的高血压者最终死于心脏病,而中国人77%死于脑卒中,其余死于心脏病和肾衰竭等。脑卒中排序于中国人死因第2位,仅次于肿瘤。其中79.8%的脑卒中归于高血压,仅36.6%的冠心病事件归于高血压,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是惟一的独立危险。抗高血压药预防脑卒中的强度依次为: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
(1)钙通道阻滞剂适于中、壮年人,尤其适于嗜盐较重的中国人。(2)可缓解冠状动脉痉挛。(3)具较高亲脂性,可长时间地储存于细胞膜质深层和作用位点,作用持久,血浆半衰期延长,给药一日1次。(4)无强禁忌证,所诱发糖尿病发生率低,明显低于β-受体阻断剂及利尿剂,也不影响肾功能及脂肪代谢。
钙通道阻滞剂所致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水肿、面部潮红,特点是“晨轻午重”,多见于踝关节、下肢、足部或小腿,少见于面部和其他部位,其源于氨氯地平等主要扩张小动脉,对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作用较小,导致体液在静脉淤积,引起水肿。为减缓此反应,一是联合小剂量的利尿剂,二是睡前抬高下肢,三是联合半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赖诺普利、福辛普利。ACEI主要扩张小静脉,并增加静脉床容量,与钙通道阻滞剂作用协同,并减轻体液淤积,缓解下肢水肿。
值得一提的是,钙剂(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钙尔奇D)与钙通道阻滞剂并不矛盾。实际上,两种药虽然作用相反,但联合使用时,作用非但不会相互抵消,且能相互促进,因此,无需担心其影响血浆钙浓度,降低骨钙或血钙,诱发骨质疏松症。
不同的光学异构体往往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如氨氯地平左旋体降压作用是右旋体的1000倍,右旋体降压作用不明显,还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苯磺酸左氨氯地平较之苯磺酸氨氯地平则更高效、安全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