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路上10个坑,太“恐怖”啦,不得不防!

学习书法,为什么有的人进步很快,三年五年就可以出成果。很多人学了一辈子的书法,也没有多大的长进,写出自己想要的那种效果,甚至连门儿都没进去,这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中,没有避开那些令人“恐怖”的大坑。
有的掉进了坑,自己也不知道。以至于日积月累,书法之梦不了了之。
学习书法之路上的坑坑洼洼很多,不可能全部避免,这些掉进去可能出不来的坑,或者好长时间才能出来的坑,必须避免。
要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就要防止掉进这些大坑里。
一、一曝十寒无目标,走到哪算哪
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个大坑。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从打基础到出类拔萃,期间要付出超越常人的辛劳和汗水。
很多书法爱好者,都是抱着随便练练笔的心态在练字,有空就多练一会,没空甚至一个月半年都不拿笔。
许多朋友学书法,只是一时念起,看到别人写的潇洒漂亮或者功成名就,觉得书法门槛低,自己也可以试一试。文房四宝刚买下,试了几天,就偃旗息鼓了。
有的人虽有长远打算,也写了十几年来,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空时多练练,没空时一丢就是半年,总练习的时间十年不如人家一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练习书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练,功退三日。像这样一曝十寒的练法,虽然讲起来练字经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人家数月之功。
有的人虽然天天写,但今天喜欢黄庭坚,就练黄庭坚的字,明天喜欢柳公权,就练柳公权的字。今天练楷书,明天练行书,后天又练草书,没有主攻方向。定下学什么体,就应专精这种书体,选中一个适合自己的字帖,认认真真地练下去,不要练了一段时间,自己以为可以了,就马上想换另外的字帖,这样是不行的,必须一本字帖要长期练下去,一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为一种字帖你要完全练好不是这么容易的。要举一反三,每个字都要练到无数遍才能达到效果。
书法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艰苦临池,任何人概莫能外。抄近路、找捷径是不可取的。
在学习书法中,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时间保证,二是提高效率,一曝十寒是学书之大忌。古今书法家大凡成就卓著者,都是集数十年之功而后成的。
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练习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耐得住寂寞,才能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二、盲目苦练埋头写,从不总结
书法是一门艺术,有许多规律在其中。书法学习切忌盲目苦练。书法的练习一定要从基础学起,弄清书法用笔、结构、章法的基本规则,最好请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学习书法的初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弄清基本规则后,要进行精确重复的临摹学习,并及时纠正错误。
临摹一定要讲质量,摹其形态,临其神韵,抓住细节。
学会一个偏旁,可以解决若干字的偏旁,学会一个字可以解决同类型的字,这样日积月累,终有成功之日。
如果不讲质量的一味苦练,其实是在满头大汗的重复错误,一直重复也改正不了,最后,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学而不思则罔”。临摹同时,应该用心去感悟,总结点画的形态和呼应,感悟结体的神态和照应,了解字与字间的动态和顾盼,把握行与行之间的分布和整篇上布局。以及风格意境和精神风貌、作品内在涵养。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即是说,书法贵在神采,字写出来要有生命,有神情动态;而在字形结构和笔画上精细,却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个人如果写的字既有形质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鲜活,那么他就等于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精华的东西。
三、不临碑帖信手书,盲目排他
很多书者,有空就练,但基本不临帖,都是信手而为,自娱自乐。认为钢笔字好,就能写好毛笔字。无师自通,自我感觉良好。
有的书者,连最基本的笔法都写不好,就卖弄笔墨。
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代代艺术家不断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在融入自己审美风格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细腻的技法艺术,才产生出一大批经典作品。
学习书法的一生都离不开临学经典作品,不断从碑帖中吸取养分。
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学习书法,一是量要大,二是要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
《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写字写出了一点小成绩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只写字,不工作,不问世事,不互相交流,脱离现实生活,最终越写越死。
四,书法学习神秘化,缺自信,没主见
书法有它的难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把书法说得神乎其神,过于神秘化,故弄玄虚,高不可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都不利于书法的学习。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写字是肌肉记忆和习惯存储,需要持续的练习。持之以恒的练习非常的重要,遇到了瓶颈期,也不要停下练习。即使你写到了一定的程度,仍然会被评头论足。这时就需要一种冷静的心态,学会甄别。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能迷失方向。
