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宣传部主办,微游枣庄承办,山东康力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张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中国新纪元的一名普通党员,又是一位为党和人民,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创立和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具有传奇英雄色彩的党和国家为数不算太多的女高级领导干部。张恺的大姑父是曾经担任过山东督军,参与处置峄县地区民国第一劫案的田中玉,但是生于辽宁营口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的张恺,怎么也想不到她传奇的一生会和枣庄联系起来,因为枣庄让她的一生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张恺原名王世荣,她的父亲王承印在她12岁的时候,在枣庄中兴煤矿谋到职位,于是张恺随全家从河北省山海关迁往枣庄(今枣庄市中区)居住。张恺顺利地从中兴煤矿公司职工子弟毕业考取了当时由中兴煤矿公司出资兴办的职业中学,就读了一年。1935年,张恺的父亲看到张恺的学习成绩那么优异,就认定她是读书的料,不惜全家人节衣缩食,又东挪西借,送张恺到大城市——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读书。就这样张恺从1935年夏天到1937年夏天到天津念了两年书。1937年6月底,张恺放暑假了,从天津回枣庄度假。不久,“七七”事变发生了。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已经不可能再返回天津求学了,读书就职以求自立的愿望也随之化为泡影。经过几天的焦虑、思索,张恺决心投入抗日斗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尽管张恺当时仅仅是一名女青年学生,但也巾帼不让须眉,勇敢地投笔从戎,源于在读书的时候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和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后的爱国学生运动,让她懂得了一些抗日救国的道理,她也有组织学生运动的经验。张恺就和几个同学一起,自发地做了一些有益于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对张恺影响比较大的还有一些进步的文艺书籍,如巴金的长篇小说。她同情、可怜巴金笔下在封建家庭中受尽凌辱、逆来顺受的弱者,同时又鄙视他们的懦弱。钦佩那些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对于他们走出家门、救国救民的实际行动张恺十分憧憬,决心像他们那样有所作为。“七、七”事变后,张恺由一个普通的女学生成长为一个革命者,经常在外面工作,这引起了她的父母的担心。 经常看管着不让她外出。这让张恺很是苦恼,她经常在父亲工作的时候偷跑出去,很快,中共枣庄地下党组织注意到了张恺,他们让李汝佩去她的家里找她谈话,给她一些进步书籍看。不久,她的同学李作森、张鸿仪2人介绍她加入共产党。他们对母亲说,参加了党,有了组织,有了领导,打日本,干共产主义就有了办法。她毫不犹豫地表示了跟随共产党革命到底的决心。1937年10月20日,秋高气爽,凉风习习。李汝佩把张恺带到位于枣庄街的家里秘密参加入党仪式。同时入党的还有李汝佩和袁化坤。上级党委派来为她们主持入党仪式的李微冬戴着眼镜和大口罩,小屋里漆黑,放着窗帘,点着小油灯,没有挂党旗。主持人首先宣布党组织批准她们入党,讲了些党员的条件和对党员的希望,然后领着她们宣誓,随后就把誓词放在油灯上烧掉了。宣誓后她们就成为正式党员,没有候补期。枣庄第一个妇女党支部就这样在抗日战争刚开始不久就诞生了。当时张恺心情十分激动,心跳得厉害,明确而又深切地感到,从今以后她就是一个革命者而不仅是一个普通的人了。入党以后,张恺更加积极地工作,在外面的时间也就更多了。家里就开始对她“严加管教”。十多天后,张恺的父亲见实在说不动她就拿了一把菜刀搁在她面前,老泪纵横地说:“我们一家人磕磕绊绊几十年过到今天容易吗?你要走,就先把我杀了,我两眼一闭,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面对父亲的以死相劝,张恺也哭了,她说:“爸,我不杀你,我要杀日本人。我走了,你们就当没有我这个女儿,就当白养了、白疼了我这十几年。”1938年3月17日,枣庄、滕县城沦陷的前一天,张恺只穿着一身衣服离开了家,从此展开了她武装革命的生涯,离家那天,她把自己的名字从王世荣改为”张恺”,张是她母亲的姓,恺是她自己取的,取其胜利凯旋的意思,读音响亮,改名换姓也是她对家人的一种保护。不久,有叛徒潜回枣庄,向日本人告密。张恺的父亲被日本宪兵队抓了去,他一口咬定女儿早已病死他乡,因为告密的人不知道张恺和王世荣的关系,日本人问不出来原来的姓名,见问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才放回了张恺的父亲。
1946年8月,张恺和爱人穆林与爱女穆岗在徐庄镇土山村
1942年6月,鲁南地区中共双山县委在徐庄建立,当时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由原滕峄边县委书记穆林担任。而此时,张恺已经和穆林结为革命夫妻。那时,敌伪顽我斗争形势极其复杂尖锐,根据地军民生活异常艰苦严峻。根据鲁南区党委指示,双山县在全县开展了减租减息工作,同时搞好对敌斗争。张恺在鲁南区党委做妇女工作。这对革命夫妻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工作,离多聚少,穆林也只有去区党委开会时二人才能匆匆见上一面。1944年的9月,张恺在双山县的杨岗村生下了一个女孩。因为这个村坐落在山岗又叫杨岗村,穆林、张恺便为孩子起名叫“穆岗”。当时双山县的县委工作正由过去的抓减租减息、抓武装、抓打仗,转为根据地的全面建设。穆林和张恺因工作繁忙,二人都需要返回工作岗位,于是他们夫妇商定将女儿寄养在老乡家中。于是,在村妇女干部李杨氏的帮助下穆岗被送到下面土山村财粮干部孙成海家喂养,当时孩子出生才18天,直到抗战胜利以后,穆林、张恺才去接孩子。穆林、张恺这对革命夫妻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直至奋斗一生。穆林张恺共有六个孩子,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曾把三个孩子寄养在老百姓家里,其中大女儿穆岗寄养在山亭的徐庄,大儿子穆志强生在山亭的桑村寄养,她们是吃着枣庄淳朴老百姓的奶水长大的。对于张恺来说,枣庄不仅是她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也让她在烽火岁月中成长起来。枣庄人民用他们的淳朴和无私把她的孩子哺育长大,枣庄,让她永世不忘。
资料来源:穆岗《我的母亲张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