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字门八法拳秘要
袖珍字门八法拳俗称字门拳。“袖珍”,指袖者藏之于手,珍者秘之勿露。该拳是一种练拳与练气(身心并练,体用兼备)相结合的拳术。技法精奇,不用猛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疾克迟,以曲压直,粘身即发,点穴酥筋。其拳理与太极拳极为相似,故杨州金一明最先把字门拳列为内家拳,确有见地。
字门拳源说纷呈。一说少林寺僧罗明,云游至江西清江县境时,广为传授,遂使字门拳流行于江西各地;一说唐末宋初,有一武将在朝廷不得志,解甲归田,偶见鹰蛇相斗,遂创字门八法;一说由武当内家拳继承者,余克让、余树连传入江西。也有练家说:“字门拳是由清康熙、乾隆年间,江宁甘凤池先生所传”。
字门拳以残、推、援、掇、牵、捺、逼、吸八个字为其“要诀”,共八个套路一百零八手。
“残”者,软也。如人手足残疾,毫无气力。二比相斗而不用拙力,反用软者何也?因硬不能活动,软则可以四方取也。拳谱曰:出手如棉。
“推”者,吐也。手法向前推人跌也,不推岂有自跌之道理也。
“援”者,救也。彼取内关,自鼻心至紧逼之处,若手不能回救,则被其伤矣。乃演我手中活发,如猿猕之捷劲,取其虚实之意。
“掇”者,抢也。彼取外关,耳、项、腰、胁、腿、足等处,我即回势以夺之,乃夺对方来力为我用。
“牵”者,顺也。来势猛勇,不能敌,则不与他斗,取其顺势以牵之。
“捺”者,按也。往上抬或抛托之者,若不按捺而后及推,则手浮飘也。
“逼”者,阻也。近挡其势,便阻其力,让彼逼死,无能用者也。使其实变虚,为我展施之用。
“吸”者,吞也。彼用力于我手,若与硬斗,手必被彼伤,全用软吸以消其力,则手自不疼矣。
上述八个字,是攻防动作对立的统一。八法之间可以互相穿插,任意变化,号称“六十四”片手。“片手”即组合动作,民间称“练头”。它没有起势、收势、过渡的衔接架式,但势势有法、法法有劲。作、为散手训练的手段。这一整套动作的运用,则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歌诀云:“八字要诀通练熟,临时取用随所宜。”“功多艺精,八字循环,一字不通,俱以不成。”
字门拳动作紧凑,衔接流畅,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编绵不断、其拳势刚柔显明,于净利落,气势风韵,别具一格。“字门拳”以手法见长,不带发声。其主要手法有,扣、拿、封、闭、抛、托、擦、撇、趕、推、抖、落、援、滚、粘、靠、逼、捺、勾、挂等。手法刁钻,变化莫测。强调出手软如棉,残粘即推吐,发手似春雷,沾衣如滚浪,贴肉要生根。
字门拳的掌型特殊,四指伸直分开,拇指伸直压以掌心,指头刚劲有力,俗称铁扇掌,又名柳叶掌。此掌便于保护自己,抓扣对手的“穴道”。
字门拳以桩步为根。其桩式有骑马式、丁字式和品字式。站桩之法,左右阔狭,前后长短,听人自便,总之以步稳应急为是。谱曰:“一身总太极,两脚为根基。阔狭由长短,如山不可移”。“品字桩”为字门拳独有的一种步型,其形似丁不丁、八不八步,故又名“丁八步”。这种步便于闪身反击时,走扁步卡马(脚)。主要腿法有:后绊腿,割腿(前半扫腿),挂腿,踹腿,其出腿多用暗发,势如奇兵突袭,使人防不胜防。故字门拳又以“手法奇妙,腿法精怪”著名。
除上述特点外,它的精髓还在于,“太极、阴阳、子午、浮沉、吞吐、持推、援滚、抖落、进退、封闭、沾靠、擦撒、扑捺、援引、抛托、提拦、消纳、擒拿”等“袖珍十八法”。
学门拳内容丰富,技法精妙,自成体系。其训练方法是从站桩开始,先静后动,先下后上,化整为零,即将八个字的套路拆成零手进行练习。进而配合手眼身法步、精气神方面的综合训练。等到学者步法稳固,指臂灵活,再将所学零手串成八个字,进行套路训练。字门拳手眼身法步的要诀是:“眼似铜铃手如箭,龙爪虎尾虾弓背,凤遮阴、美人腰、丁不丁、八不八,你不来,我不发;风摆柳、树盘根,腰身潇洒步赛粘;力弹抖,劲缠丝,吞吐沉 浮神自然;气要沉,功宜纯,残粘推吐神鬼惊。”
字门拳的器械套路,常见的有:“板凳、扁担、耙头、刀、棍、大刀、虎叉等。其套路精炼,动作朴实,讲究实用,劲力饱满。
字门拳有十忌:凶相、怒貌、紧膝、硬立、紧手、用力、乱推、抬肩、退缩、畏惧。
由于字门拳手法柔和,有缓有疾,拧转扭屈,动荡较大,常练此拳,能使人体气血流注充盈,无微不至,对增强和促进肌肤、脏腑各部分的功能,都有明显的增益。这种拳术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进行锻炼,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故代代相传,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