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道子八句授秘歌横推一世,流芳百代,奥妙何在?


称之为“秘”就是需要保持秘而不宣的核心要诀,由于珍贵而绝不能轻传。今天虽然此歌诀原文可以轻易得到,但是其内涵中仍有“秘”。这个“秘”就是当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特别是有了正确的内功感觉后,即已经达到“心有灵犀”,而需要老师“一点通”的地方。

“授秘歌”不知何时何人所作,最早公诸于世的是从宋书铭传出的家传老拳谱《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
据宋谱记载,明代中叶,宋远桥与俞莲舟同游武当山时,在南岩宫遇到奇人夫子李,因其不吃熟食、只吃麦麸子,故也称为麸子李。俞氏家传太极功为先天拳,据传祖师为唐代李道子,俞家世代供奉。当宋远桥与俞莲舟见到夫子李时,李先以高超的功夫赢了俞,后又称俞为“重再孙”,并道出俞之先祖的名称,故俞莲舟认为夫子李即是先师祖李道子。
夫子李向俞传授了功夫“如此如此”以及“授秘歌”,使“莲舟自此不但无敌,而后亦得全体大用矣。”宋远桥、俞莲舟与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生等是老朋友,故对于“授秘歌”,“此歌予七人皆知其句”。后来他们七人曾再入武当山寻找夫子李而未得,只遇到了张松溪、张翠山之师玉虚子张三丰。
宋谱的记载说明“授秘歌”为夫子李所传,而俞莲舟认为此夫子李即是家传拳术的祖师李道子,因此人们常常尊“授秘歌”是李道子所作、所传。
必须指出,唐豪、徐震等把“明代无麸子李其人”当做否定宋传老谱真实性的核心证依据之一,并以此说将包括“授秘歌”在内的宋谱拳论均定为宋书铭伪造,这完全是基于他们个人利益的无端猜测。
最新的研究考证发现麸子李的史料颇多。可确证麸子李实有其人,是明代中叶最有影响力的武当山“异人”之一。可以估测麸子李生卒年代的宽限在1450~1550之间,其年代不但符合宋谱的记载,也符合鄞县当地记载的内家拳张松溪活动时间。是内家拳、包括太极拳在内,与武当山有关联的铁证。
无论“授秘歌”的原始作者是谁,此歌诀的内容有重大意义。此歌诀显然是一种“炼内气”或“炼内功”的法则,其内涵表示出了内家拳中技击与健身养生的极高境界,是拳术升级的重要标志。由于其出自于有关太极拳的老谱中,自然就被列入太极拳之谱诀系列,以至于被人尊为“太极拳总纲”。练太极拳达到高级、顶级阶段后,准确理解此歌诀对训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歌诀并无标题,因宋谱中有“夫子李先师授予莲舟秘歌”之句,而被称之为“授秘歌”。称之为“秘”就是需要保持秘而不宣的核心要诀,由于珍贵而绝不能轻传。今天虽然此歌诀原文可以轻易得到,但是其内涵中仍有“秘”。这个“秘”就是当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特别是有了正确的内功感觉后,即已经达到“心有灵犀”,而需要老师“一点通”的地方。
授秘歌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合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泉清河静(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元气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
以上是“授秘歌”的全文,其中的八句正文部分是源于宋谱中的原文,括号内的小字部分是后人加的注。
由于此歌诀在民国初年被辗转传抄、多次出版,注文也有不同版本,现在也无法确定这些注释文字是何人何时加入的。虽然对于这些注释文字的内容历来多有争议,但是由于已经比较流行,这里我们仍将其列出来作为参考,但我们并不对这些注文进行解说,读者可以自己体会。下面是对此歌诀的解读:
无形无象:
在拳术中,对什么是“形”“象”并没有严格定义,一般是指能够被看到或感觉到的、能够给人留下印象、可以被描述的实体类东西。肢体动作是可以被看到的外部形象,内功练习是可以被感觉到的内部现象。“气走于膜胳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外家拳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外部肢体形象的强化,而内家拳的练拳过程是先从外部的有形有象,追求内在的有形有象、而无需要外部形象;再达到内也无需形象。这个有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重要区别之一。
