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凌教育随笔:不能对美好起哄
不能对美好起哄
张亚凌
上周文学社活动,讲了“无细节无文学”。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细节,决定播放影视片段——在欣赏中强化对细节的理解。选了《绿皮书》,托尼从动作到语言到心理,都有入微的细节展示。
屏幕上,托尼即将陪谢利去南方巡演,出现了他与妻子分别前轻轻拥抱的镜头。
“噢——”孩子们的惊呼声响起,有的用本子遮住眼睛,有的扭着脖子侧着脸,面部表情都极不自然,很尴尬的样子。那一刻,我按下了此次教学活动的暂停键,开启了另一段刻意插入的教学活动——描述美好家庭的模样。
我给学生们开始讲述身边一些夫妻的温馨细节:
爸爸擀面皮,妈妈包饺子,还用沾满面粉的手指相互骚扰;妈妈在织毛衣,爸爸过来手里举着碟子,叉起一块苹果喂进妈妈嘴里;孩子怂恿着爸爸妈妈左右手臂倾斜着合成一个“心”,他要照出最好看的照片……我甚至分享了自己的爱人承包了所有家务包括针线活,得空还给我的脖子、肩膀按摩。他说你好好写东西,我细细过日子,以至于我儿子也感慨这种“阴盛阳衰”挺美好的。
而后,让学生们真诚地说说在生活里看到的长辈恩爱的情形。
有说爷爷奶奶的,有说爸爸妈妈的,有说小姨姨父的,还有说同学爸妈的……看来他们对夫妻恩爱的情形并不是头一次见到,也不是熟视无睹,从他们讲述的声音与状态中,能感觉到已不再大惊小怪。
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想拥有怎样的家庭?
学生们纷纷举手却大同小异,不外乎“妈妈爸爸可以不急不躁好好说话”“家里没有争吵声”“不要总动手打人”“不要老是嚷嚷着要离婚”……
他们刚才惊讶的,不正是此刻想拥有的?
从文学的“细节描写”到成人的“恩爱表现”,一节看似破碎的社团课,我却很欣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