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反应特工命运,《悬崖之上》“特工”题材全新体验
与007风流潇洒、伊森的上天入地,伯恩的寻找自我俱都不同,华语影片中的特工,是带着使命感的。在影片《悬崖之上》中,这种使命感更加具象,而且,特工的概念也更加清晰,在这部影片中,无论从表现方式还是故事设定,都有一种全新的观感体验。这一点正是许多观众称道的地方。
首先是视觉体验,影片中雪和血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也是贯穿始终的符号,从齐腰深的大雪封山到大雪纷纷到哈尔滨街头,雪无处不在,危机无处不在,雪是环境压力,人行在其中,这种压迫感就随时都有,而血则是任务代价,从雪原里的激斗,到大雪中的枪决,再到酷刑以及街头大战,热血泼洒,当雪与血混合,这种视觉上的刺激,颇为震撼。
斗智的紧张与爽感是另一重体验,从叛徒出卖,到接头暗号,到身份暴露,每一步甚至没有任何缓冲的走在前面,不但搞的人物措手不及,观众也跟着提心吊胆——一出场来接头的就是敌方特务;睡觉都有人监视如何传递消息?火车上大搜捕,如何逃脱?怎么反杀监视者?原来还有同志在对方阵营……从身份甄别到信息传递,从故布疑阵到步步为营,五个人的团队协作,让故事的发展有着千千万万的可能,而虽然是团队,但每个人又都无可依赖,只能靠自己解决所有难题,其中的危险性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同时,一次次取得艰难胜利也带来宣泄的爽感。
注重细节则是更深一层的体验,在这部影片中,很多小细节是需要观众细心观察的,比如张宪臣一句无心的问话试探出接头的人是假的,同时也猜测到有人叛变,再或者闯入火车洗手间的那个醉汉,其实是进去更改张宪臣留下的暗号,又或者周乙在电影海报上画下的对勾,如何打消同伴的质疑上司的质疑,甚至就连大使馆内一个迎宾的背景信息都透露出复杂的国际关系……
故事的设定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对信仰坚定但不再有口号性的内容表达,影片几近写实的表现了人在危机中的各种表现,有慷慨赴死者,也有临场叛变者,张译饰演的张宪臣在遭受酷刑发现逃跑无望之后,最大的心愿是找到还在马迭尔门口乞讨的两个孩子——解救孩子其实也是一种象征,但这种表达显然比口号更能深入人心。
在这部影片中,特工们执行的营救任务叫“乌特拉”行动,乌特拉是俄语,意为黎明,这些行于暗夜舍生忘死的人,便是黎明前的点灯人。导演张艺谋为故事设计了7个段落,分别是1.暗号,2.行动,3.底牌 ,4.迷局,5.险棋,6.生死,7.前行,每个段落都有非常清晰的故事主题,而每个主题下,也都会有反转以及人性的观察,有恐惧,有慌乱,有痛哭,也有坚定,有逃脱的幸运,也有无法走脱的悲壮,而这些,才是特工真正的宿命。
行于暗夜,结局悲壮,真实反应特工命运,或是《悬崖之上》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