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落花已成尘,雨过夏令新。诗词里的初夏,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明·杨基、苏轼、宋·司马光、宋·杨万里)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春天的落花早已随着风雨飘零,化成尘土,换一种方式守护花树。每到清晨,布谷声声入耳,清脆好听。村前村后,满眼一片郁郁葱葱。

初夏,是乡村最美的时光。庭前篱外,一棵棵槐树早已披上翠绿的外衣,一串串洁白的槐花,在风中摇曳婀娜的身姿,空气里弥漫着槐花的清香。

初夏,古老的楝树升起一片紫烟。那细小的紫色花瓣格外惹人怜爱,她们含羞带怯地藏在浓浓的绿叶中间,把馥郁的香气传递到村子的各个角落。

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尾。楝树开花,夏风徐徐来。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明代杨基的这首诗,更像一幅画。细雨中,湿漉漉的楝花显得更加清丽脱俗,那一抹淡紫色,好像画师调制出来,娇媚鲜艳。南风徐吹来,那一树树的枇杷仿佛在一夜间变成金黄色。

诗人在雨中的山上赶路,被沿途风景吸引,早已忘记路途的远近,一路上黄莺不停地歌唱,歌声一路把诗人送回家。

这首绝句,对仗工整,充满诗情画意。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形象生动。诗人写了一首诗,读者却似看了一幅江南初夏的水墨画。

宋词里的初夏,清新温柔,香气宜人。苏轼笔下的初夏,是活泼灵动的少女。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宋代〕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阮郎归词牌又名碧桃春、醉桃源。双调四十七字,上下阕各四平韵。这首词里韵属于平水韵一先,词林正韵第七部。

初夏的槐树枝繁叶茂,绿意浓浓,柳树洒落一地绿荫,柳枝婀娜多姿。隐藏在绿叶中的新蝉,鸣声怯怯,看来还没有适应新环境。

初夏的阳光温暖和煦,微风习习,一切都变得惬意温馨起来。碧纱窗前轻烟缭绕,那是香炉里点燃沉香升起的烟。空气里弥漫着沉香的香气,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很容易便昏昏欲睡。不知何处传来的落棋声赶走了睡意。

微雨过后,新长出的荷叶被一阵风吹得翻转过来。荷叶随风起伏,像是翻起一层绿色的波浪。石榴花争先恐后地开放,那鲜艳的颜色像燃烧的红色火焰,异常娇艳。

美丽的少女轻轻划过泉水,溅起的水花晶莹剔透,有的在荷叶上滚动,在阳光下闪烁光芒,有的在指间滑落,随流水而去。

这首词从一个少女的角度写初夏的静谧、温馨。静中有动,语言清新,字里行间透着初夏的青草香,生机勃勃。

词的上片,好似一幅优雅的初夏风景画:绿槐高柳绿意浓,碧纱窗前起轻烟。诗人用棋声惊昼眠突出环境的安静。无须赘述,一个惊字,便在读者面前展示了静谧的画面。苏轼在另外一首《观棋》诗中写到:不闻人声,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也是用闻落子之声来烘托环境的安静。

词的下片,充满灵动之美,活泼可爱的少女跃然纸上。这首词的风格不同于伤春悲怀的忧郁,阳光清新,充满生活情趣。这首词的风格独特,立意新颖,诗人从听觉、触觉、视觉,多角度入手,把一幅充满立体感的初夏图描绘得更加生动具体。

苏轼不落窠臼的写作手法,得益于他对绘画、诗词的多方面研究。除了这首词,苏轼写过一首海棠诗,他独辟蹊径,从嗅觉的角度写海棠:香雾空蒙月转廊,未见花而先闻花香,仿佛《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人未出现,先做好铺垫。这种充满立体感的写作手法,是苏轼的独创,给人想象空间、耳目一新。

诗人独辟蹊径,从嗅觉的角度写海棠,让诗词更有立体感,让人耳目一新。国画讲究留白,画面更有美感,闻香识海棠,给人充足的想象空间。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是全词最美的意境,也是很多诗人喜欢的诗句。初夏的自然风光,呈现在读者面前。开欲然,用一个然字,生动地写出石榴花开放的状态。小荷、榴花、清泉,是一首清新的诗,是一幅灵动的写意画,也是一曲温馨的田园新歌。

公元1070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实行新法。司马光多次反对无效,只能隐退,在洛阳居住。洛阳的初夏,风光秀丽,抚慰他受伤的心。

司马光笔下的初夏,笔墨侧重于葵花。他借葵花对阳光的执着,暗示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性格。他把随风飘舞的柳絮,比喻为那些投机取巧、随意附和的小人。或许,这里的柳絮是以王安石为主的那些官员。司马光有自己的主见,岂肯与他们为伍?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宋代〕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的这首七言绝句,寓情于景,蕴含哲理,充满生活气息。雨后初晴的初夏,南山景色宜人,沐浴过小雨的草木焕然一新,然而这一切并不能让诗人欣喜。随风起舞的柳絮,也不让人怜爱。

诗的最后,诗人给了读者一个意外的惊喜:惟有葵花向日倾。你看,他铺垫了这么多场景,原来是为了突出可爱的向日葵。

向日葵永远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这也是司马光的心声吧。他不喜欢人云亦云,他也不想做那样的人。他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会像葵花一样坚持自己的操守。

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初夏,是闲适的田园风光。

杨万里 〔宋代〕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看似信手拈来,却是诗词的最高境界。贴近生活、清新自然才是诗词写作的根本,更是诗词的灵魂与精髓。

诗人童心不减,整篇诗词都蕴含满满的童趣。刚刚吃过梅子,梅子的余酸还未散尽,牙齿感觉软绵绵的,多生动的描写。窗外的芭蕉遮住了窗纱,连窗纱都仿佛染上了一片绿色。

初夏白日渐长,诗人只好午睡,消磨无聊的时光。睡起无情思,形象地写出睡醒后的状态,说明诗人的生活闲适、惬意。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追逐着捉柳絮的儿童,天真可爱,也深深感染了诗人。
梅子、芭蕉、窗纱、儿童、柳花,简单的几个场景,却是一幅温馨的田园画。

初夏,也是乡村最忙的季节。年年岁岁,农家忙着耕种,燕子忙着捉虫。

看村头槐花一串串挂满枝头,听布谷鸟飞来飞去叫个不停。

最美的,还是望不到边际的麦田。微风扇里麦花香,那是一年的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