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阳谋,几千年过去了,依然无人能解
大家好,我们的邦德侃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阳谋,几千年过去了,依然无人能解 在人类历史上,为了掌控权势,为了驾驭他人,无数人把玩着谋略,既有光明正大的阳谋,也有不可告人的阴谋。阴谋,顾名思义是背后的计谋。既有阴谋,必然有阳谋,那些正大光明堂而皇之的谋略该称之为阳谋。 阴谋、阳谋的区别只在于设计得高明与否,而不在于设计者的卑鄙与高尚。“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
“二桃杀三士”——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内容大致为: 春秋时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齐相晏子想除掉他们,为此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赏赐他们三位两个桃子。三个人无法平分两个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各拿了一个桃子。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的功劳之后,羞愧之余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古冶子也感到很羞惭,拔剑自刎。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语出三国时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军庞涓率领8万大军,包围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公元前353年,齐王命田忌为师,孙膑为军师,前往救赵,田忌主张率军直取邯郸,与被围的赵军里应外合,夹击魏军。孙膑以为不可,并说:“我们不应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而应该直扑魏国的首都大梁。这样,魏军就会停止包围邯郸,立刻返回本土,这样,赵国的危机,自然得到解救。” 田忌采纳了孙膑之计,率军直接攻打大梁,魏军闻讯,急速班师回救,齐军把兵力布置在魏军的必经之地——桂陵。等到魏军一到,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几乎全军覆没,赵国因此得救。 1945年10月,在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电报中,专门论述了“围魏救赵”的战法,电报上说:“你们的作战方针,应该着重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占据他们的分散据点。为此,围魏救赵的目的不是围魏,而在为围魏救赵的过程中……以围点吸引援敌,在野战条件下消灭援敌。”
推恩令 “推恩令”就是把恩泽推广开来的意思。在“推恩令”推行之前,诸侯王国的王位传承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惯例,事先确立一位王太子,由王太子继承其父全部的领土,这样就保证了一个诸侯王国领土的完整与国势的稳定。 可是“推恩令”的用意恰好相反,是让诸侯王从本国的固有领土中拿出一部分分给王太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样,一个诸侯王国又分出许多新封的侯国,新成立的侯国不再隶属于原来的王国,而是隶属于这个侯国所在的一个郡。这样一来,即便是原来领土很大的诸侯王国,领土被不断地分割,也很快会被削弱。 那么诸侯王是否意识到这是在割裂其领土,因而拒绝“推恩令”呢?这也几乎不可能,因为朝廷允许搞推恩,所有的王子都希望分得一部分封地,不会同意父王不搞推恩的。汉武帝利用这种人情世故,推行“推恩令”,即便有的诸侯王心怀不满,也只能遵守朝廷新的法律制度,把自己的领土分裂成若干个侯国。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阳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是智慧的体现。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