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麦类作物新品种、新技术

小麦:徐麦35(省农科院徐州所)

审定编号:苏审麦201502、国审麦20170007,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号:CNA20160012.4。半冬性,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亩成穗数较多。春季起身晚,起身后生长迅速。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株高80cm上下,茎杆粗,抗倒伏能力中等。后期根系活力强,耐高温能力中等,熟相较好。纺锤型穗,穗大码较密,籽粒角质,容重较高。产量三要素较协调,平均亩穗数38-43.2万,穗粒数34.4-40粒,千粒重39.7-43.5g。

2013-2015年度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78.4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7.15%,差异均极显著。201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3kg,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7.51%,连续三年试验位居第一位。2016年铜山区利国镇高产示范方实产达712.5公斤/亩。

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小麦:徐麦38(省农科院徐州所)

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13,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号:20201006474。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起身拔节中等,耐倒春寒能力较好。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27.0天,株高79.8厘米,每亩有效穗42.4万,每穗34.0粒,千粒重43.3克。株型较紧凑,蜡质重,茎秆弹性好,抗倒能力强。旗叶挺,穗层整齐,灌浆快,结实性好,熟相较好。穗纺锤形,籽粒角质、饱满,外观商品性好。综合抗性较好,中抗黄花叶病、中感白粉病。容重831g/L,稳定时间10.3min,品质指标达到中强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2018、2019年参加省淮北片区试平均亩产540.96公斤、636.78公斤,比对照增产4.76%、7.61%,差异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的第2、第1位。2019-2020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93公斤,比对照淮麦20增产5.86%。

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中高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小麦:连麦9号(省农科院连云港所)

连麦9号,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号:20211000431。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片窄,叶色深绿,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多,平均每亩成穗43.2万。穗层较整齐,株型较紧凑,株高81.8厘米,茎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综合抗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每穗结实33.1粒,千粒重41.8克,外观商品性好。

适宜种植区域: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小麦:连麦10号(省农科院连云港所)

连麦10号,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31,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号:20211000432。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绿。分蘖力较强,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抗倒性较好。拔节起身中等,熟相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中大穗,籽粒角质,灌浆快。全生育期226.1天,成熟期与对照淮麦20相当。株高87.8厘米,每亩有效穗40.7万,每穗36.5粒,千粒重40.1克。适宜在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小麦:迁麦088号(省农科院粮作所)

审定号:苏审麦20170004;品种权保护受理号:20171282.4。迁麦08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半冬性中早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31.9天,成熟期比对照淮麦20早1.4天。幼苗半匍匐,叶片较宽大,叶色绿。分蘖力较强,越冬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抗倒性强。拔节抽穗早,灌浆快,落黄早,熟相较好。株高83.9厘米,每亩有效穗43.8万,每穗31.5粒,千粒重43.4克。


大麦:苏啤8号(省农科院沿海所)

二棱啤用,幼苗半匍匐,株高为80cm左右,株型较紧凑,亩有效穗55万穗左右,每穗粒数为26粒左右,千粒重42-45克,籽粒饱满度好,细皱纹多而密,腹沟浅,麦芽品质优,产量三要素较为协调。参加国家南方大麦区域试验,在上海、盐城、扬州、合肥等试点表现突出,平均亩产达503.4公斤。耐寒抗冻性好,中感赤霉病,条纹病免疫,抗大麦黄花叶病。


小麦:扬麦24(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2015年通过浙江省审定,2017年分别通过江苏、安徽省引种认定,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在2017-2018年度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中,平均比对照增产7.44%;2018-2019平均增产8.17%;2018-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6.08%。矮杆抗倒,株型紧凑,中抗赤霉病;粗蛋白含量11.8%,湿面筋含量21.6%,稳定时间1.8分钟,为优质弱筋小麦品种;适宜在浙江、江苏、安徽淮南麦区推广种植。


小麦:扬麦25(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耐迟播小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春性,熟期与对照扬麦20相当。株型较紧凑,株高83厘米,抗倒性强。白粉病轻、中抗赤霉病。亩穗数33万,穗粒数40粒,千粒重41克 ;灌浆快,熟相好,适播期宽,适应性广,耐迟播性好,在极晚播(2019年12月5日播种)条件下,亩产达639.3公斤,树立了迟播小麦高产新标杆。适宜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江苏和安徽的淮南麦区、上海、浙江、湖北中南部、河南信阳地区推广种植。


小麦:扬麦27(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抗赤霉病性强,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性分别为R级、MR级(严重度1.25、1.94);优质弱筋,达到亿滋国际的弱筋品质要求。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推广种植。


