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太阴

​过在手阳明太阴: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是清代医学家

柯韵伯的理论

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

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

1“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病理特点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而当中的,阳明、太阴

主要是指,二经的相互脏腑

也就是说,阳明之胃与大肠;

太阴之脾之与肺

尤其是指:

足阳明胃腑

足太阴脾脏

至于“虚”、“实”

即是针对

它们各自

临床症证

性质而言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消化)

主燥面恶燥

以津液为本

以降为顺;

脾主运化

水谷精微

(吸收)

主湿而恶湿

以阳气为用

以升为健

显然,脾胃的

消化吸收功能

实质

是它们之间

对立而统一

运动的结果

升降相因

燥湿互济

阴阳协调

《内经》: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

主燥恶燥:

燥而恶过

主湿恶湿:

湿而勿盛

方才无恙

然而正是

阳明(胃)

太阴(脾)

的生理属性决定了

脾胃受病

多出现实证

脾易见虚象

的病理特点

内经:

太阴阳明

互为表里

脾胃脉也

阳者,大气也,主外

阴者,地气也,主内

阳道实

阴道虚

《张氏医通》:

胃之土,体阳而用阴

脾之土,体阴而用阳

脾胃体的康健

其中各项

功能正常、

反之出现

病理变化

和生理一样

在病理上面

脾胃的体用

也会受到

其他脏腑

的影响

如他脏衰而,木不硫土、火不暖土

或木脏衰而,土虚木乘、土虚水侮

等均可导致临床病机证候的复杂化

2“阳明实,太阴虚”的证治、辩析  

脾胃

体用的互补、和谐、均衡性

也决定了其临床上相互影响

脾强胃弱

易饥,不能食

食易,早饱,暖气

胃强脾弱

不能正常

输布津液

容易形成

脾约之证

邪入阳明

(胃肠)

多从燥化

邪热与胃肠中

有形之物互结

该降不降

滞于胃肠

燥邪更伤津液

临床上著名的

“白虎”及“承气”证就是:

“阳明之为病”,“实则泻之”

治疗上分别以清、下立法

临床上如具有

胃家实表现为:

“痞、满、

燥、实”

的患者

不管是以

哪一方面为主

均不能够妄补

而应

“痞”则消之

“满”则散之

“燥”则润之

“实”则下之

尽管

“大实有羸状”

“至虚有甚候”

也都应辩清

虚实、真伪

掌握立法

然邪入太阴

(脾)多从

湿化、

寒化;

寒湿内盛

脾之

阳气受损

运化无权

因而“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精气夺则虚”、

“虚则补之”

笔者在临床上

遇到类似病人

采用温补之法

“理中丸”“六君子汤”

之类方剂加减治之

每每取得满意疗效

脾胃

同居中焦

关系密切

因此

发病过程

避免不了:

太阴(脾)

病及

阳明(胃)

阳明(胃)

病累及

太阴(脾)

疾病转归

较强烈地

表现出来

这一观点

《伤寒论》:

伤寒

脉浮而缓

手足自温

是为系在太阴

至七、八日

大便硬者

为阳明病

这样子的病例

临床屡见不鲜

即使在疾病

的同一阶段

也常出现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之候

3 

以常达变

以变求常

进一步地

指导临床  

由此所见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这一学说不是

玄妙虚无之谈

它包含有丰富的

理论和临床内容

是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医家

在认识和治疗,脾胃病当中

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同时对于

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

以及脾胃方面的论治

均有重要作用

然而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阳明(胃)

太阴(脾)

病变的,一般规律

但临症,也不可以

刻舟求剑

《伤寒论》:

伤寒

脉浮而缓

手足自温

系在太阴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说明太阴

与阳明同病

重点在太阴

太阴为病

运化失职

治疗得当

或者脾阳

自行恢复

运化正常

原有之,湿邪与积滞

可通过,下利而解

如太阴阳复太过

则病从燥化

燥热与积滞相合

因而会演变

而为阳明病

出现不大便

或者腹满痛

等证

可见

“实则阳明,虚则太阳”

之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太阴病辨证

应以脾阳

恢复与否

及恢复到

何种程度

而为转移

阳明病也会

因治疗不当

而致脾家实

所以临床

既要精通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之常

也要善达

阳明实

太阴虚

或者

阳明实中兼虚

太阴虚中挟实

之变

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

掌握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

以及这一学说的精神实质

从而充分

体现中医学的

辨证论治精神

以便进一步

指导于临床

应用于临床

并且取得

临床效应

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六合):

