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连载 | 矿业投资案例系列之成本杀手
矿业投资案例连载,不容错过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四期文章:矿业投资案例系列之成本杀手。(上期回顾请点击此处)
不同于储量、品位等显性因素,在矿业投资中,成本是较为隐性的决策因素;正因为其隐性,常常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或者即使得到充分的重视也得不到正确的评估。而最终过高的成本带来的伤害却可能是致命的。
一、
生产工艺复杂导致成本过高
案例1:云南地矿老挝钾盐项目
老挝万象盆地为晚白垩纪蒸发含钾盆地,盆地主体位于泰国境内,是泰国沙空那空盆地的北西沿,产出钾盐的稳定性较差,含光卤石的比例高。钾盐层埋藏较浅,平均150米,厚16-100米。
云南地矿局在20世纪末就开始关注老挝的钾盐矿,经10余次组团赴老挝调查、洽谈,于2001年7月,和老挝政府签署了《中国赴老挝进行万象盆地钾盐勘查开发协议》。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万象盆地钾盐开发勘查及可行性研究,将紧紧围绕最终建设年产100万吨氯化钾生产企业展开。中方享有资源优先开采权,由中方为主投资并控股。
勘查开发万象盆地钾盐项目报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云南省政府批准立项,7000万元人民币总投资分别由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云南省政府投入和项目业主单位自筹。经过2年8个月的勘查,共施工53个钻孔,其中38个钻孔见矿。至2003年,探明首采储量1亿吨,工业储量2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
由于万象盆地的钾盐以光卤石为主,品位较低,提取钾盐的生产工艺复杂。开始使用选择性溶浸技术,每吨氯化钾的生产成本达5000元人民币,没有市场竞争力。
另外老挝的政府环保意识很强,消除尾矿氯化镁的污染,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过去十个年头后,原计划100万吨的目标仍很遥远。所拟定的年产5万吨氯化钾的工业性试验计划也没有完成。项目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案例2:中信泰富澳大利亚铁矿项目
2006年,中信泰富向澳大利亚Mineralogy公司收购位于Tenement 123、124、125处2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并有权进一步认购40亿吨开采权,也就是今天的Sino-Iron项目。项目建设开工于2006年,原计划投资42亿美元,于2009年建成投产。但项目开工后,投资一路水涨船高,几度陷于停顿,直到2013年年底才首次将铁精矿粉装船出口,比原计划晚了4年,且超支了80亿美元。
项目成本远超预估水平是多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磁铁矿选矿工艺方面的成本是一个重要原因。
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分为赤铁矿和磁铁矿两大类。赤铁矿品位高,只需通过简单轧碎及筛选的预处理过程后,就可以作为原料出口至各地钢铁厂,即所谓DSO(Direct Shipping Ore,直接装运矿石),此类矿石主要集中在皮尔巴拉地区。而磁铁矿矿石产于磁铁石英岩,必须经过选矿才能到达冶炼的品位要求,平均成本初步估计为赤铁矿一倍,主要位于西澳中西部地区。
目前,力拓、必和必拓在西澳的铁矿石全部为赤铁矿,除了中国企业,鲜有其他国家愿意投资磁铁矿项目。而中国企业在澳投资的铁矿项目几乎全部为磁铁矿。我国国内铁矿资源也多以磁铁矿为主,而且磁铁矿含铁量普遍在30%、甚至20%以下,而澳洲磁铁矿含铁量普遍超过30%。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中国企业不能拿到品位高、成本低的赤铁矿资源,磁铁矿看起来也不失为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然而,虽然同为磁铁矿,但澳洲磁铁矿的结晶颗粒远小于国内磁铁矿。磁铁矿需经过研磨后才能选矿,结晶颗粒小,意味着质地硬,研磨难度大。据称“澳洲磁铁矿需要磨得像奶粉一样细”,往往要经过3-4次研磨才能达标,虽然中国的磁铁矿只需要研磨1-2次,但澳洲磁铁矿第3、4次的研磨成本往往是前两次成本的很多倍,而且非常耗能。
