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小伙伴们,又到了每周一的制图教室时间啦~上周我们向大家分享了一个水上都市的概念设计,在设计表达中,作者用到一系列分析图来展示了设计的生成过程,同时也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今天我们就再次邀请方案作者为我们带来一篇制图经验分享~
▲ 戳上图可以阅读上一期设计分享
PART 1
在设计过程中,虽然Mapping、渲染、平立剖等图纸大家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呈现出一个好的效果,但实际上,对于建筑形成过程中的各种diagram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生成的Diagram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建筑在生成、使用以及各个功能方面的设计巧思,整齐的小尺寸图也可以让作品集中各个尺度的图纸有相得益彰的效果。设计生成的Diagram可以不需要很多复杂的软件操作,但是逻辑一定要清晰,大家在开始正式绘制之前,可以用纸笔勾画一些草图将逻辑梳理清晰。我们首先要梳理出一些逻辑线索:建筑的原型是如何生成的,单体如何生长成为一个城市,城市的构成(单元、道路、公共建筑、表皮),活动的单元如何嵌入城市系统,以及它们在城市系统中的活动周期。我们的模型是在Rhino中完成的,所以首先要Make2D导出一份线稿,视角可以选择轴侧视角:接下来就是用AI调整到合适的线型后作为智能对象拖入PS。Adobe的联动还是非常好用的,双击智能对象可以在AI中进行修改后保存,PS中就可以自动更新修改后的图片了。
然后就可以在PS中添加从rhino导出的渲染模式下的阴影,用正片叠底模式叠加:
再增加一层颜色层,用柔光模式进行叠加,这样会有更好的立体感,让画面更加丰满:
与基础线稿叠加后的效果如下:
再加上标识和指引:
同理完成其它分析内容,最后在ID中补充好文字说明,就可以得到最终的效果啦:
PART 2
有了设计生成的Diagram,我们还会需要一些尺寸更大的图来让图纸有较大的对比性,于是打算用一张成果分析来阐述公共空间的人员密度以及建筑高度,来论证这个超级建筑体作为小型城市具有完备的各项功能空间。成果分析多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建模部分。首先需要用grasshopper进行参数化部分的建模。第一个分析图主要的建模逻辑是通过圆盘的大小和线的高度来表示城市中的人均面积。其中公共区域的人均面积肯定是最高的,所以就先在屋顶的曲面结构线交点处拾取了一系列的网格点,并将它们纵向拉高。然后用grasshopper将起点和终点进行连接,用线段的距离与圆盘的半径成正比的关系调整圆盘的大小,最后bake出来就完成啦。
接下来的一个分析图主要分析的是功能的丰富度,用渐变的彩虹色来代表功能的丰富度。所以根据在公共区域丰富度最强的原则,公共区域的颜色应该是最多的。先用grasshopper拾取地面网格的点并且与屋顶表格的点进行连接,然后用线段的长度不同于颜色与Gradient的彩虹色进行对应,根据表现出的颜色稍作做调整,最后就可以制作出一个很丰富的叠加图层了。
另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个十字地标的图层和网格的图层,可以让图面不会那么凌乱。
最后,底图就是由模型导出的线稿和一些PS中导入的植物线稿配景等放在一起,再加上一层阴影的底图和柔光的颜色图层组成的:接下来,将这些线导入AI进行调整之后导入PS进行合成就完成啦:
为了让这两张图有更强的整体性,通过一些标注的指引线来标注功能、面积和人均面积等基本数据,让图面更加丰富。
最后再加上一张功能分布的条形图整个图面就完成啦~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对于建筑生成和分析类的diagram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先构思好整个图面的内容逻辑。而对于绘图来说,线型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太细的线会看不清,太粗的又会显得不精致,需要自己来进行试验来得到最佳答案。
最后祝大家都能画出好看的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