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劳动者的艺术家——让-弗朗索瓦·米勒
春
《米勒自画像》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
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法国巴比松派画家
路易丝·安托瓦内特·费尔登
米勒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
在法国画坛闻名
他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
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
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
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做面包的女人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
“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
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
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
将万物所归的大地
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拾穗者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
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米勒
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米勒,经常斥责他
拾穗者(局部)
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
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
杂乱荒芜的大沙漠
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
洗衣妇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
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
用油画去换床睡觉
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钱
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
米勒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有一次米勒听到人们议论他说
“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
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
不再迎合任何人,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花园
于是他寄居枫丹白露的巴比松村
用写实的乡村风景画
开启法国巴比松派之途
绘出了乡村中的树木、田野
以及劳动者的敦厚、朴实
使世人被画家笔下乡村中的优雅而感动
被画家神来的油墨表现所折服
扶锄的男子
在巴比松村,米勒结识了
柯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
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
米勒一住就是27年之久
他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
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
牧羊人守护着他的羊群
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
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
米勒的生活异常困苦
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
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
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
播种者
米勒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
晚钟
农村只有风光与农民
他在劳作之余
就画农民与风光
劳作归来
他笔下的农民,无它
洗衣做饭,捡拾柴禾,打草播种
喂孩担水,谈情说爱
就是身边发生的事,就是自己做的事
在田里
只有自己最热爱的生活
才可以令人充满情感与激情地动笔
画出最逼近心灵深处的作品
与自己心跳合拍的作品
打动当时与后来的人
因为,人性终究相通
牧羊女和她的羊群
年轻的女裁缝
种马铃薯的人
放牛的女人
收土豆
嫁接树木的农夫
米勒的作品突出的风格特点是厚重粗拙
他似乎不特别注意细节的描绘与刻划
更为注重粗犷强悍与整体感的塑造
画面中农夫、妻子与婴儿的人物关系
色彩关系、油画技法,都显得自然质朴,平实亲切
传达出一种亲和的家庭气氛
在不同的艺术家眼中,艺术有不同的使命
嗜美之人把艺术看成是美的天使
擅长思索的艺术家将它看成是一种哲学思辨
有宗教情怀的人视艺术为自己的宗教
而米勒只说“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
这句话是最有高度也最谦卑的
把爱当成使命的艺术家
他的每一次笔触都仿若是在施爱
他的画面也才总是弥漫着
那种柔和安宁的气息
充满着一种人性的光芒
最人道的,其实是最接近神性的
看米勒的作品相当于是在受爱
人的心,怎么会不被深深地感动
因为在他的作品里面
对人间,对生活
是那么虔诚与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