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吃药还管用的9个穴位

比吃药还管用的9个穴位,中医师都在用,赶紧收藏起来!

1、生理期不适——长按——三阴交
2、落枕、偏头痛——长按——列缺穴
3、月经不调——长按——气海穴
4、心悸、心痛——长按——极泉
5、双向调压——长按——内外关穴
6、眼睛干涩——长按——明眼穴
7、久咳不愈——长按——孔最穴
8、急躁易怒——长按——太冲穴
9、降血糖——长按——然谷穴

肾虚”的克星找到了,每天揉两次,补肾强...

尺泽穴----补肾益气
位置:人体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对症:咳嗽、喘息、心烦、腹胀、便秘、手臂不能上肩。
2. 少商穴----清热利咽、解表清热
位置:人体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对症:机阻滞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咽喉肿痛。
3. 列缺穴----舒筋镇痛
位置: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对症:咳嗽、气喘、偏头痛、齿痛。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

中风病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也是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中风病的临床预防研究备受中医界关注,近年来,在辨证论治、专方专药治疗、中药静脉制剂、治法选择、新药研发、制剂改革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促进了中医药预防中风的发展。

中风包括西医所说的脑梗塞、脑出血、短暂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其轻行神志尚清,口眼歪斜,舌强语涩,半身不遂,多愁易怒。重者则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瘫痪, 口歪流涎,舌强失语,并有生命危险。
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华,体现了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精神。一般分为5型论治。
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泻火,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
风痰阻络型:治以祛风除痰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星蒌二陈汤加减。
阳明腑实证型:治以通腑泻下,清肠泄浊。方用大承气汤或星蒌承气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
肝肾阴虚型:治以滋养肝肾,养血活络。方用镇肝熄风汤或地黄饮子加减。
2中风先兆期
有报道在中风前期采用平肝潜阳方,穴取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太冲、三阴交,泄法浅刺,一般3~5次即可获效。气虚可灸百会、风池、绝骨、肩井、风池、风市、足三里。
3中风病卒中期
(1)体针取定。百会、四神聪、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太冲、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操作:初期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后期宜用补法,双侧取穴。
(2)头针取穴: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足运感区。操作:沿皮刺入0.5~1寸,频频捻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或隔El l次。
(3)耳针取穴:皮质下、脑点、心、肝、降压沟。操作:针刺选用0.5毫针或图钉型揿针,直刺留针30~60分钟;也可选用王不留行,用胶布贴穴位,一般3~5天更换1次,10天为l疗程。
4中风病后遗症期
(1)偏瘫
体针百会透曲鬓。操作;沿头皮分3段接力刺入,快速捻转200次左右/分,连续5分钟,休息5分钟,重复3次,约30分钟出针。平肝熄风穴取合谷、太冲、行间、风府;补益气血穴取百会、关元、足三里;育阴健肾穴取腰阳关、肾俞、太溪;活血通络穴取环跳、阳陵泉、风池、三阴交、外关。操作:先取健侧用泻法,后取患侧用补法。针刺时要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头针取穴:运动区、感觉区、语言二区、舞蹈震颤控制区。
操作:用28号1.5寸针刺入穴区,手法捻转得气后可配以电脉冲,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25分钟,每日1次。
眼针取穴:眶周眼区双侧上焦区、下焦区。
操作:用30号5分毫针,在每取之穴距离眼眶边外缘2分处,按取穴顺序横刺进针,留针5~10分钟,起针后用棉球压迫针孔。
综合疗法头针:取双侧上下肢运动区;面瘫加双侧面运动区。
体针:取穴肩髑、曲池、环跳、阳陵泉;酌选手三里、太溪、太冲、关元等,每次7~8穴。头针、体针均可用电针。
穴位注射:用复方当归注射液2ml分别注射曲池与阳陵泉或外关与足三里,两组交替使用,隔日l次。头针、水针、体针均可间Et l次,病程l个月以内予泻法;l~2个月用平补平泻法,3个月以后用补法。
(2)言语不利
体针取穴:廉泉、通里、合谷、内关。
操作:廉泉用平补平泻法,进针后捻转提插;余穴用捻转补泻。并可通电治疗20分钟,每日1次。每次选2穴,交替使用。
头针取穴:语言一区、二区。操作:进针得气后,可用电针治疗。
(3)口舌喁斜
体针取穴:阳白、四白、颊车、地仓、人中。
操作:平补平泻,每次2~3个穴位,每日1次。
电针取穴:翳风、颊车、库正、下关。
操作:先用毫针刺入穴位,手法得气后通电,每次2~3穴,每日l次。
(4)肢体肿胀取穴
液门,直刺5~8分,用补法至局部发热,留针30分钟。
(5)肢体疼痛
用徐长卿注射液注射肩髑、肩贞、天应、阳陵泉等,每次共注射4ml,每日l次。
5外治法
(1)卒然倒仆,痰涎壅盛,难辨虚实用炭火一盆,将米醋洒上,使醋气冲入口鼻。
(2)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为末,吹入鼻中。
(3)中风急性期,神昏,便秘者可用大黄(后下)、芒硝(冲入)、菖蒲、郁金、枳实、陈皮、甘草,水煎,待药物冷却后灌肠。
(4)中风闭证可用安宫牛黄丸混悬液灌肠,或用栓剂塞肛。
(5)口舌歪斜 鳝鱼血入麝香少许外涂患侧,单纯鳝血亦可,巴豆7枚(去皮)捣研如泥。左歪涂右手心,右歪涂左手心,以暖水一盏,置于药上,须臾即洗去。
(6)半身不遂 熏脐条熏脐:银珠l0g,枯矾12 g,降香3 g,艾绒60 g,共研细末,用皮纸制成艾条,早晚熏灸脐部,盖被微汗。趋风膏外敷:红海蛤取如棋子大,生川乌去皮60 g,炙山甲60 g,伸筋草30 g,将上药共为细末,每料用l5 g,捣葱汁调成厚饼状,约半寸,贴敷患肢脚心或手心,缚定,避风。若上肢活动差,加桑枝30 g;下肢较甚加独活30 g;隔3日1次,5次为l疗程。
(7)手足挛缩 伸筋草30 g、川芎10g、红花15g、川椒6 g、生川乌10 g、麻黄10 g、松节12 g、透骨草30 g,将上药装入布袋中,置盆内煮沸后,将患肢放于盆上薰蒸l5分钟;使药液温度下降后浸泡患肢,药液凉后需加热;肘、膝、肩关节可用药袋热敷。每日2次,2周为l疗程,每剂药可熏洗2~3次。槐枝15g、柳枝12 g、楮枝20 g、茄枝20 g、白艾10 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l5~20分钟,每日l0次,并应避风寒。

