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官军第一忠勇虎将——曹变蛟
有人说明朝末年文臣中无耻之辈太多,然而实际上,明朝武将的表现更差。在1644年那个时刻,明朝的武将们除了周遇吉、黄得功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北方的吴三桂、白广恩、唐通,中原的陈永福、刘泽清,南方的左梦庚、许定国、刘良佐几乎个个投降。要么投降清军,要么投降李自成,或者干脆投降两次。
而在1644年之前的那几年里,明朝的武将则普遍是贼来不战而逃、贼去杀良冒功,贪污军饷、欺压百姓,变得日趋军阀化、土匪化,不但不能帮助朝廷做事,反而加剧了百姓对于朝廷的痛恨,起到了一种反作用。
在这一片惨不忍睹的乱象之中,曹变蛟就仿佛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颗孤星,傲然独立,竭尽所能地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为明朝末年宛如一潭烂泥般的军界增添着少许可怜的亮色。
无论是从战功还是从个人品德而言,曹变蛟都堪称明朝末年官军武将的第一人,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下他的故事:
曹变蛟是山西大同人,生于1609年。他的叔父曹文诏是明军将领,所以曹变蛟很早就参军,跟随着叔父南征北战。
一般情况下,像曹变蛟这样走后门进入军队的人基本都是纨绔子弟,根本就提不起来。然而,曹变蛟却是个异类。他跟随着叔父出生入死,屡立战功,二十岁的年纪就获得了“游击”的军衔,大体上相当于一个正团级了。而到了1632年,曹变蛟由于战功卓著,仅仅二十三岁的年纪就被提升为参将,成为了旅长级别的干部。
他原本在山西作战。有一次,朝廷要将他从山西调走。山西巡抚赶紧向朝廷上书,说我们这儿离不开曹变蛟,请把他留在山西吧。
曹变蛟的叔叔曹文诏也是名将,专门收拾陕西的农民起义军,对农民军几乎是战无不胜。时人评价说:军中有一曹,流贼闻之心胆摇。次左良玉、汤九州;若京营兵,贼甚轻之。
曹变蛟经常和叔叔一起并肩作战,取得了很多战绩。崇祯八年(1635年),曹文诏中了农民军的埋伏,被迫自杀身亡。此后,曹变蛟就接过了叔叔手中的大旗,继续与闯王高迎祥等农民军作战,屡立战功。崇祯十年,曹变蛟终于晋升为总兵军衔,成为了明朝最高级别的将领。而此时,他才二十八岁。
明朝一向都是实行文官掌军的制度,甚至前敌作战的指挥官也普遍由文官担任。到了崇祯末年,明朝的武将们开始渐渐地不听从文官的指挥了。从一开始的怠慢松懈,到后来的公然对抗,武将们走上了军阀化的道路。左良玉是其中非常突出的典型。
然而,曹变蛟则不同,他一直认真地执行上级文官的指挥。特别是对自己和叔叔曹文诏的老上级、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洪承畴,那更是绝对服从、毫无二话。在洪承畴的指挥下,曹变蛟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多次取得辉煌战绩。
崇祯十一年,曹变蛟参加了洪承畴组织的潼关南原会战。在这次会战中,曹变蛟死死地追击李自成的主力不放,一连二十七个昼夜都没有脱去自己的铁甲。最后终于将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妻女尽失,只剩七人七骑逃走。
消灭了李自成的主力之后,曹变蛟就在洪承畴的指挥下北上勤王,与清军作战。
清朝留下来的史料对于曹变蛟这样的将领的抗清战绩从来都是轻描淡写,能省略就省略。曹变蛟在北京附近的作战,《明史》中只是遮遮掩掩地用了“小有斩获”四个字来含糊其辞。
而从其他史料来看,曹变蛟当时应该是今天河北省迁西县的长城附近和清军进行了一场激战,并且勇敢地与清军展开了野战,最终获得了胜利。此战表明,曹变蛟绝不仅仅是一个内战内行的将领,不管是打谁,他都是竭尽全力,血战到底的。
此后,曹变蛟就驻守在了河北遵化,专门防御清兵的入侵。
崇祯十四年,为了解救被清兵围困的锦州,明廷被迫集中了全国的精锐,与清军展开战略决战。洪承畴率领八位总兵指挥的十三万大军出关作战,而这八位总兵排在头一位的正是曹变蛟。
