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开创的书体,你可能在用,但不自知!

在书体流变中,很多人都知道,从上古文字到甲骨文,到大篆小篆的篆体,再到隶体草体楷体和行体这一大致过程,却很少有人知道有一种书体,在晋、南北朝之间流行,嬗流至唐虞世南、颜真卿等都受其影响,到清朝的郑板桥更是发挥到极致。这种书体由王献之首创,叫做“破体”。

唐朝的徐浩在《论书》里面说:“钟繇善写真书(楷书),张芝号称草圣,王羲之(右军)的行书,王献之(小令)的破体,都是一时之妙。”可见当时这种书体与真草行书是并驾齐驱的。

唐徐浩《论书》:钟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

王献之字子敬,世称“大令”,与父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羲之称书圣,故而后世有称王献之为“小圣”。徐浩《论书》里因与其父并列,故称王献之“小令”。

什么是破体?

那么什么是破体呢?

唐朝张怀瓘《书议》:

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另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

张怀瓘讲得很明白,王献之的破体介于行草之间,不是草书也不是行书,既有行书又有草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际上就是突破书体之间的限制,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写,怎么顺手怎么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玩“跨界”。

王献之《廿九日帖》

上图王献之的《廿九日帖》就用了真行草三种书体。

严格意义上来说,“破体”不能称之为一种书体,只能说是一种技法或写法。它既没有篆隶真行草这些书体的外观特征,也没有有别于其他书体的技法特征。它是无法之法,所有书体的技法都可以拿来用。就像最上乘的武功秘籍一样,怎么个打法都能制敌。这种写法也对书家有很高的要求,起码对两种或以上的书体精熟自如,这样才能在作品里面轻松转换,随心所欲的书写;同时要求书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法驾驭能力。

张怀瓘就对这种写法极为推崇,他说:

或君长告令,公务殷繁,可以应机,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惟叙事。披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邻于神化。

公务繁忙,需要快速书写的时候,或者打仗军队之间传递情报,运用破体书法,可以节约时间,简略省事。写破体的时候,可以简省笔画,甚至可以符号代替,只要认得出来就行了,或者通信者之间认得出来或者意会就行了。

玄通之妙,可以意会,故而有“披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的说法。

这种理念对于之后的行押签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宋徽宗的天下第一人和八大山人的行押签名

总之这种书体不拘一格,可以自由发挥,书体、技法可以自由过渡。确立之后受到很多书家的喜爱和运用。

由东晋南北朝至隋唐都有大量书家使用,清朝郑板桥更是基于破体理论独创了六分半书。

破体的缘起

书法发展到晋代,隶书真书草书等书体已经相当成熟,书法的法度规矩森严。对于古人来说写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按部就班按规矩写,不能乱来。

王献之少年时,觉得常规书体规规矩矩太多,过于局促,放不开手脚,于是建议其父王羲之“改体”,这件事同样记录在了张怀瓘的《书议》里:

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

他说,法无定法,贵在变通,最好的写法是“稿行之间”。行是行书,是真书的连写、简略,稿是一般人打草稿用的那种快速书写,可以简写。

可以看出十五六岁的王献之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初生之犊不怕虎,跟现在的十五六岁的孩子差不多,有些叛逆,敢于创新和挑战权威。正是因为这样,后世评论王献之时,草书是胜过比王羲之的,王羲之凝静内敛,王献之纵逸外拓。

南北朝时王献之名声一度盖过王羲之。

王献之提出建议后没几年,王羲之去世了,但王献之却自己干了起来,在他存世的作品里面,有好多作品都是突破了界限,真行草结合。除了上述的《廿九日帖》外,《鸭头丸帖》也是行草相杂。

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昨日诸愿帖》

传承

一、东晋及南北朝

王献之这种书体理论提出来即受到很多书家的青睐,羊欣便是他的追随者,就是写了《采古来能书人名录》的羊欣,王献之的外甥,著名书画家,书法得王献之的真传,评论称是王献之的继承人。传世作品有《闲旷帖》、《大观帖》、《移屋帖》等。《移屋帖》就是用了真行草相杂的破体。

羊欣《移屋帖》

其他书家还有薄绍之,这时候已经是南朝了,薄绍之与羊欣齐名,号称“羊、薄”。

薄绍之书法

南北朝宋齐之间,这种书体大为流行,谢灵运是其中的佼佼者,谢灵运是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其诗格调空灵高雅,故而书法境界也极高。可惜其书法传世极少,无法看到其“破体”之妙。

