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难得 |“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一)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到现在未找到确切窑址。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合称为“五大名窑”。故宫博物院是现收藏传世“五大名窑”瓷器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且多数藏品属于原清宫旧藏,可谓流传有绪、自成体系。为了对“五大名窑”瓷器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自2010年至2015年先后举办了官窑、定窑、钧窑、汝窑瓷器特展,今年又推出此系列展的最后一个“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

本展览共展出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和仿哥窑(釉)瓷器113件(套),以及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六家文博单位商借的57件(套)传世或出土的与哥窑相关的瓷器和瓷片标本、修复品,以期较全面地反映哥窑瓷器的风貌。展览分三个单元,分别为:累世遗珍——传世与出土哥窑、哥(官)窑型瓷器,窑址之谜——哥窑与老虎洞窑、龙泉窑的关系,余韵绵长——哥窑瓷器对后世的影响。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灰青釉胆式瓶、灰青釉凸弦纹瓶、灰青釉鱼耳簋式炉、米黄釉葵花式洗、灰青釉菊花式盘、灰青釉葵花式盘、明代宣德仿哥釉碗、清代雍正仿哥釉五岳花插,上海博物馆藏传世哥窑米黄釉五足炉、任氏墓出土灰青釉贯耳瓶,山东博物馆藏传世哥窑灰青釉浅盘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哥窑灰青釉胆式瓶

南宋

高13.8厘米,口径2. 5厘米,足径4. 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小口、长颈、溜肩、圆腹微垂、圈足。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油润且布满黑、黄二色大小相间的纹片。 圈足内满釉,足端无釉,呈黑褐色。此瓶堪称传世哥窑瓷器中工艺特征鲜明突出的佳作。

哥窑灰青釉胆式瓶

南宋

高14. 2厘米,口径2. 2厘米,足径5. 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小口、长颈、溜肩、圆腹微垂、圈足。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润,满布黑色大开片纹、黄色小开片纹。圈足内满釉,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此瓶造型端庄典雅,釉面油润泛酥油光,且布满 “金丝铁线”,足墙浅而上宽下窄,呈斜坡状,手捏无法提起,可称传世哥窑器中工艺特征突出的代表作。

哥窑灰青釉贯耳壶

南宋

高14.8厘米,口横4. 8厘米,口纵4. 1厘米

足横5.4厘米,足纵4.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横切面呈椭圆形。撇口、束颈、垂腹、高圈足。颈部中间上下各饰一道凸弦纹,两侧置管形贯耳。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润泽,布满黑、黄两色大小相间的开片纹。圈足内满釉,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哥窑米黄釉贯耳八方扁壶

南宋

高14.9厘米,口横4. 8厘米,口纵4厘米,足横4. 8厘米,足纵4. 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壶作八方形。撇口、束颈、垂腹、高圈足。颈部饰两道凸弦纹,两侧对称置管形贯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遍布细碎开片。片纹有两种,一种深且长,呈黑色,一种浅而短,呈黄色。这是典型传世哥窑瓷器“金丝铁线”特征。圈足端不施釉,呈铁黑色。外底有处缩釉, 这种现象在传世哥窑瓷器中较为常见。

贯耳八方壶是传世哥窑的常见器形。如果去除贯耳,此瓶形体与青铜觯的造型颇为相似,因此,其造型可能仿自铜觯。

哥窑米黄釉贯耳壶

南宋

高17.2厘米,口横4. 7厘米, 口纵4.4厘米

足横6.7厘米,足纵5. 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横切面呈椭圆形。撇口、长粗颈、鼓腹下垂、高圈足微外撇。颈部饰两道凸弦纹,两侧置管形贯耳。通体施釉,釉色灰青,釉面温润,布满细碎的开片纹。 圈足内满釉,足端无釉,呈铁褐色。

此瓶造型仿古肯铜器,古朴端庄,釉色、开片、胎色等工艺特征突出,是传世哥窑瓷器中的代表作。造型摹仿古代青铜器是哥窑瓷器常见的现象。仿古源于中国古人的复古思想,他们相信理想的社会出现在夏、商、周三代,并视周朝为代表礼制的时代。要恢复古礼,用器也该具有古风。特别在宋徽宗以后,不少官府和民间用瓷都以商、周青铜器为楷模,复古之风从此连绵不绝,影响深远。这些仿古瓷器或许也曾被用作礼器进入古人的祭祀大典,后来则被用于焚香、插花,成为生活的优雅点缀。

哥窑灰青釉贯耳壶

南宋

高13.7厘米,口横5. 3厘米,口纵4. 8厘米

足横5.3厘米,足纵4.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横切面呈椭圆形。撇口、束颈、垂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管形贯耳。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润,布满黑、黄两色大小相间的纹片。圈足内满釉,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哥窑灰青釉海棠式炉

