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被偏爱过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容易被偏爱丨 如何找回被爱的信心

后台收到这样一则留言:

“我母胎solo,挺想脱单的,但别人都看不上我。

也难怪,毕竟连我自己都看不上我自己,要成绩没成绩,要长相没长相,没钱,也没什么才华。我的咨询师告诉我,要学会爱自己,可我就是做不到。我看不出自己哪里值得被偏爱。

小姐姐,我是注孤生了吗?”

读到这份留言,我意识到,需要跟大家聊聊“爱自己”和“被偏爱”的问题。

在被偏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生都爱自己,活在与自己的浪漫关系里。不曾被偏爱的孩子,却有可能一生都活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

他们容易有以下这些表现:

  • 总是把目标设得很低,甚至主动放弃追求那些更大更好的目标,即便自己其实是渴望实现它们的。

  • 习惯以负面的方式来激励自己,好像只有苛责自己、批判自己,才能有改变的动力。

  • 容易把他人的看法当作对自己的指责,总觉得别人的话在针对自己。

  • 很难原谅自己的错误或失败,总是纠结于过去的遗憾,对于那些“不应该”耿耿于怀。

  • 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活在对他人的羡慕或嫉妒中,觉得“别人什么都比我好”。

  • 对来自他人的欣赏感到尴尬和不知所措,总觉得别人之所以肯定自己,只是出于礼貌或好心。

以开头这位粉丝为例,ta的留言呈现出自我厌恶的状态。

自我厌恶,指的是一个人从根本上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好的或至少是不够好的,因而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那些好的东西或好的关系。之所以强调“根本上”,是因为对于自我厌恶的人来说,即便他人拿出证据证明ta们“真的很不错”,ta们仍会坚持认为自己不好。

如果父母总是苛责孩子的言行,孩子长大后就容易陷入自我厌恶。尤其当父母表达批评的方式不够恰当,孩子又尚未有能力区分“对言行的批评”和“对人的指责”时,便会习得“都是我不好”的思维模式。

或者父母虽不曾苛责孩子,却缺乏对孩子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很少在孩子面前表达正面的情感。幼小的孩子很可能会将之解读为“我的存在并不能给父母带来满足感、让父母满意,我是不够好的” 。

对小孩子来说,感到自己被父母偏爱是一种重要的体验。这是此后的人生中我们相信自己还会被其他人偏爱的底气。而缺乏这种底气的孩子,就有可能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厌恶的黑洞。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厌恶不仅会伤害人们与自身的关系,还会伤害到自身与外界的关系。

首先,对自我的厌恶会阻止人们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甚至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机会。这种习得性无助之下的自我放弃,也就剥夺了他们本可以在实现目标之后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及自尊感

除此以外,自我厌恶还会为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尽管渴望被爱,自我厌恶的人却害怕开始一段关系,ta们不认为会有人真心实意地爱自己;即便有人表现出善意,ta们也会认为:对方只是被ta们的表象“欺骗”了,一旦深入交往,对方就会发现ta们一无是处

Ta们也更倾向于留在不健康的关系里。对方的贬低或伤害,都会给ta们一种熟悉的安全感。相反,那些真心善待ta们的人,却会让ta们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厌烦。因为这种感受是如此陌生,是对他们自我认知的挑战。Ta们还可能认为,对方和这个不够好的自己交往,是一种“吃亏”或“委屈”并因此内疚,于是想以更多的付出和更少的索取来补偿对方。

因此,一个自我怀疑和厌恶的人,可能经常处在自己付出更多、对方不珍惜自己的关系中,同时在工作和学业中也因为不敢追求不曾感受过自我的价值:这个世界对ta们来说就像只有“困难模式”一样令人辛苦了。

与自我厌恶相反,Khoshaba指出,自爱是“一种自我支持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支持我们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成长的行为而增长”。具体来说,爱自己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

  • 一定程度地满足自我需求。人有欲望和需求是一件正常的事。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对自我的尊重和重视。

  • 关心自我感受,远离让自己痛苦的人和事。真正的爱自己,是在接收到内心发出“我不想要”的信号后,能够果断付诸行动。不舒服的时候say no,痛苦的时候及时抽离,不仅会主动觉察自己的感受,还会关心和照顾它,让自己回到健康的状态中。

