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的“阴火”,该如何理解

在《脾胃论》中,李东垣有这样的论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上文中提出了“阴火”,阴火证为李东垣首创,上面的论述是后世认识和理解阴火证的依据。前人对火分阴阳,一般都认为阳火是指心之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与胆之相火。火在人身即阳气,故五脏六腑都各自有其自己的火。此火在正常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火活动正常,心神清明,心血流畅,人体的上下、内外的一切生机为之活跃,所以古人比喻它为“君火”。而把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的火称为“相火”。但在“相火”所指的脏腑中,既把肾中命门之火称之为“相火”, 又说它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并指出心火乃命火之焰,则命火自为心火之根。至于火分阴阳,在生理上,因心居上焦阳位而肾属下焦阴位,大都以心火为阳火,肾火为阴火,在病理上的火,也分阴阳,是以阳火病性属热,而治法宜清忌温,阴火病性属寒,而治法宜温忌清。

心火或肾火为病,都各自有其阴阳之分,并非心火病性都属热而宜清,肾火病性都属寒而宜温。火分阴阳,在生理上无所谓,但在病理上则是不可混的。还应指出, 火有邪正之分,凡是得正常之火,都能养人,正如《内经》所说“少火生气”。 即指能够养人的正常之火而言;凡是失常的邪火就是害人之火,即《内经》所说“壮 火散(食)气”,即指能够害人的反常之火。只要是“壮火散(食)气”的邪火,都可称之为“元气之贼”。他在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中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 焉。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

很显然,他所说的阴火,指的就是反常的的君、相之邪火,只是以脾胃元气不足为其主要病源而巳。他又认为, 元气不足导致阴火上冲,而阴火上冲又反过来耗散元气,故有“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之说。这和《内经》的精神是一致的。 但《内经》所谓“壮火”,并非专指阴火,也包括阳火,即壮火为病,无分阴阳,都要耗散元气。

七情内伤致病,可以影响内脏的气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然能影响相关的内脏,但首先影响的是心得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的功能。故把“心火”看成是“七情郁结”,将阴火看成是妄动的“相火”,则与朱丹溪相火学说,相火受君火主导的观点相一致。“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强调了君,相的关系,即强调相火妄动,受七情的主导,七情郁结,引发相火离位,从而变为阴火。即李东垣在《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心火者,阴火也”。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映,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足则身康体健,气衰则诸病由生。而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脾胃尤为重要。一方面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另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有赖其化生的气血精微的资助。若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升降之枢失调,气的生成乏源,则会影响到肺的宣肃与肝的疏泄。肝、肺、脾、胃等脏腑主调气的功能减弱,则必然会使气机的流转之能下降,从而命门之火因失其布散于全身的动力蓄而成热,渐成阴火,甚或成为“元气之贼”,上扰心脾而为患。

命门之火根于肾中,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如《难经》所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运化之能下降,水谷不能化精气,不得上输于肺而下流,塞于下焦,致命门之火失其布散之通道而下流,成为湿浊,与肾间相火相合,即脾湿内蕴,蕴蒸为湿热。即李东垣所说的“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滋养先天之精气。若脾胃受伤,先天精气的资助乏源,以致其布散缓慢,蓄而成热。或因劳役过度,耗伤元气,致其主动之能减弱,蓄郁成热,渐成“阴火”。即“脾胃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李东垣又说:“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可见,阴火既非恶寒发热之外感,也不是阴虚之发热,而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是阴火产生的关键,七情郁结,气虚不运,气机失调蕴生湿热,从而引发阴火。

总之,阴火是由命门之火在体内蓄郁而成。以脾胃受伤,全身之气生成乏源,三焦通调失健为发病之本;以阴火上冲,扰及中上二焦为发病之标。治疗当以健脾胃,利三焦,泻阴火。甘温益气,升阳泻火是李东垣对阴火病症治疗的主要特点。通过补气升阳,则可以助升三焦通运的生理功能。三焦气旺,则命门之火得其运行和借其通道布散于全身内外,从而使阴火降藏,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在甘温益气之剂中佐以苦寒与风燥之药,以利三焦泻阴火畅其去路,从而使其道通运健,气机流畅,阴火自平。其代表方剂为升阳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