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五个要素

  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只是其中一项。管理者在决策时通常并不需要花很多,但决策却是身为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所以决策问题值得做特别的讨论。决策有五个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了解问题的性质
  有效的决策人首先需要辨明问题的性质:是一再发生的经常性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换言之,某一问题是否为另一个一再发生的问题的原因?或是否确属特殊事件,需以特殊方法解决?倘若是经常性的老毛病,就应该建立原理原则来根治;而偶然发生的例外,则应该按情况做个别的处置。
  按问题的发生情况来说,细究起来,不只有“经常”和“例外”两类,一般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真正经常性的问题。发生的个别问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第二类问题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项经常性问题。
  第三类问题,才是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
  真正偶然性的例外事件实在少之又少。但是,一旦发生时,我们必须自问:这究竟是一次“真正的偶发事件”,还是另一种“经常事件”的首次出现?这也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第四类问题:首次出现的“经常事件”。

  除了上述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之外,其余三类均需要一种“经常性的解决方法”。换言之,需要制订一种规则、一种政策或一种原则。一旦有了正确的原则,一切类似问题的解决就将易如反掌。换句话说,问题再度发生时,即可根据原则去处理了。只有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才必须个别对付,没有原理原则可循。
  有效的决策人常需要花费不少来确定问题的属性。如果类别错了,其决策必为错误的决策。
  我们常犯的错误,便是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换言之,没有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基础,其结果自然是与无效。
  另一种常犯的错误,是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第三种常见的错误,是对某些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最后一种错误,是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总是先假定该问题为“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于解决表面现象这类的问题。
  即使问题确实是偶发性的,有的决策者也会先怀疑这是不是另一项新的经常问题的首次出现。
  所以,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第一步总是先从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去寻求解决方法。如果公司不足,他不会马上想到发行最容易售出的债券。如果他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有赖市场的协助,他会创造一类新的人,设计一种也许目前根本还不存在的大众资本市场的新证券。如果公司的各部门主管都非常干练,但是不肯听命,他也不会马上想到杀鸡惩猴,而会从更根本的立场建立一种大组织的观念。
  考虑边界条件
  决策的第二个要素,在于确实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决策的是什么?换言之,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什么条件?用科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所谓“边界条件”。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符合边界条件,必须足以达成目的。
  边界条件说明得越清楚和越精细,则据此做出的决策越有效,越能解决需解决的问题。反过来说,边界条件不够明确,则所做的决策不论看起来如何了不起,都肯定是一项无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明白,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当然,不符合边界条件,与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两者都是错误的决策。不过,边界条件错了,还可能有修正的余地,仍可能成为有效的决策。如果根本与规范相反,那就往往难于补救了。

  事实上,我们对边界条件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这能提醒我们一项决策什么时候应该抛弃。
  在各种不同的可能决策中要识别出哪项决策最危险(所谓最危险的决策,就是勉强可行的决策,惟有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的决策),也必须了解边界条件。几乎每一项决策都有其意义,但是当我们进一步探究必须的规范时,便可能发现各项规范有互相冲突的情况。这样的决策纵然不能说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只是大致可能而已。若需寄望于奇迹,则问题不是奇迹出现的太小,而是我们不能依赖奇迹。
  不过,对重要的决策而言,要确定边界条件和提出规范,光靠“事实”是不够的,还要看我们如何理解问题,这是一种充满的判断。
  任何人都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事实上任何人也确实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是,任何人做决策,都不能不顾及边界条件。
  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
  决策的第三个要素,是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人总有采取折中办法的倾向,如果我们不知道符合规范及边界条件的“正确”决策是什么,就无法辨别正确的折中和错误的折中之间的区别,最终不免走到错误的折中的方向去。

  那是在1944年,我第一次承接一件最大的管理咨询项目时得到的教训。
  当时我负责研究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政策,斯隆先生是该公司董事长兼。开始工作的第一天,斯隆先生便请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我不知道我们要你研究什么,要你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得到什么结果,这些都应该是你的任务。我惟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将你认为正确的部分写下来。你不必顾虑我们的反应,也不必怕我们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为了使你的建议容易为我们接受而想到折中。在我们公司里,谈到折中,人人都会,不必劳你驾来指出。你当然可以折中,不过你必须先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折中’。”
  斯隆先生的这段话,我认为可以作为每一位管理者做决策时的座右铭。
  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老是要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会反对,那就完全是浪费,不会有任何结果。世界上的事,你所担心的往往永不出现;而你从来没有担心的,却可能忽然间变成极大的阻碍。这就是说,如果你一开头就问:“这样做恐怕别人不肯接受吧!”那你永远不会有结果。因为在你这样考虑时,通常总是不敢提出最重要的结论,所以你也得不到有效和正确的答案。
  化决策为行动
  决策的第四个要素,是化决策为行动。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化决策为行动,则是最费时的一步。然而打从决策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行动的承诺纳入决策中,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若要化决策为行动,首先必须明确无误地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谁采取行动?行动应如何进行,才能使执行的人有所遵循?特别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问题,通常最容易被人忽略,以至于即使有了结果,也是灾难性的。

