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或将人类社会文明送上“断头台”
育邻梦
生命是被自然赋予了生长、繁殖、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物质组合形态,人类是自然世界之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级生命群体,也即是说在当前自然世界之中人类智能水平最高、对自然环境的生存适应能力最强。
人工智能,简单的说就是被人类制造、赋予部分人类智能习惯的机械,它是被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组合形态。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尚必须由人类生产制造、不具备自我繁殖+生长+损伤自修复能力。因此,人工智能物质的生产、支配权还牢牢地掌控在人类科研工作者手中。
模仿人类动作、模仿人类学习、模仿人类......人工智能设备正被人类植入更多类似于人类的智慧能力,而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正变得越来越机械、越来越懒惰。人工智能正对人类生产劳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比如人类越来越不用自主思考了、越来越用不上记忆能力了、越来越用不上自主辨识能力了等等。
智能驾驶、智能物流、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中的重要帮手。但是,“特斯拉智能驾驶”失灵事故、某国智能燃气管道被劫持事件、人工智能技术被违法用于个人信息采集等等都为人类安全使用人工智能敲响了警钟。
独一无二大脑是人类社会文明成功之根
生命是自然物质世界的“搬运工”,促进自然物质循环是自然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人类是自然物质世界最优秀的“搬运工”,我们不仅能够搬运自然世界之中已有的物质组合,还能够根据维持自我生存与发展需求改良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比如改良植物种群、改良圈养动物体质、创造新的物质组合形态【比如冶炼金属】等等,也即是说人类生产劳动实践是维持自我生存价值的最基本体现。但是,如若人工智能完全替代了人类劳动生产,那么人类的自我生存价值应该如何体现呢?再者如果人工智能完全替代了人类劳动生产,那么不参与生产劳动的人类又该以何种方式获得维持生存的营养补给呢?
团结、分工、协作是人类社会维持繁荣稳定发展的三大支柱,A生产谷物、B饲养提供肉质蛋白的动物、C加工日用消费品、D建造房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人类分工协作的结构基础。假设某天受极少数资本控制的人工智能真的替代了人类生产劳动,那么人类分工协作体系如何实现价值扭转通道畅通呢?那些失去劳动生产机会的人们又当如何获取营养补给呢?人工智能大规模生产的物质消费品又当给何人所用呢?
能坐着一定不会站着、能躺着一定不会坐着,贪图享乐是人类惰性的根本。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因为看不到成长的希望而选择“躺平”、因为自己过得不幸福而选择只生一个或者不生孩子。那么,如果人工智能被大规模普及,是不是留给人类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就业机会更少、留给人类自主应对生存挑战的机会更少、留给人类智力进化空间会不会更小......
俗话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人类一切社会生存技能都源自不断练习精进、大脑越用越灵光。人体就如同一部具备生命的机器,肢体器官不用他就会变迟钝、语言系统不用就会变愚钝、大脑不用就会变驽钝。据科学研究发现,经常用脑的人能够防止大脑早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时常借助打桥牌放松大脑】。因为,用脑之时脑部的血液循环加速、能够使大脑细胞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避免大脑因过度闲置而出现假衰。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类大脑也是经历了亿万年进化才达到今天的智慧高度。因此,借助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智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行动,它极有可能将人类社会文明送上“断头台”。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