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由其前后相隔三十年的两部学术研究构成:“1935年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及“新方法及其心理学基础”。

   本书旗帜鲜明地谈到了儿童心理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对于皮亚杰来说,孩子的活动始终处于其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的中心位置。在本书中,其致力于通过解释儿童心理发展机制及认知发展理论,推广主动教学法,辨析新的教学法与传统教育本质上的区别,进而论证教育现代化以及在教师培训中引入心理学训练及社会学观察的必要性。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具有极高的现实指导性。

本书有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写于1965年的《一九三五年以来的教育与教学》,皮亚杰追溯了从1936到1965年三十年以来教育与教学的发展情况以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相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相对于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的深刻发展而言,进步异常缓慢,而且大大落后社会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需求。皮亚杰强调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进一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提升与发展。

第二部分是写于1935年《新方法:新方法的心理学基础》,皮亚杰首先论述了 "新方法的发生",阐述了历史上诸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接着皮亚杰阐明了教育原理的心理学依据,同时指出儿童心理学中对儿童认识机能的探索发现对于教育学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这些发现是 "活动的"教育方法的真正基石。皮亚杰归结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传统教育方法与新的教育方法的对立乃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思想

1.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状态)

2. 皮亚杰认为认知(智力的本质):一种最高形式的适应,是把外物不断同化于活动本身和把这种同化图式顺应于事物本身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3. 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机体成熟(神经系统);物理经验(逻辑推理);社会环境(家庭与学校);平衡(状态)。

4.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2岁,萌芽期(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

第二阶段:2岁到7岁,前运算期,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是以手段来表征事物;

第三阶段:7到12岁,具体运算阶段,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算性质,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此段的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第四阶段:12到15岁,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在12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运用假设、运用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这四个阶段的特点:第一;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切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第二,每个阶段的出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序列,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作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第三,文化的因素可能加快或者推迟认知发展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其发展顺序。

5.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方法与原则上的启示:

(1)教育应该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相适应;

(2)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突出儿童的主动性;

(3)重视活动教学法;

(4)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和需要;

(5)重视儿童游戏的价值。

6.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化方面的启示:

(1)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2)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3)强调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激发儿童学习的能动性。

7. 传统教育方法与新的教育方法的的对立乃是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还是主动地探索学习的对立。

8. 儿童逻辑与成人逻辑的差异:第一,成人是运用反省智力,儿童的特点是感知运动或者时间的智力活动;第二,儿童在10-11岁以前,不可能有扔和符号类型的形式推理(感知运动图式);第三,在关系逻辑方面,形式推理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成人的思维出发设计教学法,必须根据儿童思维的逻辑特点进行设计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他的理论也存在论证不足的问题,例如,皮亚杰低估了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二高估了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水平;忽视了宏观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智力发展的制约性作用。

9. 在研究儿童的社会生活及社会化方面,皮亚杰指出儿童只听他所尊敬的人的话;只有培养 "个人良心的自主性",才能培养儿童形成一些自觉的良善的人类道德品质;儿童之间的合作和成人之间的合作是同样重要的。

三、心得与总结

1. 教育乃是感化、引导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把个体培养成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即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合格社会成员。教育即生活,也是帮助个体适应生活的工具。

2. 事实上,我们判断教学方法能否产生效果乃是学校大考的结果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某种竞赛性考试的结果为根据的。利用这种材料不单是一种循环论证,而且是一种恶性循环。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不是还普遍存在采用依据考试的结果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做法,造成大批学生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却很不理想,即人们批评的 "高分低能"现象?

学业过重问题在今天我国的中小学校中也是普遍的问题。减负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根本原因在社会评价 "教育质量"的标准过于狭窄,片面地文凭为录用人的标准;以"升学率"为办学标准的社会取向推动"应试教育",造成对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步履维艰。

3. 皮亚杰认为教育科学的落后表现为:在教育学领域内,绝大多数的教育革新家都不是职业的教育家。在庞大的教育工作队伍中,却没有产生杰出的教育学家,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社会因素所造成的,例如,教师待遇、职业地位地下,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学训练,整个教育团体学术研究精神贫乏等。

4. 传统的教育制度将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虽然越来越严格,但这种要求依据的是传递知识从易到难的顺序,是知识本身的标准,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标准。这样明显地违背了教育规律。皮亚杰认为:儿童年龄越小,对他们进行教学越难,对他们的发展影响越大。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从儿童接受教育的能力看,儿童越小,对他们进行教学越难。

