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8岁的澉浦,这三个地方是澉浦的魂

印象澉浦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澉浦设镇,至今已经1298岁。
人杰地灵,如果说人立于天地之间少不了三魂七魄,那么一地之灵自然也要有其魂魄精华。今时今日之人,谈及海盐不免感叹澉浦,此地钟灵毓秀、虎踞龙盘,然而,千古盛衰,风华万变,如今到哪里去找澉浦的三魂七魄呢?

(一路绿意 穿越千古)

1
天妃宫(商贸文化之魂)

天妃娘娘其实就是妈祖。时至今日,不论是海盐县城还是澉浦当地之人,也许对于妈祖信仰并不了解。然而古时,澉浦南门外的“海神娘娘庙”(天妃宫)却是香火明灭、香客如云,尤其是海员、水手出海前都要到这里来顶礼膜拜,祈求庇护与平安。

(千古盛衰、沧海之变,如今的天妃宫只剩正殿一间且历经多变,模样全无,只剩这斗拱飞檐的残存让人唏嘘。)

言及天妃宫,就不得不说澉浦港。宋元时期的澉浦,岸线漫长,水深滩阔,吞吐便利,多舟船寄碇之地。当时澉浦的海上贸易远涉诸蕃,近通福广,好一幅“天下第一码头”的盛况。南宋时期,澉浦的地位更类似如今的北京和天津的关系,到了元时,增设市舶司,使这里不仅海运繁荣,文化也盛极一时。“唱罢一曲海盐腔,胭脂湖畔倚新妆”道出的就是那种繁花似锦。相传马可·波罗曾到此一游,记入游记。

据目前能找到的记载,海盐建天妃宫在明洪武二十九年,并建有三处,在澉浦建了两座天妃宫,一处在澉浦南大街,另一处在澉浦南门外总寨团。海盐天妃宫在明代,前殿供奉妈祖,后殿供奉妈祖父、母神像。如今这座残存的天妃宫,据称是浙北仅存的一座供奉妈祖的寺庙,也佐证了澉浦在宋、元、明代时作为海运商埠的重要地位。

(请保护这最后的残存)

2
明城墙(军镇文化之魂)

据志书记载,明洪武年间,为防倭寇侵扰,筑澉浦城墙。初为土城,永乐年间用青砖包砌,正统年间又用石头包砌。嘉靖年间又建四门月城和水门一座,城墙四周开挖护城河。至此,城墙长约4.5公里,高约7米。1978年开挖南排“长山河”,拆去北东南三面城墙,仅存西城门一段。

这是澉浦城墙的历史。然而在这城墙的背后,却是已经延续千年的澉浦军镇文化。唐开元五年,设置澉浦镇(镇为军事机构),属苏州府海盐县。当时设镇,是为了确保东南赋税不竭。五代时,澉浦属于吴越国秀州,延袭唐制设镇置武官。北宋时,澉浦镇军事色彩淡化,商镇文化兴起,此时文官镇监、武官镇将。到了南宋,以港兴市的澉浦城人烟极盛,“已有八坊十五桥,有公署、税所、市场、造船场、园亭等设施”。此时的澉浦不但是商贸重镇,更成为拱卫京畿的军事重镇,“浙江水师驻杭州澉浦,理宗朝水师兵卒12000人,度宗朝20000人,几占全国水师总兵力的30%”。元朝时,澉浦直接设立为嘉兴路管军上万户所府管下的中万户府,足见其特殊。而到了明代,澉浦成为抗击倭寇的一线,也许这里曾飘扬过戚家军的旌旗。清初,澉浦城楼上也许有黄宗羲的身影,清末太平军的脚印曾在这里驻足。到了近现代,新四军浙东纵队抗击日寇、突围澉浦的弹痕依然清晰。

3
金粟寺(宗教文化之魂)

今人谈及海盐,只知有千年古庵——云岫庵。然而1700年前,在澉浦西北茶院村的金粟山间,有一寺庙,香火缭绕、雅士云集。曾有诗云:“山花不落苔盈砌,禅观无人月满溪。欲扣宗门谁共语,松阴万树鹁鸪啼”。

这里便是澉浦三魂之一的金粟禅寺。澉浦自古便是中外贸易的集散地,印度的佛僧、日本的遣使、南洋西洋诸国的臣官、商人和留学生纷至沓来,人口的集中带来的不仅是文化的兴盛,与此相随,宗教也在这里鼎盛,弘法东南,远播蓉城,东渡扶桑,衣钵传灯,高僧史迹,奕世流传。

在金粟寺遗址上出土的明正统礼部尚书、国子祭酒胡滢撰的《重建金粟广慧禅寺记》碑文上记载:“康僧会(三国时期僧人)既游方至海盐金粟寺山。”由此可见,金粟寺不仅是海盐县最古的佛寺,也是江南最古的佛寺之一。

言及三魂必有七魄,然而悠悠千古,岂能一文言毕,了了纸间,寄情已矣。看官若有意,且看下回……

(照片由沈益超、王振华拍摄,部分史料来源于地方文献)

记者:沈益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