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临床疗效较好的医家都是灵活地运用腧穴...
大凡临床疗效较好的医家都是灵活地运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
虽然前人对于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积累了很多宝贵丰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机械地照搬,死记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几个穴,孤立地认识疾病,就会使我们在临床上受到限制。
特别是遇到复杂的疑难病证往往会束手无策,即便是治疗也是取穴不清,治疗不明,病轻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
在临证治疗中,取穴方法要灵活,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但决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严格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一、循经取穴
在众多的穴位中,如何进行选穴是比较关键而又有一定难度的,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清代的《琼瑶神书》中说:“医人针灸,不知何经受病,妄行取穴”是针灸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灸选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按受病部位来分析病位在何经。
对此早在《标幽赋》中就有“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之说。明代张三锡在《经络考》序中也指出:“脏腑阴阳,各有其经……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犹适燕而北行,岂不愈劳愈远哉。”
这实际也是强调针灸治病必须按病变部位来分析,才能顺藤摸瓜,选出正确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
二、随症选穴
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取穴称之为随症选穴。关于随症选穴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取穴位,既要考虑病所与经络的联系,又要根据经络、脏腑的理论酌情选用治疗病因的穴位,此时的选穴就要注重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二是根据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来选取穴位。实际上针灸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症取穴大多见于特定穴中,其中五输穴最为突出,从贺老的治疗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穴位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特定穴的应用对提高针灸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性能选穴
补气:太渊、气海、百会、膻中;
补血:血海、膈俞、中脘、绝骨;
滋阴:三阴交、阴郄、太溪、照海;
壮阳:命门、关元、太溪、肾俞;
疏肝:丘墟、太冲、内关、期门、蠡沟;
健脾:太白、建里、章门、脾俞;
解表:合谷、外关、大椎、(五输)经穴;
祛风:风字穴位;
温里:荥穴、壮阳穴;
通行穴:支沟、手三里、天枢、曲池、三焦俞、条口、环跳、归来;
利水:太溪、四渎、三阴交、阴陵泉、水分、水沟、水道;
祛痰:络穴,邪随络穴而出;
镇静安神:神字穴;
升举穴:百会、冲字穴,加补气穴;
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补血穴;
醒脑开窍:人中、井穴、四神聪、会阴、百会、内关;
退热:大椎、膏肓俞、阴郄、劳宫、尺泽、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渊;
治汗穴:合谷、复溜、阴郄、尺泽、气海、劳宫;
扶正祛邪:原络配穴。
四、部位选穴
半身:听宫;
上半身:合谷;
下半身:太冲、环跳;
头顶:太冲、涌泉、合谷;
头两侧:足临泣、外关、中渚;
枕部:至阴、后溪、长强;
前额:解溪、丰隆、合谷;
面部:合谷、冲阳、气冲、条口;
眉棱骨:肝俞;
目:肝俞、臂臑、养老、光明、目窗、风池、行间;
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
口唇:脾俞、太白、丰隆;
牙齿:太溪、曲池、合谷、偏历;
舌头:通里、照海、风府、哑门、滑肉门;
耳朵:太溪、外关、悬钟;
颈项:列缺、支正、昆仑;
咽喉:通里、照海;
肩:条口;
肘:冲阳;
手:大椎、中脘;
脊柱:后溪、人中、大钟;
背:合谷、养老;
胸部:内关、足临泣、梁丘、太渊、孔最、大陵;
乳房:足临泣、梁丘、内关、肩井、少泽;
胃口:内庭;
胁部:丘墟透照海;
胁下:内关;
胃脘:足三里、梁丘、丰隆;
腹部:支沟、手三里、三阴交、足临泣;
少腹:蠡沟;
腰部:委中、太溪、合阳;
前阴:大敦、水泉;
后阴:承山、二白;
大腿:腰阳关、秩边、环跳;
腿部:风府、腰夹脊;
脚底: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脚趾:百会、中脘、章门;
腋窝:内关、蠡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