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残堡话刘寨 || 作者 杨进荣


崇山残堡话刘寨
作者    ‖    杨进荣

刘寨,是甘肃省会宁县刘家寨子的简称。五十岁以上的附近周县的人,都知道刘寨的集市很红火。逢一四七日逢集。先前一到集日,人山人海,以物易物,用物换钱。农牧产品是交流的主要物质。

在交通不太发达的近代以前的社会,刘寨因地理位置特殊,东临海原县,南挨西吉县,西连会宁县,北邻平川区和靖远县,贸易十分发达,旱码头实至名归。两省五县通衢必经之地。

刘家寨子乡因刘家寨子地名而命名。显然,刘寨居住的早户望族非刘家人莫属。刘家人叫什么,从哪来,啥时到刘寨,只有传说,没有记载。但"寨"的活跃出现,应在宋朝。北宋南宋时,现会宁北部十几个乡镇,多地被金人占领,住的少数民族很多。宋金相争,战乱频繁。攻下的地盘,宋时设寨住军,便予巩固疆土。

所以,刘家人最迟应是在宋朝就住刘寨了。刘家人的第一住处,在现刘家寨子乡李家寨子村北庄社,现杨根春所居阳宅后的山下。人称刘家三眼窑。靠山的挖窑还有遗迹可寻。

西海固大地震前,刘家寨子集市从裴家湾社的正北山,依山而下,一直延伸到北庄社的橹檐嘴。现刘寨村和北庄社整体一片。

刘家的先祖是秦州人氏,三代货郎,与少数民族生意做的比较大。明朝,刘家主人借朝庭之力,在北庄南面修筑城池,城墙高五米以上,基宽四米左右,现刘寨村村民杨海燕、乔满林所修阳宅处,还有残存城墙。其余南北墙皆被毁坏推平。传说因刘寨易守难攻,处刘寨川腹地,欲立靖远县城,结果城池由南向东圈筑过程中,奠基时插的一杆红旗被鹿叼走,古人认为不吉,乃罢了筑城的浩大工程。屹立北庄老堡子山上,小时能看见该城规模之大,东墙在现刘寨中学和小学之间,南墙在原刘家寨子紧靠南山的医院前,北墙应在北庄社,占地在两百亩以上。明清时此地刘姓人居多,故而得名。民国前称过长富乡,清时称过东屯乡。建国后属五区(河畔)。1953年设刘寨区(八区)。1954年改属十区。人民公社化时代,叫刘寨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恢复刘家寨子乡的旧称。

清朝后期,刘家寨子迁徙来了大批外地商贩之家。王家与刘家合伙经营银号生意。刘家掌柜的错认了王家人,王家人勾通官府,掳走了刘家几代人的光阴,刘家从此运尽衰败,索性卖掉剩下的田产,回原籍归隐。王家后来是刘寨的望族大户,原住地在现北庄社大湾邵家阳宅后。耕牛八对,绵羊几百,土地千田,人口二十多。西海固大地震时,人畜全部被山体滑坡埋葬,没剩一条活着的生命。幸存另姓杨家外号人称懒大爷,地震时刚满九岁,据他回忆,震后三四天,他还能听到王家驴马羊在山体里传出的叫声,遗憾时代落后,官府救援迟缓,生命遭受了灭顶之责。

刘寨乡有大小堡子三十六个。除刘寨北庄的老堡子山,刘寨村的塌城墙,乱马川的城堡,最早最有历史价值而外,其余堡子,大多是民国时代修筑,其用意是为了家产和人丁的安全,因为那个时代,土匪猖獗,没有堡子,很容易遭受土匪的攻击抢劫。

老堡子山,属海原月亮山(城南山)余脉。雄居刘寨腹地正中。海拔二千余米。童年时,残城有一人多高,破砖残垣遍地。从北庄社上岘口后,有一条如今还能隐约分辨淸的车马道盘旋直至堡内。宋元均在其上有军队驻扎。明时废除军用,当地人集资,在堡内建玉皇阁。与寺儿湾寺庙殿宇连成一体,山场规模十分宏大。当时,大湾现杨炳利阳宅之右,建有白马都督歇马殿。歇马殿向南,现刘寨小学院内的寺庙与其相接,呈V字型。寺庙因战乱和地震,几经毁坏,古迹荡然无存。现寺庙都是改革开放后,部分的原址恢复重建!

