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说说冬藏节气与饮食(链接习题)
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自然周期不断更迭。中国古人巧妙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的运动轨迹,将运行轨迹分成二十四等分即二十四节气。这种符合中国真实时令的节气划分,为农耕社会乃至今日的生活日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人们可以顺着每个节气独特自然韵律,顺时而食。我们在不同的节气吃着不同的时令饮食,一起感受一下吧!
立冬食白菜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为公历11月7日—8日,意味着冬天将立,冬天将到来。
这一天白昼长度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持续降低,冬季风不断加强,使得温度不断降低,但由于地面还存在一定热量,所以初冬温度不是很冷。但是我国北方由于靠近冬季风源地,立冬温度已经很低。
霜打的白菜为何更好吃?
“打霜菜”好吃,是因为在有霜的季节里,菠菜、花菜、萝卜、白菜等蔬菜,为防止自身的细胞被冻坏,会调节植株内的成分,启动自己的防御机能,以“自我保护”。
福建农林大学蔬菜研究机构的李博士说,不少青菜中含有淀粉,淀粉不甜也不溶于水。霜出现后,青菜里的淀粉在植株内淀粉酶的作用下,由水解作用变成麦芽糖酶,又经过麦芽糖的作用,变成葡萄糖。青菜细胞液中增加了糖分,细胞液就不容易遭受破坏,青菜就这样建立了自我保护机制
万物肃杀,冬天食物少,但是此时种植的秋冬白菜却达到了口感最好的时节。白菜由于种植门槛低,春夏秋三季都可种植,所以人们在立冬时候就大量储藏白菜,或是腌制或是趁着偶尔的暖日晒菜干,辣白菜更是四季皆宜,一道“开水白菜”更是将小小的白菜提到国宴的高度。
小雪食羊肉
窗外白雪,来上一锅红红的涮羊肉,三五好友,岂不美哉。
小雪时节是冬季第二个节气,一般在公历11月22日或者23日,此时太阳直射点持续在南半球南移,昼短夜长,且夜不断长于昼,再加上此时是寒潮和强冷空气频数最高的时节,寒流活跃,所以此时温度持续走低,降水持续增加。需要注意的是,此节气“小雪”指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而不是天气的“小雪”的扬扬洒洒的雪花~
秋天的小羊为了过冬,储存脂肪,所以秋天肉最肥美,秋天吃羊肉吃一个口感。而冬天吃羊肉是为了顺应气候变化,是为了健康养生。冬天温度低,血液循环弱,羊肉能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由于阳气不足导致的手足不温、畏寒之象。
此外,羊的不同部位适合不同的烧法,比如羊的里脊、外脊、黄瓜条、大三叉儿和羊尾就比较适合涮火锅(下见图)。此外,由于羊肉核苷酸不高,麻酱里的酱豆腐氨基酸等恰提鲜,所以羊肉涮麻酱,鲜美。
大雪食饴糖
大雪是冬季第三个节气,公历一般为12月6日-8日,类比“小雪”节气,“大雪”意味着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是一个气候概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大雪、小雪”不是降水最多的节气,春季的“雨水”才是。
饴糖与农作物
饴糖又称麦芽糖浆或麦芽糖饴,是生产历史最为悠久的淀粉糖品,饴糖是由玉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的食品。
笃笃笃,“兑糖啦,兑糖啦,破铜烂铁有没有”,此时门外兑糖客在吆喝,门内小孩们在骚动。为什么兑糖客多大雪时节?一方面由于秋收粮食做冬藏已富余,多余的粮食可做发酵制糖;此外食发酵糖汁冬季不易冻结。
冬至食饺子
冬至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22日,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一个大节日,有地方甚至有小年之称。冬至太阳直射点到其南至处即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寒气积累到此时将逐渐达到高峰,冬至过后温度将继续走低,直至到底全年最冷的时候,所以古人又有从冬至开始数九计算寒天的习惯。
北方冬季有吃饺子的习惯。一方面历史习俗沿袭,东汉张仲景为了医治百姓冻耳症发明“娇耳”,人们为了纪念他也产生了后来的饺子。一方面,冬日里粮食缺乏,但是便于储存的面粉和白菜等粮食还有富余,再加上简单的葱蒜,制作简单方便的饺子即刻便能在冬日里为人们送上一份温暖。
小寒大寒食糯米饭
小寒、大寒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后两个节气,由于昼始终还是短于夜,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再加上冬至过后,冷空气一波又一波侵袭南下,温度继续持续走低,终于在小寒后,一年的气温在大寒时达到最低点。
大寒时节为何最冷?
冬至节气以后,太阳光的直射点会逐渐的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始终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始终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冬至之后,北半球的温度还在持续降低,在大寒节气温度最低达到极致,大寒成为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此时多食一些温热的食物,此时一碗被称为大寒的“消寒糕”的八宝粥就聊以慰藉。主要是因为糯米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称得上是温补强壮的食品,具有一定的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暖胃的功效,所以人们喜欢在冬日里来一碗暖暖的八宝粥。
习题链接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如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1~2题。
1.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
A.江淮地区
B.华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川渝地区
2.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影响因素为( )
A.空气水汽含量
B.风速
C.太阳高度角
D.日出日落方位
解析:第1题,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大暑时,一候萤火虫卵化而出,二候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是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7、8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地区,华北进入夏季下雨时节,此时正是大暑时节,故选C项。第2题,彩虹为大气中水滴折射光线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大气水汽饱和才能析出水滴,方能有彩虹现象,故选A项。
答案:1.C 2.A
3.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公转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古人通过对每个节气的天气、物候现象的观察来把握季节的变迁,并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
表1我国秋季的主要节气
节气 |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日期 |
8月7日 |
8月23日 |
9月8日 |
9月23日 |
10月8日 |
10月23日 |
(1)说出我国秋季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特点。(7分)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此时,华北地区于夜间始现白霜。呈现出“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的肃杀景象。
(2)简述“秋分”至“霜降”期间华北地区的气温特点。(3分)
晚秋时节气温波动大,空气温度常会突然下降,使地表温度骤然降到O0C以下。农作物因此受到损害,造成霜冻灾害。在霜冻来临前,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牛粪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有关知识解释“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并说出此方法带来的其它影响。(4分)
【答案】(1)(7分)秋分前,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各地均昼夜等长;秋分后,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整个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2)(3分)气温逐渐降低,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气温日较差大。
(3)(4分)原理:“烟熏法”产生的烟雾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减少了霜冻危害。
影响:增加大气污染。
王钱卿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