谢灵运八月五日帖

二、隋唐

唐初虞世南也是破体高手,《潘元帖》行草相杂,《去月帖》真行草,不拘一格。

虞世南《潘元帖》

虞世南《去月帖》

唐初第一行书,陆柬之书《陆机文赋》,也是行草相间,陆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书法得虞世南真传,《文赋》得王羲之笔法三味,后世有人将之与王羲之《兰亭序》相提并论。

陆柬之《陆机文赋》局部

颜真卿《裴将军诗》运用得十分玄妙,不仅书体上大胆运用,笔法上也是草隶行随意变换,自由发挥到了极致,字体、笔画的大小粗细等变幻莫测,给人感觉非常震撼。

颜真卿《裴将军诗》

《裴将军诗》局部

三、清朝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应用破体的高手,他把隶书运用到真书中,在他之前没有人运用到这么极致。隶书也叫八分书,郑板桥很聪明,把它融入真书,又在技法上采用行草的笔法,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书体,号称六分半书,又叫“板桥体”。

郑板桥六分半书

郑板桥六分半书

影响

王献之在少年时代以他独特的眼光,提出“破体”书法理论,并身体力行去实践。这不仅仅是提出一种书法理论,它更是提供一种艺术的想象力,在书法艺术之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处处可以看见想象力结成的果实。

这种理论对后世影响是深远的,他鼓励了书法家们更多的创造,它既可以是书体的“破”,也可以是笔法的“破”,“破”之后能“立”,创造出另外一番崭新的气象。

比如颜真卿的以篆籀笔法入楷书,郑板桥的以隶入楷,邓石如伊秉绶等以金石入隶,吴昌硕以金石入画,又比如于右任的以魏碑入草等等。

王献之是给了他们萌芽的种子。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王献之的破体不适合初学者,也不适合基本技法不牢固者,不是学习书法的捷径。

不能因为它是无法之法,万法皆为用的,就成为信手涂鸦、随意“创新”的理由。

学习书法还是要规规矩矩,从基本技法学起。还是那句话,书法没有捷径。

(0)

相关推荐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2草书流派04

    艺术家都想创新,但究竟怎样创新是个难题.草书两在因素,一是草法,二是技法.所谓创新,或是你创造了新的草法,或在技法上另开新路.这两方面只要改变一个,就是创新了.章草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解散隶法,粗书之, ...

  • 书法各种书体的区别7

    书法各种书体的区别7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 ...

  • 为什么说王献之确立了新书体大草?

    刘正成老师讲座节录 王羲之草书,或少运动及险峻,或少波势及纵逸. 张怀瓘<书议>云: 诸子亦有所不足:或少运动及险峻,或少波势及纵逸,学者宜自损益也.异能殊美,莫不备矣.然道合者,千载比肩 ...

  • 为什么说:王献之确立了新书体大草?

    刘正成老师讲座节录 王羲之草书,或少运动及险峻,或少波势及纵逸. 张怀瓘<书议>云: 诸子亦有所不足:或少运动及险峻,或少波势及纵逸,学者宜自损益也.异能殊美,莫不备矣.然道合者,千载比肩 ...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笔法论

    随着书法技法的推进和书写工具的多样性,水书写平的不断提高,笔法成为书法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上的书法家,无不注重笔法,其有优越的笔画位置.丰富的书写笔意和独特的笔法资源优势,但书法技法发展已经跟不上现代 ...

  • 王献之《奉对帖》二版/字库1.0版

    <奉对帖>入刻<淳化阁帖>,是王献之被公主逼婚,无奈之下离婚后写给前妻郗道茂的信.郗道茂与王献之离婚之后,回到郗家不久郁郁而终.王献之与新安公主成婚之后,官运亨通,官至中书令. ...

  • 王献之《奉对帖》一版/字库1.0版

    <奉对帖>入刻<淳化阁帖>,是王献之被公主逼婚,无奈之下离婚后写给前妻郗道茂的信.郗道茂与王献之离婚之后,回到郗家不久郁郁而终.王献之与新安公主成婚之后,官运亨通,官至中书令. ...

  • 王献之《瞻近帖/书法全集》1.0版 | 已收录1篇

    我们力争做到史上最全,如有遗漏与错误恳请帖友补充与指正! <瞻近帖>是<十七帖>丛帖第八通尺牍.7行,64字.是王羲之写给妻舅郗愔的一封信,信中对郗愔来会稽居住的消息感到高兴和 ...

  • 王献之《姊性缠绵帖/书法全集》1.0版 | 已收录1篇

    [1]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献之方当长愁耳.

  • 王献之《静息帖/书法全集》1.0版 | 已收录1篇

    [1]献之: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石深是可疑事.兄熹患散,辄发痈,势为积乃不易.愿复更思.献之惟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此一事是差.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论事当 ...

  • 王献之《敬祖帖》

    王献之《敬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