当拳术从外家拳发展成内家拳后,这样一个概念形成:即练拳达到高级阶段后,外形已不重要了,因为已处于自然的正确状态,就是所谓“形无形”,是“忘我”,这时重要的是内功。
对于内功练习而言,“无形”并不是没有外形,而是说无所谓、无需顾及、没有固定形式。
太极拳技击训练中特别强调从有形有法到无形无法,即从外到内,达到内外相合。从内功角度讲,虽然“神意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感觉到的、可以在大脑中建立起形象的、并受大脑控制的,特别是气,是内功练习中的主体、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采外气、运内气,练真气、养元气,通过对气控制练习达到对身体内部的改造修炼,这些训练都是有内形内象的。通过对神意气的修炼,在技击方面产生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劲力的运用;在健身养生方面也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比如内气足而精神旺。
当练拳达到顶级阶段后,内形内象也不重要了,即所有内功也都成为自然状态,无需去刻意追求,也没有固定的形态,所谓“意无意”,是更高级的“忘我”。太极拳理论中讲的“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就是这种无形无象的注释。这时在技击中,于外不必摆架子、讲求着法;于内也不必想怎么运气、怎么用劲。所以无形无象就是太极拳所追求的无为之理,以无法胜有法,即是达到无外无内,自然一体的状态。
全身透空:
这是讲当内功练习达到顶级阶段以后身体上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讲得是在练功中全身的汗毛孔都要张开,无论是站桩还是练太极拳,使体内跟大自然相通,即所谓内气跟外气相结合,能够上接天气,下接地气。这种毛孔都张开的感觉是建立在身体极柔软、极放松的状态上的;一方面会感觉身体有扩张之感,在身体周围形成场势;另一方面在感知方面会变得极度灵敏,外界任何非常微小的变化、刺激都可以被清楚地感觉到。技击中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忽隐忽现”正是源于此。能够内外合一,则无论外力如何进攻,都可以被融入、化解、管控。对手摸哪儿都没有,想动又处处受制。
全身透空就是全身自然放松,气血运行也就非常自然和谐,也就是常说的各条经络全部打通,健身的效果必然已包含其中。在内功的境界上就是从“忘我”达到“无我”。
应物自然:
当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就可以自然应对一切,就是道法自然。
王培生师爷在讲解这句话时,总是举黄四海老师投师学艺的一段故事为例。这个故事是说黄老师学艺之初,他老师让他把一个大个的石碌碡推到山顶上。开始他只知用蛮力,每次都在半途因坚持不住而放弃。日久,逐渐领会其中的规律,找到窍门,可以轻松完成。故事的中心意思是说,练武艺要思想端正,专心一意,长期坚持,刻苦锻炼。铁杆磨锈针,功到自然成。功夫练到纯熟,发现规律,遇到什么情况都能自然而然地沉着应战,因敌变化,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运用自如。
从太极拳的训练讲,即是顺其自然求自然,就是要自然地完成对身体的完全、彻底的改造;使太极拳所要求的、从内到外的状态,都达到新的自然。
西山悬磬:
西山指的是前胸,即西方庚辛金。肺属金,肺叶全张开,是空的才舒畅。磬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击打发声,有空谷回音之感。磬也通罄,意为空、尽。悬即空悬,磬若不悬则敲不响。因而西山悬磬即是讲前胸要空,也就是内功训练中讲的要虚其心,虚即是虚空。要象磬般悬起,一碰就响,其音悠远。太极拳身法中就要求涵胸,即“虚其心、实其腹”,也称空胸实腹,就是内气下沉,使上虚下实,这是内功训练的基础。磬能悬得好,上面不可挂摆任何杂物,声音才能清脆干净,就是说练习气功或练太极拳时,虚其心要虚透,胸部彻底放松,没有一点紧张度,才能特别的舒服;同时虚其心要无任何杂念,必须恭而敬之,如此意念才能大,所谓海阔天空之感。有杂念心里就紧张,无论练拳或推手都要心平气和,没有杂念才能心平,不受外界干扰,放松才能气和。只有心平气才能和,心不平气也不能和。练内功的重点之一就是求心神专注、内气平和,即平心静气,也就是“西山悬磬”所要表达的境界。
