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景点(音频)| 廖晴:相约莲塘古镇(江西赣州话)

莲塘古镇

江西·赣州·定南·老城

莲塘古镇

莲塘古镇

说起莲塘,深圳罗湖有莲塘口岸、广州增城有莲塘春色、福建南安有莲塘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的家乡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老城镇的莲塘古城。它始建于明朝隆庆三年,原来是定南县政府的旧址,历经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是京九铁路途径段的特殊一景,是目前全国现存保护较好的明代古城之一。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代代流传的童谣,唱出了莲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寻常而又特殊的意义。因四周遍植莲花,夏日姹紫嫣红,地因莲而得名莲塘里,城因建此地而得名莲塘城。

月色如洗,灯火阑珊。在送走了一批批游客后,喧闹了一天的莲塘古城,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休息休息了。村里的人儿加快了脚步,小心翼翼地走在石板路上,让运动鞋的“沙沙”声小一些,再小一些,消于脚下,让古城美美地享受夜暮下的宁静。

时光回到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那一年,一代大儒、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率兵平定了赣粤边境长达四十余年的匪患,奏请朝廷设立了广东省和平县。并在赣南粤北辖区强化统治、推行教化。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短暂安宁40多年后的嘉靖年间,当地盗贼再起,时常攻打官府、劫掠百姓,形成岑冈、下历、高砂“三巢”作乱之势。朝廷痛下决心,历时数年苦战荡平匪乱,并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割周边三县地设新县,因“扼江广咽喉…岭表之长治久安实赖其地”,取安定南方之意而命名定南县,立县治于莲塘城,拉开了这座横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代,长达358年城池的历史序幕。

古城离县城不远,十五公里车程。在乡镇工作时,常与古城擦身而过。看着节假日的人流车流,有过顺道再会会“老朋友”的欲望,看看她在世事无常中,又有了怎样的积淀和重生。

站在古老的东门城楼上,呼吸着古城独有的气息,期冀解构古城的厚重和性格。踏着有些光滑的石板路面,漫步幽幽古巷,就仿佛走进了远古的时光隧道。明末时的荒乱、清朝时的鼎盛、民国时的烟云,犹如格律优美的唐诗宋词,细密地镌刻在每一块青砖石板间,随着历史深处吹来的风,化作一个个音符,轻轻地吟唱450年来的往事。

站在城东南方文昌书院遗址上俯瞰,古城就如一条大船,静静地停泊在老城河畔。建于清光绪26年(1900年)的四拱迎阳桥,横跨几十米宽的河道,将古城和对岸的广东和平县连在一起。天堑变通途,成为继大余梅关古驿道后,“日行千人,货过万担”,江西南下的又一条重要通道。

遥想当年,多少南来北往商贾在桥上匆匆而过,多少过客在桥中心的观音亭上驻足歇息,又有多少商船在河中的漩涡险滩穿梭。时移世易,迎阳桥的车水马龙早已被旁边的铁路大桥、公路大桥替代,光环消退,风光不再。古桥不语,却用岁月不老的印记,折射出古城曾经的辉煌和沧桑,让每一个追寻古城历史的游人遐想。

以钟氏古屋为中轴线,莲塘古城的交通网络由九大街、五条巷构成,街巷相通,经纬交错,井然有序。城内的青砖大屋和低矮的土胚房之间,穿插着几栋混凝土建筑。一条条幽深的古巷,又将高低不一却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串联起来。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纯净的如山里孩子明眸皓齿,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灵动而又鲜活的画面。

为便于管理,县署将人口最多的廖氏、曾氏、黄氏和罗氏,分别在城内建设了四大屋场。城区以功能划分,设置城隍庙、忠义祠、圣殿、县署,银号、酒肆、商铺等,城内的百姓足不出城,就能满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学祭等一切需要。其他百姓的民居,分布在五条巷的两侧,清一色的门店式单层或双层泥砖瓦房,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静如处子。

一百多户古城人的后裔,或做着小本生意,或以农耕为生,在此休养生息,平静地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也许是为了重温昔日的光鲜,亦或为了寄托某种思念,家家门前都挂着一对仿古的红灯笼。每当夜幕降临,灯笼泛着幽幽的光,就如年迈老人有些混沌的双眼,朦胧又不失温馨地点亮古巷,仿佛在向世人无声的叙述着古城的前世今生,在心灵深处感受时光的无奈和凄冷。

“半城莲花半城塘,半城古街半城墙,半城佛道半城儒,半城文化半城香”,抖落风尘后的莲塘城,依旧是一座“活”的古城。她用平凡朴实中透着凝重的城门作封面,用长着杂草灌木的城墙、古老的街道、破败的文庙书院、明清的县署、百姓敬仰的城隍庙等为文字,用沧桑、温婉和宁静作章节,从历史的地平线那头娓娓道来,让观者从现实中,一点点走进古城风云变幻的岁月和痕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