刘家寨子,是一处被崇山大沟包围切割的古镇。解放前至六十年代,商人还在趁驮队,贩运粮食食盐砖茶缸碗等物资。大批市井商人,也是那时发育成长起来的。三个货郎兜底,五位绅士申报引领,报批靖远县衙核准后的立集开市,在刘寨传为佳话。

刘家寨子,发展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的历史节点:明清以前,已有寨建,粮食丰产,商贸发达。战乱时有,归属变更频繁。明清两朝,相对稳定,风调雨顺,商铺林立,汉人为主,回民间有。西海固地震后,十户久绝,山崩地裂。移民占田为业,集市南移至现在地方。民国后期,盈实人家大量涌现,打堡成为风尚。解放后,由靖远划归会宁,人多地少,开莣造田,植被破坏严重,干旱缺水,六O和七O年,人们缺水缺粮,生活十分窘困。改革开放后,人们吃饱穿暖,修宅移民,普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刘家寨子吧,朋友!绿色食品,各式小杂粮待你品尝,放心吃,大胆用,环保无公害的食品,能降你三高,减你体重!

来刘家寨子吧,刘寨人耿直纯朴,心底善良,耕读之乡,你入住便能体味厚重的乡俗民风扑面而来!

来刘家寨子吧,静观一川塑料大棚,如何让旱塬改变了模样,静听一地山风,寂静了旷野村舍。让你享受生命的安静,辞尘的值得!

作者杨进荣,曾用名绿云、罗巴、走天涯。甘肃省会宁县人。本科学历。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时代起在《中学语文报》《诗歌报》《散文林》《诗人》《驼铃》《白银晚报》《白银文艺》《甘肃日报》《首都文艺》《乡土文学》《乡韵》《陇上风情》《天南地北会宁人》《中华诗词》中国网、神州网、《今日头条》《陇上风情》、凤凰网等网络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多篇。有《抱朴》散文集出版。现供职央企,从事管理工作。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周末》《雪落会师园》《今夜的雪,湿了我的眼睛》《丑娃的故事(小说)》《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一一写给抗美援朝还健在的一位老兵》《乡绅——杨儒林先生》《活着》《我的故乡并不美》《“为了这口气”——长庆油田第四釆油厂洲20集气站正式投产侧记》《醉爱青山绿水间》《时光失语,惟石能言》《生若夏花》《霞怜池塘一席苇》《风正花浓会师园》《华家岭上》《“端午时中夏,人清时世长”兼写“山里人”——题送魏其儒老师》《凋谢的花瓣》《念那三个人》《听那一声钟 品那一杯茶》《毛乌素畅想曲》《烟火里生成的人(外一首)》《小时候》《“懒”爹“秀”娘就是天》《春色满园》《远方(外一首)》《跨古越今说刘寨》《初春,与你在一河清流里的相遇》《春天,我的爱》《幽思浊泪堡子山》《留在故乡的人》《写给马镜阳(外三首)》《农事修成了心境》《荒村》《一场春雪落故乡 》《推磨》《廿三的爆竹》《故乡人忆(一)(二) 》《父亲的天良》《故乡的那一口腌缸肉》《感念老师  恩重如山》《春雪润故园》《足至辋川,相遇王维》《印象陕北(两章)》《太乙近天都》《两个玉米棒》《沙漠人家》《家乡的那棵老杏树》《思学感悟(两篇)》《生如夏花》《半城湖光一城景》《会宁刘家寨子,一部古旧的书》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

  • 【刘家故事】清廪生统乡自治议长姻弟黄人鑑撰刘繡城传

    清廪生统乡自治议长姻弟黄人鑑撰刘繡城传 刘家敏廿四为和二十公炳光公次子,名繡城,讳映鍼,字鹤富,道光戊申年十月廿一日银时生,民国壬戌年九月初二日戌时终.娶清塘何何氏,生四子:桂林早世.丽生出继敏七公绣 ...