南宋

高7.8厘米,口横14. 6厘米,口纵12. 5厘米,底横7. 4厘米,底纵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撇口、斜壁、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形足。通体施灰青釉,釉面有黄、黑两色开片。足端无釉,呈黑褐色。内底有五个圆形支烧钉痕。

哥窑灰青釉三足樽式炉

南宋

高7.9厘米,口径12. 5厘米,底径10. 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撇口、圆唇、直壁、平底,底下承以三足并有凸起圈足,三足与圈足均着地。通体施灰青釉, 釉面密布黄、黑两色开片纹。足端无釉,呈黑褐色。内底有六个圆形支烧钉痕,中央有一圆孔。

宋代汝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均曾烧造过三足樽式炉。

哥窑灰青釉双耳三足鬲式炉

高5.2厘米, 口径7.9厘米,足距5. 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圆唇、束颈、扁腹、三乳足。口上两侧对称置环形耳。通体施灰青釉,釉面有黄、黑两色开片。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哥窑灰青釉罐

南宋

高7.8厘米,口径4. 7厘米,足径4. 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罐唇口、短束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施灰青釉,釉质滋润。釉面满布灰黑色开片纹,开片舒朗。圈足端不施釉,呈铁黑色。口沿周釉层较薄,映出紫黑色胎体,形成“紫口”特征。

这件罐小巧精致,造型古朴,釉面润泽。此罐属于清宫旧藏,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可知曾被收储于太极殿。

哥窑灰青釉双耳簋式炉

南宋

高5.3厘米,口径7. 5厘米,足径5. 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撇口、尖唇、短束颈、垂腹、圈足。颈、腹之间对称置方形耳。通体施灰青釉,釉面满布开片纹,有黑色大开片和黄色小开片两种,即所谓“金丝铁线”。圈足较窄,修足规矩,足端不施釉,呈铁褐色,呈现“铁足”特征。

双耳簋式炉是传世哥窑瓷器中的典型器,造型模仿青铜簋,此炉双耳为方形,与哥窑簋式炉常见的鱼形耳不同。另外,外底和内底均不见支烧钉痕,与其他鱼耳簋式炉亦不同,显得较为特别。

哥窑灰青釉鱼耳簋式炉

南宋

高8.3厘米,口径11. 8厘米,足径9. 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撇口、尖圆唇、短束颈、垂腹、圈足。腹部对称置鱼形耳。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密布细碎开片纹。开片有两种,一种为黑色大开片纹,一种为黄色小开片纹,二者合称“金丝铁线”。开片纹路呈不规则锯齿状。 圈足较窄,修足规整, 足端不施釉, 呈铁褐色。外底分布一周六个黑色支烧钉痕,内底存留六个黑色支烧钉痕,较外底支烧钉痕小巧。

此炉系清宫旧藏。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此炉曾被收藏于颐和轩。

哥窑灰青釉鱼耳簋式炉

南宋

高9厘米,口径11. 8厘米,足径9. 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撇口、尖唇、束颈、垂腹、圈足。颈、腹之间对称置鱼形耳。通体施灰青釉,釉质滋润,釉面满布开片纹。大开片纹呈黑色,深且长:小开片纹呈黄色,浅而短。开片纹路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圈足端不施釉,呈黑褐色,即所谓“铁足”。外底分布一周六个 黑色圆形支烧钉痕,内底亦存留五个支烧钉痕,系在炉内套烧其他器物所致。

哥窑瓷器深受清代帝王喜爱,清高宗乾隆皇帝堪称其中的代表。其在位期间共刊印《御制诗集》五部,收录咏瓷诗近200首,其中题为咏哥窑的21首,涉及盘、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部分诗作被宫廷匠师奉旨镌刻在器物上,其中流传至今的作品为后人了解乾隆朝对哥窑瓷器的鉴赏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炉外底即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诗。诗云:“伊谁换夕薰, 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异根何处分。”诗末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钤“古香”和“太璞”印。乾隆丙申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首诗名为《咏哥窑炉》,收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三十八。

仿哥釉鱼耳簋式炉

高9.2厘米,口径10. 5厘米,足径7.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呈簋式。尖圆唇、口微撇、颈微向内收、垂腹、圈足。腹部两侧对称置鱼形耳。通体施灰青色釉,釉色浅淡,釉面遍布黑色大开片和黄色小开片纹。圈足修理规矩,足端无釉露胎,呈黑褐色。外底近圈足处,有一周六个黑色圆形支烧钉痕。内底心分布三个支烧钉痕,较外底钉痕小而精致。

炉外底镌刻乾隆皇帝御制诗。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句末镌刻“乾隆丙申孟春御题”和篆体“乾”“隆”两方闲章。“乾隆丙申”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此诗名为《咏哥窑炉》,收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三十八。通过刻诗内容可发现,当年乾隆皇帝曾将此明代仿品误认作宋代哥窑瓷器, 并为之题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传世哥窑鱼耳簋式炉亦镌刻有这首诗。