松锦之战作为决定明清两大王朝的命运之战,本来任何一方都应该高度重视、谨小慎微,采取最妥善、最有利于自己一方的战法才有获胜的机会。然而,崇祯皇帝真不愧是要饭花子的后代,关键时刻,祖传的吝啬病再次发作,竟然因为心疼那点粮饷钱而逼着洪承畴主动出击,速战速决。洪承畴不得不放弃稳扎稳打的战术,改为倾巢而出,到锦州城下与清军展开决战。
而明朝将领的低劣素质也在这一刻要了大明王朝的命。当皇太极派清军精锐绕到明军背后形成包围之势时,八位总兵中竟然有六位擅自逃跑,其中带头逃走的是大同总兵王朴。此人在三年前,在卢象升的指挥下,已经上演过一次类似的戏码了。当时,他的逃走,最终断送了宣大总督卢象升的性命。而对于这样的长跑将军,明廷赏罚不明,还让他继续带兵,实在是纲纪紊乱、治军无方。
逃走的明军结果大多撞进了清军预设的口袋阵中,伤亡惨重,死伤殆尽。
在这生死攸关的严峻时刻,只有曹变蛟和王廷臣两位总兵留了下来。他们两个人都派出了自己的人马,掩护着洪承畴的中军大营,秩序井然地撤往松山城,在那里坚守了起来。
皇太极立即指挥清军将松山城重重包围,而就在这时,曹变蛟做出了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幕表演。
九月初(一说八月底),洪承畴和曹变蛟等人发现,皇太极亲自来到了松山城外,扎下了御营。御营的左右虽然有镶黄旗和正黄旗两座营垒拱卫,但是御营本身外围并没有设置壕沟、堡垒等防御工事。显然,清军以为明军再也没有攻击的能力了,因此就松懈了下来。
洪承畴和曹变蛟等人立刻意识到战机出现了。于是,他们当机立断决定夜里劫营,偷袭皇太极的御营,如果能够把他杀死,那么整个局面就会立即改变。
洪承畴决定由曹变蛟指挥这次行动。为了集中兵力突击敌营,他们甚至不惜放弃一些城外的营垒,连营垒中的红衣大炮都丢弃不要了,孤注一掷地舍死相搏,就是为了能够在这一战中取得意外的战果。
当天夜里,曹变蛟带领着精选的数千本部人马,偷偷地向着皇太极的大营摸去。他派出了两名参将,各自带领一支人马去袭击镶黄旗、正黄旗两座拱卫御营的清军兵营,以求牵制他们,阻止他们增援。而曹变蛟自己则率领精兵直扑皇太极的御营而去。
清军猝不及防,被曹变蛟率领人马一下子就冲进了御营。正面来抵挡的佐领彰古力被明军击毙,清军死伤无数。额驸多尔济带人来阻挡,也被冲散。曹变蛟带人一口气杀到了皇太极的御帐附近。
皇太极只能让他的贴身侍卫参加战斗,甚至他自己都不得不拔出佩刀准备迎敌。
曹变蛟和明军们拼死冲杀,皇太极的侍卫伤亡惨重。固山额真图尔格与其弟伊尔登,内大臣锡翰、遏必隆等人拼命放箭,曹变蛟中箭受伤,血流不止,但是依然大呼杀贼,拼尽全力地向着皇太极的御帐冲去。
快要冲到皇太极的面前时,曹变蛟终于坚持不住,昏厥了过去,跌落马下。这时,增援的清兵也陆续赶到了。明军将领见进攻无望,只好将曹变蛟抬上战马,撤退回营。
于是,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夜袭战就这样遗憾地结束了。
明军撤退之后,惊魂甫定的皇太极暴跳如雷,将帐前诸将纷纷罚银惩处,并且下令对御营严加防御。
夜袭清营的失败使得明军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崇祯再也没有能力组织一支援军来搭救洪承畴了。唯一的机会就是尽快与清军议和。崇祯也确实这么做了,他派人秘密潜入清军一方与清廷商议和谈。然而,由于崇祯本人爱面子的程度已经达到了病态的标准,他唯恐与“夷狄”和谈有伤于他“圣君”的脸面,所以对和谈的消息严加封锁,唯恐泄露。可是,由于主持和谈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不小心,还是将和谈的消息泄露了出去。于是,有言官为此上书表示反对。
崇祯见势不妙,竟然把责任一股脑地全都推卸到了陈新甲的头上,将其送上了断头台,而和谈也最终告吹了。
和谈失败,洪承畴和曹变蛟等人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城内的副将夏成德暗中投降清军,打开了城门,放入了清军。洪承畴曹变蛟等人皆被清军所俘。曹变蛟坚贞不屈,最终与辽东巡抚邱民仰、总兵王廷臣等人被清兵杀害。而他的老上级洪承畴却最终经受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投降了清廷,留下了莫大的讽刺。
年仅三十三岁的曹变蛟壮烈殉国了。他死后,大明王朝的武将中就再也没有一个像他那样既有忠勇血性、又能骁勇善战的人了。等待明朝以及崇祯的只能是无可奈何地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