  • 刘家场寨子山的前世今生

    本文作者杨祖明 1.寨子山初考 山镇刘家场有座山,名叫"寨子山". 何为"寨"?见字译意,它是中国旧时军营驻扎的地方,或者是部分山区少数民族集中生活的区域.&q ...

  • 会宁刘家寨子,一部古旧的书 || 作者 杨进荣

    会宁刘家寨子,一部古旧的书 作者    |    杨进荣 初夏,又一次走进会宁县刘家寨子,适逢母亲节,一为看望百岁的母亲,二为感受故土,那种爱恨交加的牵挂. 关于母亲,写过很多诗文.因为是我的母亲,怎 ...

  • 半城湖光一城景 || 作者 杨进荣

    半城湖光一城景 作者    |    杨进荣 五一长假,几位朋友诚邀笔者到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的银川游玩. 季节时令随至初夏,银川还是有点凉寒.但绿树红花,禁不住季节的更迭,便在习习凉风里,花团锦簇,生机 ...

  • 生如夏花 || 作者 杨进荣

    生如夏花 作者    |    杨进荣 非是时间充裕,足行于山水云深处:不是闲情逸致高,游走在旷野深山中.给心灵放假,有时需要挤出一点空余,独自收获一捧风,抱揽一团云,倾听一场雨,接住一片雪.把它们勾 ...

  • 思学感悟(两篇) || 作者 杨进荣

    思学感悟(两篇) 作者    |    杨进荣 思学感悟(一)浓缩了的古体诗歌:对联 虽然,我文化知识不高,古典文学学的不好,背熟了巜音韵学>,但因灵性不足,思维愚钝,对平仄的运用不是十分自若, ...

  • 红柳 || 作者 杨进荣

    红    柳 作者    |    杨进荣 红柳是广布西部大漠.盐碱渍地.旱地荒塬的植物.因其茎杆幽红,开花纷红,枝多如柳,人们便称其为红柳. 风沙中狂舞,盐渍地中顽强.所以素有沙海舞者,碱渍旱塬的铁 ...

  • 家乡的那棵老杏树 || 作者 杨进荣

    家乡的那棵老杏树 作者    |    杨进荣 春风已逝,清明又过,想起家乡的山,想念家乡的河,想起老堡子山下北面的山窝窝,想念山窝窝里那一院土窑洞,更想念父亲栽下的那棵老杏树. 那个山窝窝在刘家寨子 ...

  • 天地同哀(二首) || 作者 杨进荣

    天地同哀(二首) 作者    |    杨进荣 哭双星 阴云低垂    细雨霏霏 我站在周天的寒凉里 七尺男子    为双星陨落 身不由己    泪淹心海 一辈子交给水稻 稻田就是你的道场 亩产两千斤 ...

  • 沙漠人家 || 作者 杨进荣

    沙漠人家 作者    |    杨进荣 多次穿越沙海,很少深入沙海.很想知道,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里,是不是除了沙,还是沙.最多长几簇沙打旺,骆驼草,或者胡杨什么的--            乙丑四月 ...

  • 两个玉米棒 || 作者 杨进荣

    两个玉米棒 作者    |    杨进荣 久居旱塬上的人,二十年前,很难吃到嫩青绵甜的新鲜玉米的.吃够玉米是遇灾荒,每人只供应八两粮的年代.不敢吃稠糊糊,只能喝清咣汤. 雨水好的年份,个别家庭只在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