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的兵团司令,三年后却成了小旅长,大授衔难倒罗荣桓

解放战争爆发前,东北是国共双方重点争夺的目标之一。当时的东北除了现在的东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和河北省的承德地区,总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当时东北的煤产量为532万吨,占全国煤产量的49.5%;发电能力107万千瓦,占全国78.2%;生铁产量171万吨,占全国87.7%;钢材产量49万吨,占全国93%;水泥产量150万吨,占全国66%。东北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铁路和公路运输也极为发达。

正是由于东北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才成了国共双方重点争夺的目标之一。当时国军主力都在大西南一带,距东北较远;而我军主力由于在抗战时期在敌后开辟了大量抗日根据地,距东北较近,因此占了先机。1945年8月末,时任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的曾克林奉命率领两个团的部队出关,开赴东北。

当时东北遍地都是等待收编的伪军,日寇遗留下来的军火库也随处可见,这给曾克林扩充部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就这样曾克林边走边收编,部队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等到沈阳的时候,他手下已经有9个旅7个独立团了,而且都是超编,兵力总数达到了惊人的十万之众。要知道,解放战争中一个重兵集团的总兵力也不过才这么多人,一些小兵团更是只有数万人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时拥兵十余万的曾克林已经和兵团司令没有多大差别了。如果照此发展下去,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他至少也是个上将。但遗憾的是,解放战争开打后,曾克林却高开低走,短短三年内被连降了6级,到49年十月份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小旅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个原因是曾克林对当时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造成后续入关的部队无枪可用。曾克林到沈阳后就给延安写信,说东北遍地都是日军遗留的军火,且无人看管,后续入关的部队只需轻装即可。但当这些轻装的部队进入东北后,苏方却拒绝将日军遗留的军火交给我军使用。这样一来,后续入关的部队就陷入了无枪可用的尴尬境地。为此林彪派人找曾克林借枪,不料竟被拒绝,他也因此被林批为“本位主义”,从此不受待见。

第二个原因是曾克林在战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民主联军中以曾克林的兵力最多,武器装备也最精良,林彪对他寄以厚望。结果在和杜聿明交手时,曾克林接连打了几个败仗,局面极为被动,林彪对此很不满。不久后,曾克林就被调到3纵当司令,48年3月又被调到7纵任副司令,平津战役结束后改任坦克师师长,49年10月份再降一级,出任空军混成旅旅长。

1955年授衔的时候,曾克林这种情况令负责军衔评定工作的罗荣桓十分为难。如果按照当时的职务来评的话,曾克林很可能和将星无缘。但他16岁就参加了红军,抗战时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解放战争初期又是我军挺进东北第一人,曾统领过十万之众,如果和将星无缘的话就太可惜了。最终在综合衡量之后,曾克林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