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人晏殊写的《踏莎行·小径红稀》,结尾两句堪称经典!
p北宋词人晏殊写的《踏莎行·小径红稀》,结尾两句堪称经典
小的时候,家里的大人总是会要求我们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其中,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很多词作都非常感人,不仅韵律多变,而且读来总给人一种感情挥发更加随意的感觉。这可能就是读词的妙处吧!今天要说的,是宋代著名词人晏殊的作品《踏莎行·小径红稀》,在《宋词三百首》中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就感慨颇多,读了一遍又一遍。这首词是这么写的:
踏莎(suo)行·小径红稀
北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p
到了这晚春时节,那小路边的花儿很多都已经凋谢了,花儿日渐稀少,郊外的原野上,那青青的绿草一片连着一片,处处绿柳成荫,那高楼就在那高大的绿树间若隐若现。那春风怎么就不管管那杨花柳絮啊,怎么就任由它们飘飘扬扬乱飞散,像细雨一样直扑人面呢?p
在那碧绿的树叶间,“莺燕”竟然全都深藏不见了,那红色的窗帘子,把燕子都隔绝在了室外,那些伊人的面容没得瞧,可如何是好啊?我看到那缥缥缈缈的炉子里焚的烟雾香旋转上升着,像游动的青丝一般,格外飘渺。昨天晚上醉酒到深夜,做了很多愁人的梦,一觉就睡到了下午夕阳西下,推开门,就看到夕阳正斜斜地照着那深深的小庭院。p
这首词上阙主要是在写春天接近尾声,那郊外的景色惹人升起了淡淡的闲愁。
起首三句描绘的春暮图非常典型,不管是花儿变得非常稀少,还是草儿变得青青一大片,又或者绿树成荫,都在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接近尾声,算是明确地点明了时令。
而且,这三句表面上看起来是静态描写,其中却隐藏着动态变化。是时光在流逝,是春景在发生变化,所以花会变得“稀”,草会绿得“遍”,树会变得“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这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杨花扑面这种暮春的典型景色写出了人情味。春风你怎么能不管管那随意飘飞的杨花柳絮呢?怎么能任由它扑面而来呢?这种动景此处写出来独有一番味道。p
词下阕主要是写身边的春景,算是近距离刻画,进一步铺垫人心中的无限愁怨,写出了词人面对那匆匆逝去的春光心中非常无奈而又哀伤。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从室内写到室外,转承非常自然,及至写到炉香“静”,一个“静”带出了春愁之梦。这种情景非常有画面感,一位词人在暮春的时候,心中本就因为春意日淡心中微愁,添了炉香更是无精打采,遂醉而入眠。p
此词最经典的莫过于结尾两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突然跳开一笔,写到了酒醒人醒之际,看到了那夕阳斜照的景象。这种较大的时间跨度,间接写出了人醉的时间长,人睡的时间久,人心中的惆怅之感非常深重,以致人根本就不愿意醒过来,梦是春愁之梦,醒来又那么困难,这就有了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这和贺铸在《薄幸》这首词中写的“人间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拍手叫绝。p
对于这首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法,但最后两句的确是难得之名句,你们觉得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