由于硬度大,西澳的中资磁铁矿开发商,面临能源、环保、水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从破碎到磨粉,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电力和淡水,还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磁铁矿生产需要大量淡水资源。中信泰富在2006年买Sino-Iron时,并没有想到必须为这个项目专建一个510亿立升的海水淡化厂,相当于洞庭湖丰水期蓄水量的1/10。这些成本的增加都是间接的由资源禀赋的不足导致的。
二、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
案例1:中钢集团西澳Weld Range铁矿项目
2008年,中钢集团收购了澳大利亚Weld Range铁矿项目,并拟投资20亿澳元进行开发。本计划到2013年投产,2014年初出产首批矿石,未来全面投产后每年可生产铁矿石1500万吨。但整个计划还是得取决于澳大利亚西海岸Oakajee港口和铁路工程进度。然而,Oakajee港作为澳大利亚近年推出的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却比较缓慢,建设一再延期且成本超支。港口和铁路成本的提高迫使拟议的港口关税提高,而关税的提高导致Weld Range铁矿项目“经济上不可行”。
2011年6月,在中钢集团澳大利亚子公司Sinosteel Midwest Corp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Oakajee深水港以及铁路项目的竣工日期,已从2012年推迟至2015年,且仍存在不确定性,可能还会进一步延迟。因此中钢宣布暂停正在西澳大利亚开发的Weld Range铁矿石专案,终止Koolanooka和Blue Hills专案以外的所有勘探工作,并裁减43个工作岗位和关闭在杰拉尔顿的办事处。
随后,日本三菱集团以3.25亿澳币收购了Oakajee的50%股权成为该项目的救星。但是自那时起,铁矿石价格开始步入漫长“熊途”,并且各种因素的结合意味着Oakajee从未真正成形。
据2019年10月份的报导,中钢集团的两家子公司各自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每股3元)收购了Oakajee港口和铁路50%的股份,同时拥有Oakajee铁路网络和深水港的研究和知识产权。中钢集团证实了这笔交易,但尚未透露任何在Oakajee建造深水港的计划,以及570公里的铁路连接计划。可以预见的是,如果Oakajee的港口和铁路资产得到建设,中钢将同时控制港口关税和Weld Range矿,以及该地区的其他一些铁矿石资产。
案例2:鞍钢集团澳大利亚卡拉拉项目
无独有偶,同样在澳大利亚投资铁矿的鞍钢集团也遭遇了成本问题。
卡拉拉(Karara)铁矿为西澳珀斯铁矿公司金达比(Gindalbie Metals Ltd)公司所拥有,位于西澳中西部捷尔顿港(Geraldton)以东225公里。矿区有156平方公里面积,主要为低品位磁铁矿体,少量为高品位赤铁矿体,据称已探明的磁铁矿资源储量达24亿吨。
2006年,攀钢钒钛通过全资子公司鞍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公司间接持有金达必35.89%股权,还通过鞍钢集团投资(澳大利亚)有限公司与金达必则合作开发卡拉拉(Karara)铁矿项目,拥有卡拉拉铁矿项目52.16%的股权。
项目启动后,投资一再追加。基建总投资从2007年预算的17.8亿澳元、2009年的19.75亿澳元,升到2011年的25.7亿澳元;达产日期一推再推,从2011年达产,推迟至2014年尚未达产;吨矿成本显著增加,平均现金运营成本(不含资源使用税),2011年测算在65-68澳元/吨,2012年测算在72-76澳元/吨,根本无力与必和必拓、力拓竞争。
据2019年报导,鞍钢曾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卡拉拉项目的后续发展进行评估,考虑是否继续投资该项目。这一消息导致金达必的股票暴跌了62%。
作者王军,系地质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矿产勘查、矿业投资考察评价等工作,精通英语、西班牙语,具有非洲、东南亚、北美洲等地区的多年海外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