这件炉与传世哥窑鱼耳簋式炉在釉质、造型方面均存在差异,从各方面特征看,应为明代仿品。此炉一耳磕,露胎部分呈黑色。说明此炉不仅模仿哥窑瓷器的造型和釉质,而且还仿其胎质。

此炉系清宫旧藏。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曾被收存于钟粹宫。

哥窑米黄釉葵口盘

南宋

高3.2厘米,口径15. 2厘米,足径5. 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六瓣葵花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釉,釉色泛黄,满布细碎开片纹。足端无釉露胎。

外底镌刻乾隆皇帝御制诗《哥窑盘子》,诗日:“处州精制擅 章生,盘子曾供泛索盛。新法不看百圾破, 那知得号有难兄。 ”句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太璞”印。该诗收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七。

哥窑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3厘米,口径19. 5厘米,足径6. 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状、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密布黄、黑二色开片。足端无釉,呈铁黑色。外底镌刻乾隆皇帝御制诗。诗日: “碗作葵花式,应存向日情。依然出宋代, 却可辨难兄。火色泯无迹, 釉光注未平。 器珍原以旧,新必致訾評。”句末錾刻“乾隆己亥(1779年)新春御题”, 钤“古香”“太璞”印。

官窑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9厘米,口径19. 4厘米,足径5. 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敛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状、深弧壁、圈足。这件今人研究认定为南宋官窑的青釉碗,曾被乾隆皇帝当成哥窑产品,命人在其底部镌刻御制诗: “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坏相,而能完谧神。宣成后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论器尚新。”句末錾刻“乾隆辛丑(1781年)新正御题”, 钤“太” “璞”印。

此碗与本书图版33造型、大小相似,恰好印证了明清以来“官、哥不分”的说法。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只是“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 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窑佳耳”。从外观看,官窑与哥窑产品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均烧造青瓷、胎色较深、 施釉较厚、釉面开片等。

哥窑灰青釉碗

南宋

高3.3厘米,口径7. 8厘米,足径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施灰青釉,釉面密布黄、黑二色开片纹。足端无釉。

哥窑青釉葵花式洗

南宋

高2.9厘米,口径12. 1厘米,足径8. 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洗呈葵花式。敞口、斜直壁、广底、矮圈足。通体施青色釉,釉面开有大小相间的纹片,以黑色大片纹为主,土黄色小片纹为辅,俗称“金丝铁线”。外底有六个黑褐色小支烧钉痕。此洗造型优美,胎体略显厚重,釉面润泽如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哥窑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4.8厘米,口径11. 8厘米,足径3.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状、深弧壁、圈足。口沿镶嵌铜。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青釉,釉面满布开片纹。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此碗造型俊秀,釉层肥腴,属于传世哥窑瓷器典型作品。

官窑青釉葵花式洗

南宋

高3.3厘米,口径11. 6厘米,足径8. 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斜直壁、广底、矮圈足,底心微上凸。通体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有五个细小支烧钉痕。

葵花式洗是哥窑、官窑青瓷中常见的造型。此洗尺寸与本书图版24相仿,也曾被认定为哥窑产品,后改归为官窑产品。

官窑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4.5厘米, 口径11.6厘米,足径3. 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状、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均满布开片纹。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哥窑灰青釉碗

足径5.6厘米

高7.5厘米, 口径19.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青釉,釉面密布黄、黑二色开片纹。足端无釉。

哥窑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4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5. 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敛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状、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施灰青釉,釉面有黄、黑二色开片纹。足端无釉,呈铁黑色。

哥窑灰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6厘米,口径19. 7厘米,足径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状、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施灰青釉,足端无釉,呈黑褐色,即所谓“铁足”。釉面布满开片纹。

哥窑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2厘米, 口径17.8厘米,足径5. 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状、深弧壁、 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青釉,釉面光亮莹润,满布黑色开片纹, 俗称“百圾碎” 足端不施釉,呈铁黑色。

哥窑灰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厘米,口径18. 5厘米,足径6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状、深瓠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开有细碎片纹,片纹呈黄、黑两色,即所谓“金丝铁线”。

哥窑灰青釉浅盘

南宋

高1.8厘米,

口径15.3厘米,足径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折沿、弧壁较浅、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青釉,近口沿处由于釉层较薄而显得颜色略深。内外釉面均满布开片纹,盘心开片纹较为细碎,外壁开片纹略大,且中间有更多细小的黄色开片。此盘造型规整,釉面莹润,属于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

哥窑米黄釉盘

南宋

高2.8厘米,口径15. 3厘米,足径5. 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浅弧壁、 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米黄色釉,釉面满布细碎的黑、黄二色开片纹。足端无釉,呈铁褐色。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资料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