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庄对针感的硏究
专家简介
北京市中医医院于书庄主任医师对各种针刺手法和行气法尤有研究。他认为,施术旨在得气,针剌手法之所以取效,与不同性质的针感、针感强度与针刺深度有关。
1.酸胀感:临床最为多见,且经常混合出现。柔和的酸胀感适于治疗虚证、慢性病和体虚者。以此治疗虚证者,针后感到舒服。
2.麻、触电感:针感强烈,适于治疗实证、急性病和体质强壮者。如针刺环跳穴,寻找触电感,传导至足,对根性坐骨神经痛、癔病性瘫痪尤宜,但当剧痛消失后仅残留徵痛或脚外麻木时,则不相适宜。又如针刺环跳,针感至少腹可治肾绞痛、经闭实证等。
3.热感:适用于寒证,包括虚寒证、寒湿证以及风寒证,如寒湿痹证、寒湿泄泻、肾虚腰痛、面瘫后遗症的风寒证,以及麻痹和肌肉萎缩等。
4.凉感:适用治疗热证,包括风热证、火热证、毒热证、燥热证等。如风热感冒、咽痛、风火、胃火牙痛,肝郁风火所致的高血压头痛,偏头痛的火热证等。
5.抽搐感:适用于治疗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等。
6.痛感:针刺手足部的井穴、十宣、涌泉,面部的人中,耳穴与尾骶部长强穴时,主要是痛感。因此,痛感也是针感之针感传导的方向对疗效有一定影响,主要分为向心性与离心性两种。一般来说·离心性针感传导较易获得,向心性针感传导则需特殊的行气手法(如按压行气等),以提高疗效
针感的强度,是由于针刺手法操作的指力、针刺的深浅、针刺手法操作持续的时间,以及个体对针刺的敏感程度组成的般来说,指力强,所获针感亦强;但个体对针感很敏感,即使针刺指力很轻,也能获得较强的针感。因此,医生必须密切注视个体对针感的敏感程度,给予恰当的指力,以获得适宜的针感强度,才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针感强,适用于治疗急性病、实证和体质壮实者:针感柔和适用于治疗慢性病、虚证和体质虚弱者。但是虚实有程度之别。有局部与全身之分,因此针感强度亦随之而异。如在临床上针刺后,病情缓解时间短暂,说明针感强度不足,应结合具体病情。加强指力或延长手法操作时间。反之,针刺后病情反而加剧,过几小时或1~2天病情逐渐减轻,这说明针感过强,应予减轻指力或缩短操作时间。
如毛刺适于股外侧皮神经炎,输刺适于颈椎骨质增生症等,这就是根据病位深浅,来诀定针刺的深浅。实践证明,发挥激发经气的部位主要是针尖,针剌深则针感强,针刺浅则能减弱针感。所以说针剌深浅除能调整针感强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针刺手法的环节之一。
1.与病情的关系:虚寒证患者易获热感,实热证患者易获凉感。
2.与针刺部位的关系:如酸胀感常见于任何部位,但针尖在人部(穴位中层)更易显酸胀感。针尖刺及运动点时,则显抽搐感,使用搓针法亦易显抽搐感。麻、抽搐感是针刺入神经干或分支时产生的。气至病所是刺中经络所产生的。
3.与针刺手法的关系:推而内之,即进针得气后缓缓压针12分钟,将针刺入应刺的深度,易获热感。动而伸之,即将针刺入应刺的深度,得气后将针慢慢提至天部(1~2分钟),易获凉感。
4.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个体对针刺敏感者,易获各种针感。个体对针刺不敏感者,欲获热感、凉感就不太容易。对于这种病人,欲获热感而不至者,可配合温针灸;欲获凉感而不至者,可配合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