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罕篇(二十四)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24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02
释 解
孔老师说:“先王圣人的'法语正言’和得道圣贤的'巽与正言’能给仁德修行者彰显仁德大道的目标,修行者通过'从而改、悦而绎’来把握仁德修行的精微,从而能够'明明德’,通过修正自身,改变自我成就其自身的仁德。但是这一实践是从当下的人伦日用开始的,没有什么玄妙高远之处。因此仁德修行者要恪守忠仁信道的原则,克己复礼,同时要重视师友在修道成德中的加持作用,以道会友,以友辅仁,扬友之长,补己之短,不要盯着朋友不如自己的地方,而要紧盯自己不如朋友的地方。因此,在修行者心中,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对于自己欠缺不足和过失的地方,不要顾忌,要自觉反思省察,见贤思齐,改过从善,使自己的修行日有所益。”
03
释 字
毋
《说文》:毋: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属皆从毋。武扶切。
《玉篇》:毋:莫也,今作無
汉字“毋”是女之分化字,从女,中间加分化符号一横笔,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毋与母同形未分,从女胸前加两点,用产子有乳表示已做母亲。篆文遂将两点改为一横,表示禁止之义。张舜徽在《约注》中说,“毋”字在金文中作“母”,即“母”字。小篆(将母字中的两点)变而从一者,“盖自借为禁止之词以后,为有别于父母之母,乃稍变其笔画及音读耳。古人言'毋’,犹今语称'莫’,此种语词,古无专字,大率借实字以为之。母音近莫,故即借为禁止之词也。禁止之词,经传亦多借用无字、勿字,皆双声相转耳”。本义为表示禁止或劝阻之词,多用于书面语,相当于不耍,别。又作动词指无、没有之义。
惮(憚)
《说文》:惮:忌难也。从心单声。一曰难也。徒案切。
《玉篇》:憚:难也,畏惮也。
《约注》:惮:段玉裁曰:“忌难也,憎恶而难之也。'一曰难也’,当作'难之’也,难读去声,今本夺之字。凡畏难曰惮,以难相恐吓亦曰惮。昭十三年《左传》:'惮之以威。’是也。”舜徽按:惮训忌难,谓畏惧也,与上下诸义相类。许君本意,盖在是矣。传注家多以畏释惮。《中庸》:“小人无忌惮也。”是忌惮二字,古多连言,今语犹然。
汉字“惮”从心单声,单有孤单义,人孤单无助时心中难免会感到畏惧害怕。本义是畏惧、害怕,由畏惧引申为敬畏、憎恶、忌恨。又作使畏惧、使害怕。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古哲圣人得道后言说教导的“法语正言”和崇仁向道的践行者体悟的“巽与之言”,教导弟子在修行实践中正确体悟“法语”所彰显的仁德大道的完美至善,把握“巽与之言”的崇仁顺道的逻辑义理,从而自觉地省察自身、检讨自身在修行中偏离和懈怠,积极主动精进不息地修正自己、纠正自身的偏差,达成“从容中道”德性工夫的至善,成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德性完满。本章承接前章,教导修行向道的弟子,修行不但要从先王圣贤的“法语正言”和得道者的“巽与正言”中“从而改、悦而绎”,还需要从当下的人伦日用实践中做起,从忠信诚实的崇仁顺道开始,从克己复礼的敬友约己开始,交友辅仁,进己成德,自觉地省察自身,检讨自身,修正自己,纠偏就正,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不断的“明明德”,不断的从己知向未知,从外在到内在,从理性向自觉,从自觉向自然,最终实现“从容中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满。老师说:“先王圣人的'法语正言’和得道圣贤的'巽与正言’能给仁德修行者彰显仁德大道的目标,修行者通过'从而改、悦而绎’来把握仁德修行的精微,从而能够'明明德’,通过修正自身,改变自我成就其自身的仁德。但是这一实践是从当下的人伦日用开始的,没有什么玄妙高远之处。因此仁德修行者要恪守忠仁信道的原则,克己复礼,同时要重视师友在修道成德中的加持作用,以道会友,以友辅仁,扬友之长,补己之短,不要盯着朋友不如自己的地方,而要紧盯自己不如朋友的地方。因此,在修行者心中,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对于自己欠缺不足和过失的地方,不要顾忌,要自觉反思省察,见贤思齐,改过从善,使自己的修行日有所益。”
本章需要注意辨析和《学而篇》(01.0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区别。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章和《学而篇》第8章重出,因而其释解也应该一致。这其实又是犯了主观想当然的错误。《学而篇》是一个普通人学做君子的入门开始,因此那时的教导多是以入门基础和常识教条开始的,以常识规范和教条约束弟子,让弟子改掉俗习之气,因而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要求弟子“以忠信诚实为主,交有上进心的君子为友,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正”,那时的弟子还没有能力能够理解明察其中的道义逻辑和仁德所向。本章是针对修行已经有些时日,甚至已经数年、数十年的修行者,这时的弟子已经达成君子境界,具有崇仁向道的辨识能力,此时的忠信,已经不是当初教条的忠信,而是有了明确目标的“忠于仁,信于道”的“忠信”了。“毋友不如己者”在《学而篇》中是“无友不如己者”(注意《学而篇》是“无”,不是“毋”)。“毋”字含有的不可、禁止、不能之义,这是“无”字所没有的。因此,本章强调修行者着眼于道德仁义角度,对朋友进行审、视、察安以后,学友之长,补己之不足,达成见贤思齐、修养德性、以友辅仁的目的。这在《学而篇》中还缺乏这样的自主审察辨别之能力。针对过失的改正,本章已经能够从道义和逻辑上进行演绎思考,能够辨别过失的源由和结果,以及其对仁德道义的损害,而《学而篇》中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读经典必须要有细致察微的能力,需要辨析清楚言说者的境界、心态和言说视角,辨析清楚言说者的动机目的,以及对言说对象的境界、处境及其心态和期望的把握和省察。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