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罕篇(九)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09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02

   释  解      

孔老师见到穿丧服的人、穿戴礼服礼帽的人和有眼疾的盲人时,他们若是来见老师,即使年轻的少者,老师也一定要从坐席上起身相迎。老师如果在这些人身旁经过,则一定要小步快速疾行而过。以表达自己对有丧之人哀戚的同情,对有位之人践礼的恭谨,对残疾之人不幸的怜悯之情。

03

   释  字      

《说文》:瞽:目但有眹也。从目鼓声。公户切。

《说文解字约注》:瞽:段玉裁曰:“朕俗作眹,误。朕从舟,舟之缝理也。引申之,凡缝皆曰朕。但有朕者,才有缝而已。《释名》云:'瞽,鼓也。瞑瞑然目平合如鼓皮也。’郑司农云:'无目朕谓之瞽。’韦昭云:'无目曰瞽。’皆与许异。”舜徽按:瞽之言𠑹也,谓目有所蔽不能见物也。段氏以缝理释朕,是已。许云目但有朕者,言虽有目朕,而不能得目之用,故曰但也。因但有目朕之形而无其实,故郑、韦宜训瞽为无目朕,或曰无目。文虽有异,意固无殊。不必疑也。

《释名》:瞽:鼓也,瞑瞑然目平合,如鼓皮也。

汉字“瞽”从目鼓声,“鼓”有如蒙鼓平合之意,虽有眼珠但被蒙鼓看不见。本义为目有所蔽而不能见物,即目盲之人。因目无明则耳聪,因而古代盲人常以演奏为业,故引申指乐师。又引申指没有辨识能力,不达事理,没有见识。

趋(趨)

《说文》:趨:走也。从走芻声。七逾切。

《释名》:趨:疾行曰趋。趋,赴也,赴所至也。

汉字“趋”从走芻声,走,本义相当今天的快跑;芻,甲骨文从又从艸,会以手拔艸之意。由拔草时需要快速瞬间用力的特点,表示行走动作的小步快速。本义是小步快走,引申指表示恭敬礼貌的小步快走。由小步快走引申为疾走、奔赴、追逐、投向、趋向等义。

04

   素  说      

前一章老师通过“时事”的述说教导,期望弟子能顺时而为,顺时而动,以把握君子应当透过其象,采取积极向上的顺时应物的人道而为的精神。本章通过老师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让弟子体悟在礼崩乐坏之时老师对礼乐文明和仁道关怀的坚守。老师见到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的人和有眼疾的盲人时,他们若是来见老师,即使年轻的少者,老师也一定要从坐席上起身相迎。如果老师在这些人身旁经过,则一定要小步快速疾行而过。以表达自己对有丧之人哀戚的同情,对有位之人践礼的恭谨,对残疾之人不幸的怜悯之情。本章通过老师对有丧者、有位者和有残疾者的礼遇尊重中,表达了仁爱礼制的秩序,让弟子把握礼乐文明原本就是日常人伦所用,仁德道义就在“必作”、“必趋”所彰显的同情、恭谨、悲悯之中。

本章需要注意辨析“内心诚意”和“外在表现”的本末关系。本章安排在“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后,可见编者的用心。本章是对孔子“罕言仁”进行具体的叙说,以让人们把握仁德。仁德就在面对有丧者、有位者、有残疾者时的“必作”、“必趋”之中,“必作”、“必趋”就是仁德者内心的同情、恭谨、悲悯。“作”和“趋”看似表面上礼节的教条,其实更是内心敬意的慎微。外表表现的“作”、“趋”是末,内心的悲悯、尊敬是本。丁纪在《论语读诠》中说:“必作、必趋,以示敬也。少者虽其齿不高、位不尊、德不彰,然其在丧在祭、在吉在嘉,来见则起而迎之、往见则趋而就之者,非敬其人,敬其事也。往见必趋,使勿迎也,有丧有庆者不迎,则可安其位而顺其事。”另外本章还需要注意对“冕衣裳者”的理解:“一说,冕,《鲁论》作絻,亦丧服,而较齐衰为轻。丧礼,去冠括发,以布广一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又却向后,绕于髻,是谓絻。言絻衣裳,则此衣裳亦丧服。此章言孔子哀有丧而敬之。”我未从此说,我理解为“有位者践礼”,表达孔子对在位者践行礼节者的尊重。注意孔子尊敬的是从礼的人,并不是敬重其位。这和有丧者、有残疾者,即使年少者也一样礼遇敬重一样。这和后世的“畏大人”的世俗媚上不同,后世之媚上与孔子无关。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