手阳明经别:

从手阳明经脉

的肩髁穴分出

进入项后柱骨

向下者

走向大肠

归属于肺

向上者,沿喉咙

浅出于锁骨上窝

脉气仍归属

手阳明本经

手太阴经别:

从手太阴经脉

的渊腋处分出

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

进入胸腔

走向肺脏

散布大肠

向上浅出

锁骨上窝

沿于喉咙

合于手阳明的经别

区别

“阳明中寒”

“太阳阳明合病”

“太阴病”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也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阳明病多

属热属里属实

阳明中寒则是

阳明中阳不足

寒邪入侵

有虚有实

太阴病

虽然也是

脾阳虚弱

寒湿阻滞

为主要病机

太阴在于脏

阳明在于腑

而阳明,与太阴

一为表,一为里

他们也是

互相联系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所以见证

应表现为:

阳明中寒

为不食

食则呕

伴胃脘冷痛有上逆

太阴自利不渴

应有便溏泄泻

脾不化湿

还可见有

湿的表现

(0)

相关推荐

  • 两感病长期携带

    太阳少阴为表里,怕风怕冷,桂枝汤加上麻附辛■ 少阴寒化症的结核病.甲亢.食道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六经辩证就是六合,例如太阳少阴为两合,两合者两经无病:两不合者,少阴太阳同时而病.太阳是 ...

  • 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 --- 辨证录

    3)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人以为热深而厥亦深也,疑是厥阴之症,谁知为太阴之症乎.夫太阴脾土也,脾与阳明胃经为表里,表热而里亦热,此乃胃邪移入于脾经也.此症最危最急,盖人以脾胃为主,脾胃尽 ...

  • 手太阴与手阳明穴位背诵

    一.手太阴肺经,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 两条经络线 1.起中焦.络大肠.从中府,走手臂.桡侧线,出腋下.内侧走.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到少商. 2.列缺分.掌背走.到商阳.交大肠. 穴位:中府(肺 ...

  • 《手阳明手太阴之正与六合》

    首先解题:题目中的"手阳明",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经:此二经所对应的,恰好是人体互为表里的一对脏器.至于其中的"正" ...

  • 王四进经方讲座-99-柴胡桂枝汤,太少两感,阳明太阴两感,真武汤,糖尿病

    第九十九讲   讲于2014年3月23日 有一位六十五岁的老年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头晕三年了,伴随头痛.恶风.常年口苦.头顶热,走路时或坐着往下躺的时候就眩晕.到医院里查不出问题来,吃了扩张血管的药也 ...

  • 上牙痛,是肠内实火在作怪。上牙与手阳明大...

    上牙痛,是肠内实火在作怪. 上牙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因此上牙痛主要是大肠实火造成,治疗时需以艾灸祛除肠火的穴位为主.­ 艾灸合谷.曲池.手三里这三个穴位每个穴位20分钟. 这样减轻牙痛和祛除牙肿. 合 ...

  • 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以两经合病为主,可从阳明太阴、少阳太阴入手,单经病变可从少阳、厥阴病入手。...

    结论:调肝健脾补肾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总体疗效与舍曲林相当....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患病率较高,以焦虑抑郁共病.单纯抑郁为主,本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抑郁评分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因 ...

  • 《子午流注说难》:手阳明下合穴

    手阳明下合穴 一.巨虚上廉(手阳明下合穴) 部位 在足三里下三寸.外膝眼下六寸.当举足取之. 证治 飧泄腹痛.支满.狂走.侠脐少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藏气不足.偏风 腿.手足不仁. 针灸 针入三分 ...

  • 少阳太阴合病,阳明太阴合病等同于厥阴病吗

    今日头条:中医林佳明 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 更新时间:每天更新 今天是我写日记第1120天. <伤寒论>厥阴病是难解之谜,为千古难题,历代医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还是有很多的疑惑. 在胡 ...

  • 少阳太阴合病,阳明太阴合病与厥阴病如何鉴别

    我在基层用经方-2021-09-20 第276期 每日一期,每日更新 公众号:我在基层用经方 <伤寒论>厥阴病是难解之谜,为千古难题,历代医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还是有很多的疑惑. 在胡 ...

  • 健康术语-手阳明标本

    解读 "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性的名词.在中医学中应用很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经脉的标本,是在说明经脉上下相互关联和本末关系. "本&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