小麦:扬麦28(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优质中筋小麦品种。2018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在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6.1%;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6.9%。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推广种植种植。


小麦:扬麦29(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优质强筋多抗小麦新品种。中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Pm21)、抗小麦黄花叶病、抗穗发芽;品质达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粗蛋白(干基)15.3%,湿面筋30.3%,稳定时间21.8min;适宜在江苏、安徽淮南麦区推广种植。


小麦:扬麦33(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抗赤霉病优质弱筋小麦品种。该品种赤霉病抗性连续多年多点鉴定为抗级(R),在国家良种重大联合攻关20个试点两年平均比对照扬麦20增产5.18%,实现抗赤霉病和高产的有效结合,是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重大突破;优质弱筋,籽粒硒含量高。适宜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江苏和安徽的淮南麦区、上海、浙江、湖北中南部、河南信阳地区推广种植。


小麦:扬辐麦9号(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扬辐麦9号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9005),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196.6d,比对照扬麦20早熟0.1天,株高79.3cm,穗层整齐度好,纺锤型穗,白壳、长芒、红粒,籽粒半硬质,熟相较好,抗倒性好。亩穗数33.1万穗,穗粒数37.3粒,千粒重38.9g。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籽粒容重794g/L,蛋白质含量12.77%,湿面筋含量25.95%,稳定时间3.9min,品质为中筋。适宜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


小麦:扬辐麦10号(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扬辐麦10号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麦20180001);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200002),2019年获品种权保护证书(CNA20173105.5),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株高79.9厘米,每亩有效穗32.9万,每穗38.4粒,千粒重41.4克;穗层较整齐,熟相好。经江苏省农科院鉴定:中抗赤霉病,感纹枯病,感白粉病,中感黄花叶病毒病,高抗穗发芽。品质为中筋。适宜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


小麦:镇麦12号(省农科院镇江所)

镇麦12号属优质红皮强筋小麦品种。现已通过安徽、湖北、浙江等省市引种备案。幼苗直立,叶色较深;分蘖力中等偏弱;株型偏松散,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穗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硬质。全生育期211.2天,株高81.8厘米,每亩有效穗30.1万,每穗36.16粒,千粒重45.84克。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抗黄化叶病,抗穗发芽。容重784克/升,粗蛋白含量15.24%,湿面筋含量32.9%,稳定时间14.1分钟,硬度指数69.3。


小麦:镇麦18(省农科院镇江所)

镇麦18(苏审麦20200006,原名镇14125)春性中熟强筋红皮小麦品种,成熟期比对照扬麦20早1.2天。株高84.4厘米,每亩有效穗32.2万,每穗36.8粒,千粒重45.9克。幼苗直立,叶色中等,分蘖力较强。株型较紧凑,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中抗赤霉病,高感纹枯病,中抗白粉病,高感叶锈病,中感条锈病,中感黄花叶病毒病。抗穗发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812g/L,粗蛋白(干基) 14.8%,湿面筋32.4%,吸水率62.5%,稳定时间14.6min,最大拉伸阻力643E.U.,拉伸面积107cm2,硬度指数65.2。


藜麦:苏藜1号(省农科院新洋试验站)

藜麦是高蛋白全营养型苋科作物,类谷物,适口性好,低糖低脂肪,因其营养价值高,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呼吁全球关注粮食安全与营养均衡的行动中,推荐种植藜麦,在贫困地区可作为婴幼儿奶粉替代品。苏藜1号籽粒白色,品质优良,早熟,全生育期115天,中矮杆,株高85-100cm,穗部纺锤形,侧枝不发达,主茎直径2.1cm左右,平均4-6个侧枝穗,株型紧凑,开展度30cm,叶片鸭掌形,种皮黄白色,皂苷含量低,植物蛋白含量13-18%,煮熟后有清香味。喜肥,耐盐碱,可在盐分含量4‰以下盐土区域种植。每亩产量150~200kg,适宜高畦密植栽培,忌渍害。


元麦:苏裸麦2号(省农科院沿江所)

元麦品种“苏裸麦2号”(苏鉴麦201501),春性,二棱。该品种幼苗半直立,株高适中,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中等,穗层整齐度较好,穗型较大,千粒重较高,β-葡聚糖含量较高,品质较好,综合性状优良。2017年被江苏省农委收录入农业特色新品种名录。2018年通过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CNA20141332.7),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GPD大麦(青稞)(2018)320044)。适宜江苏省大麦产区大麦黄花叶病轻病田块种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