虎吼猿鸣:
练拳时讲求内气运行,不要想外气之呼吸,更不能以动作去配合呼吸。需要通过调息练习,使呼吸自然配合技术动作,内气才能流畅、贯串、鼓荡。如此练习,呼吸会自然与内气相配合,带动技术动作,就是“气与劲合”、“以气运身”。
在技击时,对这种外气与内气之运用上略加一点意念,就是所谓喉头呼吸法。“虎吼”就是呼气时一想喉头,似乎是发出虎吼般的低沉的声响来,随着这种低音的感觉,把丹田气顺着喉头呼出去,实际上就是内气沿着任脉沉下去,顺势可以发出厚重沉长之劲。“猿鸣”即猿猴的叫声,是指吸气时想鼻子尖,似乎是发出猿鸣般清澈悠远之声,就是从鼻子尖吸气,实际上就是内气沿着督脉上升,提顶,形成“满身轻利”之势,可助粘黏提拿之劲。
这种呼吸法与技击技术的结合就是“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在内功练习里“虎吼猿鸣”就是醒气,是指调息的意思,即以外气带动内气的练习,达到浊气降下去,清气生上来。
泉清河静:
从内功练习讲,“虎吼”是呼气,是浊气从前面下降;“猿鸣”是吸气,有气感从后面上升。因此通过虎吼猿鸣成为上清下浊,这就开始进入“泉清河静”。
“泉清”就是脚心涌泉水生上来,肩井水降下去,“泉清”就是清澈、干净,即把涌泉穴和肩井穴这两个穴道上下对正,让它通畅。“河”就是全身经络,“河静”即指全身气血静静地、通畅地运行。四肢之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全在动,在修身中就是所谓将大周天走通。
在技击中讲“泉清河静”时,就是内气由脚心上来,再由肩井下去,带动所谓一松到底的感觉,使横膈膜以上特别的舒服,脚底下也觉着有一种整体的、从沉稳中产生出来的轻灵感,全身成为一体,从“静中触动动犹静”中得到动静相间之感。
翻江播海:
“翻江播海”即是形容气血的上下翻腾,就是让内气下去然后再上来,升上来再降下去。开始先将内气运行与逆式呼吸相合,即内功中的小周天。这时“翻江”就是由身体后面上,其运行路线是由涌泉到尾闾,沿督脉而上,经夹脊,向上到玉枕,贯到百会。“播海”就是从身体前面下,由百会起,从前面沿任脉下去,经膻中穴到会阴穴。然后再将这种内气运行从躯干扩展到四肢,在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上有内气的循环升降,就是内功中的大周天。
大、小周天是传统养生功中的基础,能通过内功练习达到此,太极拳的健身、养生效果即可显现。从技击上讲,就是气在全身的贯串、鼓荡,使劲布于周身,对手挨我何处我即可从何处化打。
尽性立命:
“尽性立命”就是性命双修。如果从道功修炼的角度讲,性即是心,又叫元神,发于二目;心为离、为火;离中之气为火龙。命即是肾,也叫元精,发于淫根;肾为坎、为水,坎中之气为水虎。道家养生功的核心部分就是讲通过调坎填离等一系列方法,达到精气神的修炼。所以性与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性无命不存,命无性不立。由于太极拳之内功与道功相合,故性命双修是太极拳内功的最高追求。
如果从人生的更高层次讲,“性”就是指人心,是讲精神境界方面,包括思想、性情等,“尽性”就是通过修炼完善人性。“命”是指人身,就是生命,是实在的物质。“立命”就是身体保持健康的生命状态,益寿延年。所以“尽性立命”就是追求人在身、心上的全面发展、完善,追求最好的生命品质,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果仅从平时练习中讲,王培生师爷常说:“性在鼻子尖,命在命门穴,就是个“乙”字;一头是性,一头是命。大、小周天做到了,一走周天,这性、命两个头一接上才成圆圈,就是太极。”也就是说性、命如太极阴阳是不可分的统一体,太极拳练习的本质就是性命双修。
从以上的解读中可以看到这些句子中相互都有联系、呼应,因此在学习、练习中需要整体看待。
这里对“授秘歌”只是做了些字面上的解释,其中有很多更深刻的意义很难用语言形容,需要通过训练去体会。在我们学拳的过程中,曾多次聆听王培生师爷讲解此歌诀,由于我们自身水平的提升,每次听讲都会有新的、不同的体会,有一种越练、越琢磨、越有味道的感觉,可见此歌诀的魅力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