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药王孙思邈有十三鬼穴,治疗诸种精神病,或因为某种原因而猝死,或突然胸闷昏厥之类的疾病,都可收效。不要以为这是迷信,这些穴道之所以被叫做“鬼穴”,古人认为是邪气附体,如休克,或者恍惚,或者精神病,或者痴呆等等。某周末,我与夫人一起去拜访朋友,当时已近半夜,正聊天时,其夫人妹妹突然晕倒,伴有手脚抽搐,但神志清醒,可以回答问题。自述足底很冷。胸闷极,十分难受,同时其面色青暗而无神,精神极差,且周身没有任何力气,甚至于手也抬不起来。当时我没有随身携带针灸针,出去买也来不及。不得已,取一支香烟,为病人急灸右侧少商穴。自述稍灸即觉胸闷大减,有气似从上而下疏通其胸中气机。二十余分钟后,夫人出去买来了艾条一支,急为同时灸两侧少商,症状大减。再为灸两侧少冲,自觉有温气自下而上地疏通胸部,自觉大是舒畅。再灸劳宫穴,觉整个胸部都温暖起来。约半小时许,方完全恢复正常。病人已经可以正常说话,自述以前突然发作时都是报警,送去医院急救,每每注射安定,回来后要躺两三天始慢慢地恢复力气。其丈夫极是担心,于白天工作之中,每半小时打一次电话回家问询。说起此事,不胜感激,第二天送来礼物表示感谢。“十三鬼穴”最早见于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中又在此孙真人十三穴的基础上加上间使和后溪穴,共计十五穴。患者自述3年前因房屋拆迁问题与别人发生争吵之后自觉全身肌肉紧张,在项部和上背部有一硬团块聚而不散,胸闷不舒,两胁疼痛,入睡困难,曾服用镇静药物效果不理想。近日加重而来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烦躁,全身不适并不自主运动,语言不利。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舌质暗红,苔黄,脉弦细。查体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治拟调神通络,疏肝散结。取人中、风府、神庭、承浆、间使、后溪、大陵、阳陵泉、足三里、气海、行间、曲池、申脉、太溪、舌下中缝,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针刺(中等刺激或强刺激),留针15分钟(风府、舌下中缝不留针)。治疗12次后诸症消失。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作者王宏业等
鬼穴历来多用于治疗癫、狂、痫证,发展至今其治疗范围已扩大许多,包括治疗郁证、中风、精神病、神经官能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证。艾护众生提醒您鬼穴大多位于四肢末端或血管、神经末梢丰富之处,其所属经脉均与“元神之府”的脑和“主情志”的心有密切联系。
所用手法多为点刺出血或强刺激泻法。鬼穴在运用2~3次后应适当调整穴位及刺激强度,以防在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常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故而在使用泻法刺激鬼穴时,应注意患者病程长短,体质强弱,辨清虚实,了解患者针刺后反应,及时适当地调整所用穴,正确地运用补泻法,使邪去而不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