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十三)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13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02

   释  解      

孔老师年轻的时候,在齐国第一次品味到《韶》乐的精气神韵,那庄重舒缓和恰到好处的柔和变奏乐章,给人以高远开放、温润愉悦的感召,留给人以尽善尽美的中和仁德的印象,让老师陶醉其中,体验着《韶》乐美妙忘我迷人的境界,久久难以忘怀,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老师说:“真没想到,《韶》乐的形式之美,内容之善,居然这样美妙!给人以仁德文明的感化,让我领略了高雅温和的、忘我的醉人境地。”

03

   释  字      

《说文》:韶:虞舜乐也。《书》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从音召声。市招切。

《说文解字约注》:徐灏曰:“古书多作招,盖本无韶字,假借为用。”舜徽按:从音之韶,乃后起字。其本字当为鞀。本书革部鞀或作鞉,或作𪔛,籀文作㲈。《诗·商颂·那》篇:“置我鞉鼓。”毛传云:“鞉鼓,乐之所也。”《释名·释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据此,可知鞀之为物,所以节乐。《那》篇又以“鞉鼓渊渊,嘒嘒管声”并举,即所谓“箫韶九成”也。毛传云“乐之所成。”亦即此意。《周礼·大司乐》作㲈,乃鞀之籀文,用本字也。其他经传作招者,假借字;作韶者后起字也。旧说谓为虞舜乐名,其言能绍尧道,殊嫌傅会。

《玉篇》:韶:视招切。继也。绍也。舜乐名也。

汉字“韶”是后起字,从音召声,召,《说文》:“招,手呼也,从手召。”桂馥义证:“以手曰招,以言曰召。”指打手势招呼人。因而召有招唤、高远、美好、舒缓等义。张舜徽在《约注》中已将此字的脉络述说清楚。韶乐之美是指韶乐中的舒缓庄重和恰到好处的柔和变奏,给人以高远开放、温润愉悦的感召,留给人以尽善尽美的中和仁德的印象,彰显崇德尚礼的文德祥和。

图(圖)

《说文》:圖:画计难也。从囗从啚。啚,难意也。同都切。徐锴曰:“规画之也。故从囗。”

《广韵》:圖:《尔雅》曰:“谋也。”《说文》曰:“画计难也。”

汉字“图”从囗从啚,“囗”表示范围,“啚”中口表示区域,啚是内部大小区域间有联系。张舜徽在《约注》中按:“图之言度也,规度其事之成败利钝以定取舍从违之计也。”本义是地图,引申指图画、谋划、谋取、意图。本章“图”是图谋、料想之义。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日常对斋戒、作战、伤疾的所慎,期望把握从神明、道义、护生的谨慎怯对中,体悟君子圣贤的“据德、依仁、游艺”的仁德操守。本章通过《韶》乐对老师的感染化境的陶醉,期盼弟子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实践中,克己复礼的同时,别丢掉“乐”的熏陶感染,把握“乐”是“礼”的组成部分,是温润化德、文明开化的整体,仁德修行是需要音乐的熏陶来体悟中和之道。老师年轻的时候,在齐国第一次品味到《韶》乐的精气神韵,那庄重舒缓和恰到好处的柔和变奏乐章,给人以高远开放、温润愉悦的感召,留给人以尽善尽美的中和仁德的印象,让老师陶醉其中,体验着《韶》乐美妙忘我迷人的境界,久久难以忘怀,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老师说:“真没想到,《韶》乐的形式之美,内容之善,居然这样美妙!给人以仁德文明的感化,让我领略了高雅温和的、忘我的醉人境地。”本章反映了老师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对“礼乐”文明的向往,让弟子把握乐之艺是提高个人素养和境界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章需要注意“乐”教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最高境界。“礼”与“乐”都从属于仁,通过“礼”和“乐”的不同面向的实践后都可以到达成仁德目标。“礼”的面向在于规范约束和教条,而“乐”的面向在于艺术张扬和熏陶。要实现“为政以德”的治国理想,重回礼乐文明盛世,不但需要克己复礼为仁,还需要通过“乐”的“以情化德”而成仁。“乐”的作用是中道致和,完美的音乐对人的作用,实在是难以想象,不体验是难知其妙的。从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和“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的赞美中,可以领略孔子对“乐”的热爱和造诣的至深。王凤刚在《<论语>译注修正与解读》中说:“《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在听了之后能'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以想象并进而感知到《韶》乐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与和谐美妙。不难想象,孔子在听《韶》乐时,完全是沉浸在其中,陶醉在其中的,是被和谐的旋律所打动的,是被美妙的声音所吸引的。他的思维和想象是驰骋在乐曲的意境中的,他的意绪和情感是奔流在乐曲的回荡与飞扬之中的。在他的感受中,也许《韶》乐表现的就是一种至上的追求,一种至上的人生,一种至上的生活。或许他从那和谐中感悟着人生、社会在实现了'道’之后的愿景,或许他从那美妙中已经感受到了愿景实现之后的舒心。总之,他是被《韶》乐感染了,是被《韶》乐陶醉了。”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

  • 闻《韶》其实志于道——《论语》悟读【157】

    三月不知肉味道,闻<韶>其实志于道. <论语>第七篇第十三章: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

  • 《论语·述而篇第2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面貌?

    7·2  子曰:"默而识(音zhì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读四声,记住.厌:厌烦.满足.诲:教育,引导.倦:疲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这句话的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1)

    为政第二 2.0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试译]孔老师说:"为政依据于明德,就象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因为他自己能安居其位,同时为众星留下各自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2)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试译]孔老师说:"<诗经>共有三百篇诗,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诗篇,就是纯正无邪,就是真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3)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试解]孔老师说:"以政令来治理.强制百姓,以刑罚来约束.惩罚百姓,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4)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试解]孔老师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明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5)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quo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6)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试解]孟武伯问何为孝.孔老师说:"由于你的盲目冲动,使你的行为违背周礼,违背仁德,因而招惹是非,会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7)

    一原文为政第二2.0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试解]子游请问孝道.孔老师说:"如今世人的所谓孝道,只是让父母不挨饿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8)

    一原文为政第二2.0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试解]子夏请问孝道.孔老师说:"难在为人子弟后生们的容色上.遇有事情,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9)

    一原文为政第二2.0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试解]孔老师说:"我和颜回交谈一整天,他总是能恭敬地倾听,即是我对他做错了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