但传统教育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从这种角度来看,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工作比中学和大学老师的工作简单。儿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加他们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引导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教育工作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甚至艰巨的工作。

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只屈从于传统的支配,以至于教育科学研究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长期地被忽略、被窒息,庞大的教师队伍长期处于脱离科学研究、缺乏学术氛围的境地。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让教师突破传统攀篱,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或者学者型教师发展。

5. 皮亚杰认为,为下一代规定教育目的是社会的职责。但是教育目的的决定不能只根据 "当权者"的意见与经验主义,而必须经过系统科学的研究。它指出教育目的决定,一方面要 "服从于社会学可以分析的规律",而另一方面方法也制约这目的的选择,因此强调教育目的的决定也是心理学的职责。他进一步分析指出,选择目标除了服从社会愿望外,还要根据自然条件——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否则,所制定的目标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

6.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主体对客体的各种动作。皮亚杰将智力看作是一种主体通过自发的主动的动作对客体进行各种操作,从而逐步形成对外界的适应。这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真正的原因。

7. 皮亚杰提出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好,还是应该让儿童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知识的问题。把知识一味灌输式给学生是以中填鸭式的教育,这样的传授的知识是死知识,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毫无创造性。"我听,我忘记;我看,我印象;我做,我记住。"传统的教育方法缺少 "做"这一环节,因此学生是被动学习。皮亚杰强调知识学习要主动发现吸收的形式才更加有效。

8. 皮亚杰坚持认为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获得的实际经验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根本的促进作用。"知识在本源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这就是说,为了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儿童必须经常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对客体施加各种动作,从而获得各种实际经验,才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经验对于智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经验主要指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在对儿童的教养中,应十分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喜欢探究、肯于思索的心理特点,鼓励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积极活动,让儿童较早比较广泛的接触外界,认识环境,观察自然与社会,亲身实践,这样就可以从中获得生动丰富的经验。

9.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的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熟水平,不要违背孩子的发展的自然规律。儿童在i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及特性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身心尚未达到适当水平之前,提早教儿童知识将会对儿童主动求知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日后能够自己发现的东西,结果儿童不但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还会降低儿童日后对创造的积极性。所以,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 "时间表",对孩子采取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

然而时至今日,在我们的今天的幼儿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小学化"的现象。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组织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读、写、算等知识。这是在揠苗助长,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分析其原因,幼儿园及幼儿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家长也是重要的"推手"。作为家长,要更多地学习育儿知识,按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教育孩子。在学前阶段,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奠定健全的人格基础,使孩子能持续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指教与学双方活动,以及教与学结合的方式。皮亚杰论述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直观教学法、注入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都是不适合儿童的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对教师要求高,因而皮亚杰精辟指出"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苦难的方法。"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这个观点对于儿童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及要求:如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如何在满足儿童天性需求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前进。因此,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教师本身还必须是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者与研究者。而就家庭教育而言,与其提前让孩子学习写字,步入设置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提供孩子富有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孩子在活动中探索,是孩子得以顺应规律而茁壮成长。但是由于传统习惯做法。或出于利益的考虑,最好的反复发往往得不到贯彻与应用。故"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苦难的方法。"

11. 皮亚杰从发生论的角度对游戏作了全新的定义。他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反映儿童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强调儿童认知的同化过程,提出游戏可以是"纯粹的同化",表现为儿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这就是游戏。

他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来考察,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他们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适合幼儿阶段最好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处于自我中心的年阶段,他们的认知范围和经验很有限,他们常常通过游戏把身边的事物吸收进自己有限的认知结构,以扩充自己的认知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采用以丰富的操作材料为中介的游戏活动,在游戏内容的选取上注重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关,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材料,主动构建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12. 要孩子顺利接受其父母的教导,必须首先让他尊重他们的父母,孩子不会接受哪些他们不尊敬之人的教导。而尊敬就是一种让孩子既爱又有些惧怕的情感。因此,作为家长要考虑如何做一个手孩子尊敬的家长。只有以身作则、对孩子尊重而不放纵,真爱而不溺爱,最终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13.智力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解和发明,换言之,就是通过构成现实的结构来构建内心的结构......理解和发明这两个功能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要理解一个现象或一件事情,我们就要对产生这个现象或时间的转变过程加以改组;又因为要重新改组这些转变,我们就要构成一种转变的结构;而要构成这种转变的结构就事先要有发明或再发现的要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