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十三)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13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02
释 解
孔老师年轻的时候,在齐国第一次品味到《韶》乐的精气神韵,那庄重舒缓和恰到好处的柔和变奏乐章,给人以高远开放、温润愉悦的感召,留给人以尽善尽美的中和仁德的印象,让老师陶醉其中,体验着《韶》乐美妙忘我迷人的境界,久久难以忘怀,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老师说:“真没想到,《韶》乐的形式之美,内容之善,居然这样美妙!给人以仁德文明的感化,让我领略了高雅温和的、忘我的醉人境地。”
03
释 字
韶
《说文》:韶:虞舜乐也。《书》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从音召声。市招切。
《说文解字约注》:徐灏曰:“古书多作招,盖本无韶字,假借为用。”舜徽按:从音之韶,乃后起字。其本字当为鞀。本书革部鞀或作鞉,或作𪔛,籀文作㲈。《诗·商颂·那》篇:“置我鞉鼓。”毛传云:“鞉鼓,乐之所也。”《释名·释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据此,可知鞀之为物,所以节乐。《那》篇又以“鞉鼓渊渊,嘒嘒管声”并举,即所谓“箫韶九成”也。毛传云“乐之所成。”亦即此意。《周礼·大司乐》作㲈,乃鞀之籀文,用本字也。其他经传作招者,假借字;作韶者后起字也。旧说谓为虞舜乐名,其言能绍尧道,殊嫌傅会。
《玉篇》:韶:视招切。继也。绍也。舜乐名也。
汉字“韶”是后起字,从音召声,召,《说文》:“招,手呼也,从手召。”桂馥义证:“以手曰招,以言曰召。”指打手势招呼人。因而召有招唤、高远、美好、舒缓等义。张舜徽在《约注》中已将此字的脉络述说清楚。韶乐之美是指韶乐中的舒缓庄重和恰到好处的柔和变奏,给人以高远开放、温润愉悦的感召,留给人以尽善尽美的中和仁德的印象,彰显崇德尚礼的文德祥和。
图(圖)
《说文》:圖:画计难也。从囗从啚。啚,难意也。同都切。徐锴曰:“规画之也。故从囗。”
《广韵》:圖:《尔雅》曰:“谋也。”《说文》曰:“画计难也。”
汉字“图”从囗从啚,“囗”表示范围,“啚”中口表示区域,啚是内部大小区域间有联系。张舜徽在《约注》中按:“图之言度也,规度其事之成败利钝以定取舍从违之计也。”本义是地图,引申指图画、谋划、谋取、意图。本章“图”是图谋、料想之义。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日常对斋戒、作战、伤疾的所慎,期望把握从神明、道义、护生的谨慎怯对中,体悟君子圣贤的“据德、依仁、游艺”的仁德操守。本章通过《韶》乐对老师的感染化境的陶醉,期盼弟子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实践中,克己复礼的同时,别丢掉“乐”的熏陶感染,把握“乐”是“礼”的组成部分,是温润化德、文明开化的整体,仁德修行是需要音乐的熏陶来体悟中和之道。老师年轻的时候,在齐国第一次品味到《韶》乐的精气神韵,那庄重舒缓和恰到好处的柔和变奏乐章,给人以高远开放、温润愉悦的感召,留给人以尽善尽美的中和仁德的印象,让老师陶醉其中,体验着《韶》乐美妙忘我迷人的境界,久久难以忘怀,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老师说:“真没想到,《韶》乐的形式之美,内容之善,居然这样美妙!给人以仁德文明的感化,让我领略了高雅温和的、忘我的醉人境地。”本章反映了老师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对“礼乐”文明的向往,让弟子把握乐之艺是提高个人素养和境界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章需要注意“乐”教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最高境界。“礼”与“乐”都从属于仁,通过“礼”和“乐”的不同面向的实践后都可以到达成仁德目标。“礼”的面向在于规范约束和教条,而“乐”的面向在于艺术张扬和熏陶。要实现“为政以德”的治国理想,重回礼乐文明盛世,不但需要克己复礼为仁,还需要通过“乐”的“以情化德”而成仁。“乐”的作用是中道致和,完美的音乐对人的作用,实在是难以想象,不体验是难知其妙的。从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和“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的赞美中,可以领略孔子对“乐”的热爱和造诣的至深。王凤刚在《<论语>译注修正与解读》中说:“《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在听了之后能'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以想象并进而感知到《韶》乐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与和谐美妙。不难想象,孔子在听《韶》乐时,完全是沉浸在其中,陶醉在其中的,是被和谐的旋律所打动的,是被美妙的声音所吸引的。他的思维和想象是驰骋在乐曲的意境中的,他的意绪和情感是奔流在乐曲的回荡与飞扬之中的。在他的感受中,也许《韶》乐表现的就是一种至上的追求,一种至上的人生,一种至上的生活。或许他从那和谐中感悟着人生、社会在实现了'道’之后的愿景,或许他从那美妙中已经感受到了愿景实现之后的舒心。总之,他是被《韶》乐感染了,是被《韶》乐陶醉了。”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