  • 一个爱自己的人是对自我坦率的,能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外部的现实,诚实地承认自己的现状和不足,但同时接纳这样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我批判是促进进步的方式之一。实际上,它不一定会带来动力,反而会让人在不断否定和比较中对自己失望,从而丧失行动力。

  • 坦然面对曾经的过错,能够原谅自己。Ta们可以面对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客观去看待这些东西在生命里存在过的意义,从中汲取养分,获得提升和成长。

  • 自我肯定,不会轻易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动摇。他们认可自己,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相信自己值得珍贵美好的事物和好的生活,并且这种感受是依据自我的意识而不是别人的价值观来建立的。

与自我厌恶相反,一个自爱的人会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也信任自己即便暂时失败、但也能在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有能力最终实现理想状态。

同时,自爱的人并不害怕看见自己的不足,反而能够更清晰地在人生选择中扬长避短。这种明智的选择和不断的尝试,在较长的时间中使得他们能更大概率实现目标,因此收获外界的认可和自身的价值感。

由于展示的更多,他们收获的被外界看到、尊重和肯定的机会也会更多。

此外,自爱的人更容易拥有健康的人际和亲密关系。他们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关心自我的感受让他们能够识别出对自己有害的人和事。出于珍惜自我的动机,他们不会在损耗自身的关系中过久地停留。当有人错误地对待自己或贬损自己的时候,他们能够为自己感到愤怒,并维护他们自己。

甚至,在遭遇失恋、被出轨等亲密关系创伤时,他们仍然能相信这是对方的过错,自己的价值仍然存在,并一定会被对的人所爱。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自爱的人身边有更大的概率被认可他们、好好对待他们的人环绕。世界也会因此显得更加温柔。

他们的精神健康状况也会更好,因为他们懂得原谅自己,更少反刍,更不容易把偶然的一些挫折反复记在心上,在偏见面前勇敢地挺身而出,维护自我的价值感。

前文说过,一个孩子如果在被父母的“偏爱”中长大——父母的爱也有很多种,而我们在这里用“偏爱”这个词,是指父母不因为其他任何原因、仅仅因为你是你、因为你这个人本身的存在而爱你(偏爱和纪律并不矛盾,好的父母懂得科学运用纪律的手段帮助孩子成长)。

在这样的爱中长大的孩子,会在成年后想要求别人好好对待自己的时候,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底气。对于亲密关系伴侣,他们能够认为对方理所当然要给自己“自己值得的”那种好的对待——当然同时他们也有好好爱别人的能力。

那没有被偏爱过的孩子怎么办?放心,也不用放弃自己。

首先,你要学会原谅自己。曾经的失败并不一定意味着你不够好。过去也无法决定未来。

其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以优势视角,而不是问题视角看待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和成人世界的运行规则,都更多地鼓励人们从“问题”的视角看待自己,比如“我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弥补和改正”、“下次如果能避免这些问题,这件事情我可以做得更好”等等。

优势视角就是要让人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优势和潜能,学会从自己身上不断发现长处,即便在最糟糕的情形中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

想要在平时练习优势视角,你可以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并给出答案

  • 在关于我的事/特质/能力当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哪些?

  • 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我感到开心/兴奋?我的什么特质/能力帮助我在这件事情中获得快乐?

  • 最近一次遇到困难是什么时候?我的什么特质/能力/优势使我走出了困境?这样的练习,实际上是在给你一些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机会。

最后,多关注那些爱你的人和真诚的关系,试着去在多个不同的人身上找到自己被爱的机会和证据,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匮乏会随之减少。

没能好好爱自己,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用他人的目光看待自己。这些标准和要求,并非基于我们的真实情况,它们构成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偏见,让我们在听从内心需求与符合外界期待之间犹豫和挣扎。

不妨多偏爱一下自己,尊重自身的存在,听从内心的渴望。世界比你想象中温柔,希望你能接纳自己,和自己做最亲密的朋友,并肩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任务,怀着好奇心看待自己的潜能和未来的可能,也在这个路上找到志同道合能够彼此支撑的朋友和爱人。

愿你能找到对自己的偏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