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和专注的转化:为什么到一定时间,说什么也坐不住了一一清凉月老师

问:能入静,但为什么入静到一定时间,说什么也坐不住了?

清凉月老师:这个就是在静的境界到来的时候,没有准确的把握,一直在享受这个境界。思维衍生状态的一切境界,都是不能常住的,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退失的。这个静的境界也是这样,到了一定的时候,他自然会动的,一旦他动,静极生动,那你就无法控制。所以在实证中,要以静的境界作为基础,在静的基础上培养专注。比如观写毛笔字,你的心被毛笔字吸引了,忘我的体验它,就不可能坐不住了,腿疼都会跳过去的。

所以要对这个打坐的进程了解得清清楚楚,在哪一个阶段,该怎样走,不能够跟着感觉任由这个心随随便便地走。这个心在当前思维衍生状态有喜厌的,对于它所喜欢的境界它就这样住,但事实上他的喜欢根本住不住的、没法住的,所以你不能够跟着感觉走,不能够任由这个心追逐它的喜欢。所以你要准确地判断这个静,静的境界到来了,虽然它很美好,但你一定要以静为基础,去培养专注,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去认知这个过程。借着这个过程不断去发展,不能够只跟着感觉走。

如果你经常学会利用这个静的境界,去培养专注的话,这时候入定是很容易的。一般人为什么在打坐的时候,传统的打坐,往往觉得很难,好多人都觉得打坐是非常非常难的,那是因为,他走的路是一上来就形成专注的。人不可能正在散乱中,马上就形成专注,他必然会经历一个静的过程。但是静是怎么样?我们平常说的那种一般的静是对任何事物不形成专注,这样才能静。你比如说你现在到了一个自然风景中、环境中,想入静,那你一定不会对什么事物,其他外界事物感兴趣的。

你要感兴趣的话,你的心就不可能静,它就会怎么样?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就是一般静的静,都是排除专注的,和专注是针锋相对的,是一对矛盾。你要这样专注,你就不可能形成静。你要静,你就不能够形成专注。

那么咱们一般人,恰恰就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他就是上来的时候,就是这样专注,但他又经历那个静的过程,但一专注,又打破那个静,但你不入静又不行,所以就这样矛盾,不断的就这样矛盾呀。这个过程就是非常非常的难。最终他就怎么样?他的这个专注慢慢的就变成了什么,变成了静的手段,变成了入静的手段。

咱们举例来说:观呼吸,催眠也是观呼吸的,催眠也是让被催眠者观呼吸,通过观呼吸达到入静。再比如说,观那个慢动作,你刚开始也是观慢动作的。但你无法形成专注,那么这个观的过程,就是怎么样?慢慢的让你住于静中。

完成了这个静之后,当你能够静了,你就排除了作意,同时因为你观那个慢动作形成了一个习惯,所以在这种静的境界下,你还能这样慢慢的观,他就顺其自然的,跟着慢动作,自然而然的、非作意的,形成了一种等持的专注,一种平等恒定的专注,所以慢慢的你就入定了。

这就是一个直接去观专注的人,他不需要在观的过程中,在静到来之后,再转换观察对象,他能够顺其自然地入定,这是他的最大的好处。但是他前面那个阶段就很难,能够破坏那个静,所以那个阶段很难。所以有时候一种方法,它是有好处,也是有坏处的。

如果你分阶段走的话,你是入静的人,那么你现在开始入静,想一些静的境界,开始入静了,静到来了,那么这时候你还要转的,还要以这个为基础设置观察对象,去形成专注的。

所以他有一个设置观察对象的过程。如果这里设置的观察对象和前面的境界一点都不关联,心突然一下子设置这个观察对象,就像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这个观察对象就破坏了这个静。所以你这样做,结果念头又多起来了。所以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这就是实证,他的艰难在哪里?就在这里。实证没有别的问题,就在这个地方,只要这个地方你能解决好,所有的实证都是很容易的,都是轻轻松松的。

为什么呢?因为你本来就有那种状态。这个入定本身就不是练出来的,就是一个相应,顺其自然,然后就达到那种定。为什么达不到那种状态?那是因为一直就是有问题,方法始终不对,始终有问题。

问:能在这个方法上,给些诀窍?

清凉月老师:没有诀窍,就是先这样,你比如说你现在心散乱了,你就可以怎么样?先观静的境界,静的境界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排除了作意,一切静都是不作意的,凡作意是不可能入静的。所以静能达到不作意。

在不作意的境界下,比如说咱们以前举过例子,观一个自然的风景,到了一个平静的小树林啊,小树林阳光也是比较充分的,树并不是很多的,然后呢,你觉得很美好,境界很清幽。然后心慢慢的就静下来了, 静下来之后,你就慢慢的观这些小树,树叶多么的可爱呀,嫩叶呀,树枝呀,小树枝,然后再观一些树叶,其中一片树叶然后它慢慢的脱落了,脱落之后它慢慢的飘啊飘啊,这时候你就观它飘落的这个动作。专注的观,也就是说在前面是观整体的,它形成了一个静,观小树林的整体的这种美好啊,清幽啊,让心静下来。逐渐逐渐观到什么了?微观的这些,局部的枝叶,树叶的脉络,等等。然后再观这个树叶慢慢飘落,一点一点地移动,飘得很慢很慢。很专注地观它的过程,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专注。

这就是说,只要你在转换那个地方,没有打破前面的静境,那你就一定能够入定。如果你转换的地方做得不好,你打破了前面的那个静境,那么你很快就会退下来,你就重新开始。所以,所有入定感到困难的人,统统是错在这个地方,就是那个转换的地方,转换的地方一直做不好,做好了,他就一下就入定,很容易很容易的。

所以你要说诀窍的话,诀窍在哪里?诀窍就在那个转换的地方,那个转换的地方一定是顺延的。这个顺延它的一个标准在哪里?那个标准就是:不打破前面的静境。念头在这个地方,不会一下子乱起来,顺其自然就达到了定中。

这就是唯一的诀窍,这个地方是最关键的,几乎所有失败的人都是在这个地方失败的。有的是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的人,也是在这个地方失败的。比如说身体的觉受消失了,身体觉受基本就没有了,这个地方该怎么办?他不知道怎么办,选择的观察对象,有时候又和这个静的境界不符合,不符合的结果是又破了这个静的境界,结果一下子就退下来,就这样反复地退。所以在那个转换的地方,选择观察对象很重要的,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直接就具备了静的境界,很容易升起定,这是最关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