如果听别人议论,今天这样写,明天又学另一家,如此无定式,看似博采众长,实则一无所成。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派系林立,各种流派千百年来一直互相叫板,今天也没有停歇。每个书法派系都有自己的特点,或许都有道理,但对自己而言,就是乱搭。
五、所拜老师水平低,被“他杀”
书法界流传一句话:书法自学是“自杀”,拜师学习是“他杀”。其实,找一个懂理论,会创作实践,传统功夫好,大体上是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的。
但是,初学者由于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不知道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极容易掉入大坑。
即使跟了一个有点小名气,但没有真才实学的书法老师,也可能浪费时间,被引入歧途。如把精力用在如何投机取巧,如何包装自己,如何炒作上,也很难学到真才实学。
六、临摹只求大概像,不深入
字帖是无声的老师,一部好的字帖就是一位良师,它可以一步步将你引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临帖就是跟名师学习。
初学者,无名师指导,自己又不会读帖,更缺乏理论分析,一般临摹只能做到大概像,很多精华临不出来。
关于临摹,孙过庭有一句名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精'是指要认真细致读帖,分析、解密所学碑帖上的这个字所有的内涵信息。
“似”,就是要还原作者的当时用笔动态,即还原其书写的路线,以及手指、腕、肘的配合,写的完全和原作一样或与原作酷似。
仅是写的大概像,写一辈子也掌握不了书法的精华,水平会始终停留在初级水平,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更谈不是神采之鲜活,
七、长期临帖练单字,不创作
不少书法爱好者长期临帖,一个字一个字的过,单看每一个字都写得挺好。但很少进行整幅作品的创作,进行章法的训练。
事实上,要写好一幅作品,光费心力练好单字是不够的。创作时若是字与字之间没有呼应,单字即使表现得很好,并不能形成合力,矛盾冲突到处存在,和谐相处却看不见,让人眼花缭乱,神采涣散。如果不创作,没这方面实践,单字临再好也只是死板的单字,达不到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
八、上手直接用生宣,自信心受挫
初学者一般喜欢二王帖学一路俊雅飘逸字体,这一美的书风,笔法精妙,细致入微,对纸笔的要求比较高,要选半生熟的宣纸为好。若拿写大字的白宣纸,会洇墨,表达不出精妙的味道,练多久也出不来。时间一长以为自己不是这方面的料,就放弃了。
九、初学就写行草书,根基不牢
不少成年人开始练字,直接就写行草书。开始三年两年进步不小,但再往后写就越来越乏味,越来越乏力。原因在于没在楷书或篆隶书上功夫,结构荒野,下笔没有力度,线条浮在纸上,没有力透纸背的效果。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60多岁才开始草书创作,他的草书线条灵活多变,线质耐人寻味,除墨法运用,虚实变幻外,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楷书、隶书线条的线质特厚实功深,非常人可比。
十、不辨美丑,盲目师法走错路
现在社会,网络发达,展览很多,各种字帖、作品、图片,很容易搜到看到。
倘个人审美能力不足、理论修养跟不上,极易人云亦云,把一些缺乏传统笔墨功夫,但符合自己审美取向,看似龙飞凤舞的“丑书”、“行货”认为是高水平的书作,下笔挥毫,跟着感觉走。
初学书法必须从古法学起。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书法根基。
当代名家的帖可不可以练呢?可观而不可临,因为他们的作品也是从古人那里出来的。学习书法最好从源头上学,学今人不如学古人。
国务院会议大厅主景墙上悬挂着当代青绿山水画大师华拓创作的巨幅青绿山水画《山高水长》 。
《山高水长》这幅画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出镜频率最高的一幅青绿山水画。
华拓,1940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国画大师、艺术顾问,“新金陵画派”第一代中唯一健在的当代中国青绿山水画大师。华拓的作品悬挂在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驻外大使馆等场所,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权威机构收藏,受到中外各界人士和藏家的追捧。
在以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华拓为首的“新金陵画派”第一代画家群体中,载入史册的开篇巨作是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收篇巨作是悬挂在国务院会议大厅华拓的《山高水长》。
当代青绿山水画大师华拓作品

当代青绿山水画大师华拓作品

  

   

丹青飞狐,本名方向东,女,大学毕业,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现居南京。

丹青飞狐是中国历史上遐迩闻名的桐城派鼻祖、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的后代。

方苞,祖籍安徽桐城,生于江宁府(今南京市),清代三朝元老。康熙时期,他考中进士,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时期,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时期,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桐城派崛起于清初,以其领军人物方苞等人的籍贯安徽桐城得名。桐城派统领清代文坛200余年。著名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认为桐城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传承最久、作者最多、影响最广的文学派别。

丹青飞狐撰写的近百万字的一系列的艺术评论文章,被各地读者通过多种方式,自发地在各类媒体上进行转载、转发与传播,阅读总数达上亿人次,享誉国内外。被读者誉为是一个与祖上方苞一样敢讲真话的人。

首届《全国最受关注十大书画新闻事件(人物)网络评选》,丹青飞狐得票排名第一。

丹青飞狐首创了中国书画界的“星光大道”。

“丹青飞狐”商标,是中国书画界首个通过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品牌商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