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作&天作之合
天作之合,意思我们都知道,混然天成上帝之手助作者。
无主之作4个字出现在屏幕上,大脑自动收索无果。
小男孩童年对乳房的朦胧和当年的《理发师的情人》有的一拼,唯一遗憾的是伊丽莎白裸体弹钢琴一生美好的时间太短,好在影片最后按响喇叭为她致敬的场面抒发了心中的不快完美收场。
片子一出来我们这一代画画人几乎争相传送,男主绘画履历也是我们经历过的。
从苏联的高大上写实主义到无主题解读,用具象手法表现抽象。抽象和具象划分的质疑,现实和非现实的转换都是我们争论不休的主题。
顺便说一句由画廊代理上海画作买最好的某人,画的画几乎全部抄袭格哈特-里希特的(原因是老外原作买不起,山寨的挂在家里一样装逼)。
《无主之作》是一部多年不见的好的片子。
电影里面有我喜欢的葆拉贝尔、希林、马苏奇、科弗勒等。影片根据德国视觉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人生经历改编。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艺术,实现成功的故事。
画作不仅映照出他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整个世纪的创伤。
格哈德·里希特对商业文化的认识与在美国的同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经济政治环境的差异。里希特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抽象绘画、基于照片的写实作品、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绘画与雕塑风格等等。
自我的世界,不知来由却又非常真实的无主之作。
各个不同人命运不同,又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别人也因为自己的选择,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改变了自己和彼此的人生。
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时地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
格哈德·里希特:
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
1951年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习美术。毕业作品是陈列在德累斯顿德意志卫生博物馆楼梯层间的大幅壁画。该作品展示其丰富天才,为他毕业后走向成功打下了基础。
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种被视为西方的颓废及资产阶级反动艺术,他只能在自己的画室寂寞地进行其无形式艺术的实验。
1961年出于对东德文化方面的状况及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不满,离开了德累斯顿逃往西德。那年的秋天,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重新入学。
1963年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百货大楼里举行了为时一天的艺术行动。这个主题为支持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示威行动中,他们将家具作为艺术品放在台子上向众人展示,并且把自己也当作艺术品展示,引起极大反响。
被称为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
1986年杜塞尔多夫、伯尔尼、柏林及维也纳展览馆成功举办的回顾展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做出了一个使人惊异的否定性评价:
这么多失败,我真感到惊奇,这些画总而言之有时还是有一点好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能力及失败的微不足道的证据。
里希特自我批评的基本态度从来都没被公众的赞赏、众多展览及艺术奖、作品的高价及广受欢迎而收买。
2002年纽约现代美术馆隆重推出了主题为“格哈德·里希特:40年绘画”的大型艺术作品展,参展的180余件作品全面反映了艺术家1962至今每一阶段的创作成就。
2008年“格哈特·里希特艺术展”共展出作品56件,涵盖里希特1963年始45年来的创作历程,反映了他的艺术是如何在具像和抽象之间反复转换。
展览将他大量风格多变的经典性作品一同展示,在中国尚属首次。
《无主之作释义》:
原德语名:没有作者的作品。
无主,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就是Ich德语自我,自己的意思。无主之作就是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是创作者。
男主人公一直以来都在为了追求狭义的自我和真实而创作和生活。他过得并不幸福,作品不被认可妻子无法怀孕,父亲因无法接受现状而自杀,生活迷茫。对自我和真实狭义的追求,提升到了真我的追求。
在医院里做清洁工,不影响他对艺术的追求,妻子被判定不能怀孕,不影响他对爱情的追求,画作再怎么加工,也没法像照片那么真实,但这也不影响他对还原真实的追求。
对照片的画作复制,是一种对过去的真相的还原和关注。如果没有那些历史和故事,就不会诞生这样的作品。
但凡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会从男主的作品里有所感悟,从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电影的最后,记者采访男主人公,问他画里的人物是不是认识,他回答说不认识。
记者说这些都是无主之作。
图片为自己的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