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章,需要转载系列!-王国春治下的五粮液-创淡月星微
理解白酒系列
谈到五粮液,王国春是绕不开的人物,他1985年任五粮液酒厂的厂长,作为五粮液的掌门人,一直干到了2007年才退居二线。王国春接手五粮液时,五粮液资产3000万元,负债2500万元,账面流动资金只有8万元,而如今,一年的利润就超过了170亿。当初的五粮液酒厂仅两个品牌高端,五粮液;低端,尖庄。现在多品牌绽放,高峰时有两百多个品牌。品牌需要规模支撑,也就是在王国春手里,五粮液勒紧裤带,积累资金,将五粮液的产能扩张到遥遥领先同行,坐上了中国酒业大王的位置。
一、王国春治下的产能扩张之路
关于高端白酒的产能,我觉得老唐写的这篇《聊聊高端白酒产能》,已经写得相当全面,非常感谢老唐能把这种硬干货分享出来,让我们能减少好多埋头研究的工作。关于五粮液的产能,老唐是这么描述的。
五粮液的窖池老的新的都有,所有车间全部以5打头命名。
其中奇数命名的车间就是酿酒车间,比如501、503、505……,偶数命名的车间就是配套车间。
数字越小窖池越老,数字越大窖池越新。
501车间是五粮液的招牌和命脉,也是未来五粮液打造奢侈品白酒的基础。
这个车间主要是建国初期将宜宾本地9家酿酒作坊收归国有,合并形成的。
其产能约450吨,包含了著名的尹家长发升16口明代古窖。
这450吨产能里,大约有75%左右,是可以生产五粮液及其以上品质产品的基酒。
503车间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政府投资兴建的,产能约700吨。
这部分酒窖距今超过60年(加上老熟技术,可以按80年以上考虑,后自己加),优质基酒产出率也比较高。
按照50%估算,估计年产350吨左右五粮液及以上产品基酒。
改革开放以后,1979到1986年,五粮液陆续投资新挖酒窖约1万吨。这部分酒窖距今约40年上下。
优品率按25%估计,年产2500吨五粮液品质的基酒。
1992年到1994年,五粮液陆续又新扩9万吨产能,这部分窖池目前估计优品率达到15%左右。
2000年~2004年,五粮液再次扩张,新建产能约13万吨。这部分估计每年能贡献数千吨五粮液品质的基酒(按照5%优品率估算)。
其中2002年建成的523车间,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酿酒车间,占地450亩,有窖池1.1万口,年产基酒5万多吨。
五粮液的腾飞和今日的地位,与改革开放到2004年间的这些产能大扩张分不开。
这主要是1985年上任的王国春的贡献(2007年开始退居二线)。
至此,五粮液公司白酒产能达到约23.2万吨(450+700+10000+90000+130000)。
其中可以用于五粮液及以上品质产品的基酒约350+350+2500+13500+6500=23200吨。
到这份数据,我是很佩服的,数字写起来很简单,搜集起来可没这么简单,我也去找过这些数据,但还真没找到出处,老唐是了多少书和资料才到这些数据的,也只有他知道了,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了,除了佩服他能花大量精力搜集这些数据,更佩服他能将这些研究成果分享出来。
从上面的字中,我们会发现,23.2万吨基酒的产能中,至少22万吨是跟王国春离不开关系的。应该说,王国春一手缔造了五粮液大厦的基石。
我们都知道,五粮液有600多年的明代老窖,这是五粮液的瑰宝,是五粮液酒化的底蕴之所在。但老窖的产能毕竟非常小,对高端酒的放量非常有限。我们来五粮液招股说明书中对产能的描述。
各位,1997年五粮液的产能不到6000吨,这还是成品酒的产能,换算成基酒,起码还要再打个六折。所以,没有后面王国春的大力扩张,今天的五粮液,是很难想象的,就拿五粮液来讲,接近85%的产能是98年上市后才建起来的。
在五粮液的产能上,我没有找到像老唐一样那么清晰的数据,哪个车间对应多少产能,只能通过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的数据来推测总体的产能情况。
在招股说明书中,募集资金用来扩建了9500吨的产能。
五粮液在2001年及以前,都会向宜宾五粮液酒厂购买基酒,直到2001年底,通过资产置换和现金支付的形式将五粮液酒厂的这部分酿酒资产买了回来。
五粮液向五粮液酒厂购买基酒,也仅是支付加工费,料什么的都是五粮液提供,那507、513等置入的这部分资产,产能又是多少呢?
