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残堡话刘寨 || 作者 杨进荣
刘寨,是甘肃省会宁县刘家寨子的简称。五十岁以上的附近周县的人,都知道刘寨的集市很红火。逢一四七日逢集。先前一到集日,人山人海,以物易物,用物换钱。农牧产品是交流的主要物质。
在交通不太发达的近代以前的社会,刘寨因地理位置特殊,东临海原县,南挨西吉县,西连会宁县,北邻平川区和靖远县,贸易十分发达,旱码头实至名归。两省五县通衢必经之地。
刘家寨子乡因刘家寨子地名而命名。显然,刘寨居住的早户望族非刘家人莫属。刘家人叫什么,从哪来,啥时到刘寨,只有传说,没有记载。但"寨"的活跃出现,应在宋朝。北宋南宋时,现会宁北部十几个乡镇,多地被金人占领,住的少数民族很多。宋金相争,战乱频繁。攻下的地盘,宋时设寨住军,便予巩固疆土。
所以,刘家人最迟应是在宋朝就住刘寨了。刘家人的第一住处,在现刘家寨子乡李家寨子村北庄社,现杨根春所居阳宅后的山下。人称刘家三眼窑。靠山的挖窑还有遗迹可寻。
西海固大地震前,刘家寨子集市从裴家湾社的正北山,依山而下,一直延伸到北庄社的橹檐嘴。现刘寨村和北庄社整体一片。
刘家的先祖是秦州人氏,三代货郎,与少数民族生意做的比较大。明朝,刘家主人借朝庭之力,在北庄南面修筑城池,城墙高五米以上,基宽四米左右,现刘寨村村民杨海燕、乔满林所修阳宅处,还有残存城墙。其余南北墙皆被毁坏推平。传说因刘寨易守难攻,处刘寨川腹地,欲立靖远县城,结果城池由南向东圈筑过程中,奠基时插的一杆红旗被鹿叼走,古人认为不吉,乃罢了筑城的浩大工程。屹立北庄老堡子山上,小时能看见该城规模之大,东墙在现刘寨中学和小学之间,南墙在原刘家寨子紧靠南山的医院前,北墙应在北庄社,占地在两百亩以上。明清时此地刘姓人居多,故而得名。民国前称过长富乡,清时称过东屯乡。建国后属五区(河畔)。1953年设刘寨区(八区)。1954年改属十区。人民公社化时代,叫刘寨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恢复刘家寨子乡的旧称。
清朝后期,刘家寨子迁徙来了大批外地商贩之家。王家与刘家合伙经营银号生意。刘家掌柜的错认了王家人,王家人勾通官府,掳走了刘家几代人的光阴,刘家从此运尽衰败,索性卖掉剩下的田产,回原籍归隐。王家后来是刘寨的望族大户,原住地在现北庄社大湾邵家阳宅后。耕牛八对,绵羊几百,土地千田,人口二十多。西海固大地震时,人畜全部被山体滑坡埋葬,没剩一条活着的生命。幸存另姓杨家外号人称懒大爷,地震时刚满九岁,据他回忆,震后三四天,他还能听到王家驴马羊在山体里传出的叫声,遗憾时代落后,官府救援迟缓,生命遭受了灭顶之责。
刘寨乡有大小堡子三十六个。除刘寨北庄的老堡子山,刘寨村的塌城墙,乱马川的城堡,最早最有历史价值而外,其余堡子,大多是民国时代修筑,其用意是为了家产和人丁的安全,因为那个时代,土匪猖獗,没有堡子,很容易遭受土匪的攻击抢劫。
老堡子山,属海原月亮山(城南山)余脉。雄居刘寨腹地正中。海拔二千余米。童年时,残城有一人多高,破砖残垣遍地。从北庄社上岘口后,有一条如今还能隐约分辨淸的车马道盘旋直至堡内。宋元均在其上有军队驻扎。明时废除军用,当地人集资,在堡内建玉皇阁。与寺儿湾寺庙殿宇连成一体,山场规模十分宏大。当时,大湾现杨炳利阳宅之右,建有白马都督歇马殿。歇马殿向南,现刘寨小学院内的寺庙与其相接,呈V字型。寺庙因战乱和地震,几经毁坏,古迹荡然无存。现寺庙都是改革开放后,部分的原址恢复重建!
刘家寨子,是一处被崇山大沟包围切割的古镇。解放前至六十年代,商人还在趁驮队,贩运粮食食盐砖茶缸碗等物资。大批市井商人,也是那时发育成长起来的。三个货郎兜底,五位绅士申报引领,报批靖远县衙核准后的立集开市,在刘寨传为佳话。
刘家寨子,发展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的历史节点:明清以前,已有寨建,粮食丰产,商贸发达。战乱时有,归属变更频繁。明清两朝,相对稳定,风调雨顺,商铺林立,汉人为主,回民间有。西海固地震后,十户久绝,山崩地裂。移民占田为业,集市南移至现在地方。民国后期,盈实人家大量涌现,打堡成为风尚。解放后,由靖远划归会宁,人多地少,开莣造田,植被破坏严重,干旱缺水,六O和七O年,人们缺水缺粮,生活十分窘困。改革开放后,人们吃饱穿暖,修宅移民,普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刘家寨子吧,朋友!绿色食品,各式小杂粮待你品尝,放心吃,大胆用,环保无公害的食品,能降你三高,减你体重!
来刘家寨子吧,刘寨人耿直纯朴,心底善良,耕读之乡,你入住便能体味厚重的乡俗民风扑面而来!
来刘家寨子吧,静观一川塑料大棚,如何让旱塬改变了模样,静听一地山风,寂静了旷野村舍。让你享受生命的安静,辞尘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