(8)血压高用吴茱萸8g、制附子10g、肉桂12g煎汤洗脚,每日l次。

5个穴位,快速止痛

1.风池穴——缓解——感冒头痛
2.合谷穴——缓解——高血压头痛
3.关元穴——缓解——阳痿早泄
4.百会穴——缓解——高血压中风
5.内关穴——缓解——胃病和心脏衰弱
你学会了吗?点击关注,收获健康!

一病一穴位,这9个“对症穴位”一定要知道,以后用的上。
1.提神醒脑——“对症穴位”——印堂穴
2.眼睛明亮——“对症穴位”——睛明穴
3.消炎镇痛——“对症穴位”——合谷穴
4.耳聋耳鸣——“对症穴位”——听宫穴
5.养心安神——“对症穴位”——心俞穴
6.止痛——“对症穴位”——外丘穴
7.胃疼——“对症穴位”——陷谷穴
8.偏头痛——“对症穴位”——四神聪穴
9.慢性鼻炎——“对症穴位”——口禾穴

【多揉五个穴位,帮助预防老年痴呆】
适合老年人了解的四个穴位:
1.按摩双侧风池穴。
风池穴位在项目枕骨下,稍低头部,高骨背部,横指凹陷。宜丰穴可以改善基础动脉的血液供应。
2.按摩四白穴。
四白穴位于下眼直下约0.5cm处。这个洞对颅内血液供应有最好的效果。
3.按摩银塘穴。
银塘穴位于眉毛连接的中点。该点具有改善脑血循环、活化脑细胞、增强记忆的作用。
4.刺激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谷巢中点,是太阳膀胱。它的经络可以从头到尾与大脑联系,以刺激这部分直接到达大脑,使头部清晰、舒适。
上述穴位可在早晨和晚上每次摩擦20分钟左右,并可交替使用。一组长期坚持可以有效防止阿尔茨海默病在80年代。你仍然可以聪明,你的头脑清晰,反应敏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