从2001年年报中,可以到,当年五粮液与五粮液酒厂的关联交易金额是4.2亿(只包括了购买商品及服务支付的费用),这也就是基酒加工费了,根据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每吨加工费3100-3800元。
我们取中间价位,也就是每吨3500元,那么4.2亿加工费对应的就是12万吨基酒。五粮液酒厂这部分资产被五粮液买回来后,相当于就有了12万吨的基酒产能了。
根据2002年年报中,自有资金投资建设的披露来情况,又增加8万吨产能量。分别是年“产五万吨制酒技改工程”和“年产 3 万吨五粮液系列酒技改工程”。
0.95万吨+12万吨+8万吨,接近21万吨,这里没有包括501、503等一些老窖。与老唐的数据还是有一定差异,也没有老唐那么精确,但还是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五粮液在王总的带领下,基酒产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成品酒的产能上也可以印证,上市时,五粮液系列酒只有年产12万吨的生产能力,而到了2005年,五粮液已经有了45万吨的商品酒生产能力。
二、王国春治下的企业业绩
王国春1985年执掌五粮液,在上市之前的业绩数据不多,1998年到2000年的年报,我竟然没找到,如果有这些年报的朋友,请发我参考一下,非常感谢。我就从我能找到的数据上来计算吧。也就是从2001年的年报算起,里面还披露了之前年份的数据,最早的数据到了 1999年。
2007年6月的时候,王总就退居二线了,所以王总的完整年度就算到2006年吧。从1999年到2006年总共8年时间,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56%,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65%。这个成绩,在当时应该还是算可以的,毕竟当年的营商环境,那个时候,企业所得税竟然有33%,所以我刚开始五粮液年报的时候,还是纳闷五粮液的净资产收益率怎么那么低,只有百分之十几。这个成绩,要放到现在,大家可能就会觉得一般了,所以对企业放低一要求还是需要的,毕竟有好的年份,也有差的年份,公司还是那个公司,期望放低一就行,对了,我说的就是洋河呢。
相较于营收的增长,商品酒产能的增长就属于优秀了,从1998年的12万吨,到2005年的45万吨产能,八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8%了。而从销售量来,增长率就低不少了。
一边是产能猛烈的增长,一边是商品酒的销量远没达到产能的上限,我想,王总在决定增产扩产的时候,一定是有很多人反对的。王总除了目光远大,意志一定也很坚毅,实在令人佩服。
三、遗留的问题
五粮液在王国春带领下那些年的年报,发现还是挺多让人纠结的地方的,不一定是王总造成的,应该说,绝大部分应该都是由五粮液的体制导致的,毕竟国家股占了70%以上,什么都要向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汇报。
1、大商制问题
五粮液早年在经销商政策上采用大商制,公司主要负责生产,外面的经销商就可劲的销售吧,还进行了品牌买断和贴牌,在五粮液年报之前,我怎么也没想到,闻名全国的金六福和浏阳河,都是五粮液的贴牌产品,可见五粮液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挺成功的,至少培育了大单品。
大商制,在当时应该说是取得了成功的,而且也符合王总的目标方针,自己主要负责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产能提升,销售就交给其他人吧。什么都要抓,往往什么也抓不住。但当五粮液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过度依赖经销商的情况会反过来制约公司的发展,好在后面这个问题解决了,目前,前五销售额只占到了13%。
2、关联交易问题
五粮液的关联交易一直挺让人诟病的,金额很大,占比很高,而且有些关联交易采用的是协议价,难免让人觉得有利益输送的嫌疑。
这个数据只计算了采购方面的关联交易,销售方面也有关联交易,没有拿出来单独计算,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销售给进出口公司的成品酒了,销售价格只比成本多了30%。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国外或免税店购买同样的烟酒,价格比国内便宜多了,他们拿到的价格是真低啊,但不管是出口转内销还是在国外销,他们的利润空间是真的大。
好的方面是,这些问题一直都在改善,到2019年,关联采购的占比只有10%出头了,销售给进出口公司的价格也不按成本价计算了,而是按销售价的70%计算。
3、 无形资产的权属问题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对靠品牌生存的企业来讲。五粮液最宝贵的资产,应该是窖池和品牌本身了,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从2001年从五粮液酒厂那里置入酿酒资产以后,就没有再付加工费购入基酒了,酿酒资产尽在手里。然而,部分酿酒资产所使用的土地所有权并不在手里。
所租赁的土地对应的酿酒车间是507、513、517和607,在上面讲产能扩张时也提到了这部分车间,并推算出它们对应产能是12万吨,也就是说,这12万吨的产能,虽然有形资产在五粮液自己手里,但它们所依附的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却不在自己手里。而这个土地所有权,到2019年,依然没有握在手中。
不过好在,租金倒是没有怎么涨,2002年到2018年,租金只从4000多万涨到了5000多万。
同样的情况,还包括部分商标及厂徽。
虽然“五粮神”、“圣酒”等商标,并不是五粮液的主流品牌,后面也没有继续在这些品牌上发力,所需支付的费用也比较少。但厂徽却不可能不用,换一个图标,那还是五粮液吗?
这些钱虽然不多,但总有种命脉被捏在别人手里的感觉。
将王国春称为五粮液的“灵魂人物”一也不为过,从1985年初起,王国春就出任五粮液的厂长,20余年间,在他的率领下,五粮液销售额从1500万元升至73.9亿,涨了近500倍,五粮液“中国酒王”的宝座一坐就是多年。王总在2017年起,出任五粮液集团的名誉董事长,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为王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