  决策行动还必须与执行人员的工作能力相适应。
  建立一项信息反馈制度
  决策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应在决策中建立一项信息反馈制度,以便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做实际的印证。
  决策是人做的,人难免会犯错误。再了不起的决策,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即使是最有效的决策,总有一天也是会被淘汰的。
  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时,他的前任杜鲁门总统曾说:“可怜的艾克,他是军人,下达命令后必有人执行;现在他要坐在这间大办公室里了,只怕他发布命令之后,一件事也做不成。”
  为什么美国总统发布的命令不能贯彻,这不是因为军事将领比总统的权力更大,其实是因为军事组织早就知道仅仅发布命令是没有用的,必须同时建立反馈制度,可以检讨命令的执行。而最可靠的反馈,却在于亲自视察。然而当了总统,通常只能批阅报告。批阅报告有什么用呢?在军队里,长官发了命令,总得亲自检查命令的执行,至少也得派遣代表去检查,而不会坐在总部等候报告。这不是说军人不信任下属,而是告诉他们,“报告或”不一定靠得住。
  这就是为什么营长常到食堂去亲自品尝菜肴的道理。照理说,他只要看看菜单,指示一番就可以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总是要自己到食堂去,看看他的官兵究竟吃些什么。

  自从电脑问世以来,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了。因为有了电脑,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疏远。所以,如果管理者老坐在办公室,不到工作现场,他和实际情形必将越来越脱节。电脑处理的只是抽象资料,抽象资料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才是可靠的。否则,电脑必将引人走入歧路。
  若想了解赖以做出决策的前提是否仍然有效,或者是否已经过时,只有亲自检查才最为可靠。而且,这种前提迟早是要过时的,因为现实绝不会一成不变。
  我们看到许多早该修改的措施始终没有修改,其原因主要就是管理者不肯亲自去了解情况。企业的决策如此,政府的政策也是如此。
  我们需要组织化的信息作为反馈。我们需要数字,也需要报告。可是如果反馈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我们又不肯亲自察看,那么我们缺乏有效性也就不该怨谁了。

(0)

相关推荐

  • 彼得·德鲁克:学会做决策,是所有管理者都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作者:弘禾师兄 这是弘禾师兄的第145期分享 管理者日常的工作有很多,做决策只是管理者众多工作中的一项. 通常管理者作出一个决策,所用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但是决策的结果对组织的影响却很重要. 因此,高 ...

  • 有效决策:关键时刻,作为管理者你敢不敢拍板?

    熊小年:简效管理模式倡导者 一般人都会承认决策的重要性,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在这些方面讨论的时候,大多都把焦点聚焦在怎么解决问题上,强调找出答案是错误的. 德鲁克说管理决策当中最常发生的错误,只强调找到 ...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三十一堂课:决策的边界

    阅读: 决策的第二个要素,在于确实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换言之,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用科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所谓"边界条件".一项有效的决 ...

  • 懒惰的第二系统

    心理学家卡纳曼(Daniel Kahneman)把大脑的运转划分为快想与慢想,进而把大脑的思维机制划分为两个系统.快想,直觉,不假思索,是第一系统:慢想,反思,仔细推敲,是第二系统.他强调,快想与慢想 ...

  •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这“五个要素”,不懂这些永远是外行

    2019-06-18 15:46:03 文/彧白 三余书社原创 上次我们谈到了为什么很多人写的字很好看,却不能称之为书法?结果引发了网友的一轮热议.今天我们就如何欣赏一件书法作品这个问题来做一些普及. ...

  • 日常自由泳训练,一定要记住这五个要素!

    一.身体位置 自由泳想游得有效率和有效果,那么在水中就得要保持几乎(almost)水平的身体位置. 同时,也尽量伸展自己的身体和向前看,从而获得极佳的流线效果,以及从有力的踢腿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推力) ...

  • 涨停捕捉法的五个要素

    一.注意盘口的语言,在每天的集合竞价时和开盘后10分钟内,而非前一天的盘后. 二.利用五阳多空定位线,盘中捕捉多用15分钟图,要看量比指标,量比大于3.%以上的个股. 三.几大要素:有均价起动区,看到 ...

  • 五个要素决定书法的线条质量,你做到了吗?

    "线性"是由五个部分构成的: 1.线形 线形,系指点画的具体造型.它是笔法的具体体现. 无论书法的何种书体与字体,每一点.每一画都有确切的造型."蚕头雁尾".& ...

  • 第二天加餐《好声音的五个要素,你到底缺哪个?》

    今天的课程<好声音的五个要素,你到底缺哪个?>,刘主编告诉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声音有吸引力,你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语言的准确性.语速.讲述感.感情和内容.这五个方面决定了未来你能在声音 ...

  • 选题比努力重要,怎么把小事拍成爆款短视频?三个套路五个要素!

    很多人天天喊着做爆品,做爆品,其实他没有理解爆品的本质. 因为如果自己就是一个素人,普通人的话,其实想做爆款是有点难的,但是也不是不可能. 三个关键点,卡时间,卡数据,卡选题. 考虑的唯一事情就是选题 ...

  • 牛股的基本特征 量价启拉踩 五个要素牛...

    牛股的基本特征 量价启拉踩 五个要素 牛股量形及特征 牛股的五个要素: 1,从量柱上来看,长期百日低量,风平浪静 2,从价柱上来看,股价大起大落,波浪涛天 3,从启特柱来看,倍阳过峰踩线,精准无误 4 ...

  • 战略思维的五个要素,你都具备了吗?

    抨击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已经成为了大西洋两岸主要商业作者所喜欢的消遣方式.大型跨国公司现行的各类规划流程长期受到诸多控诉,这些控诉让人很难不同意.传统的规划流程扼杀了创新性,而且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式变革而 ...

  • 听故事学英语:故事结构的五个要素

    孩子在英语启蒙阶段,不论是练习听力还是阅读,故事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既然以语言学习为目的,就不能简单地图个热闹,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了解其中的技巧,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快速掌握关键信息,这对孩子将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