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文:字母词使用是语言接触的正常现象
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汉字就与字母有了接触。拉丁字母与汉字的接触主要从明末开始。拉丁字母通过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早期的外来词都是汉字形式的,这种局面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打破。
字母词的出现是明末以来中西交流日益频密的必然结果。字母词的出现使汉语词汇开始由以纯汉字词语构成向以纯汉字词语为主体兼容少量非汉字词语构成的形态转变。
明末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后,拉丁字母开始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随西学传入速度的加快,汉语中先是出现了一些准字母词和非典型的字母词[1],如化学元素符号的出现。到维新运动时期,一些比较典型的西文字母词开始在汉语中出现,从此正式揭开了西文字母词在汉语中发展的序幕。
(一)西文字母与汉语的接触时期(16世纪—19世纪中叶)
1553年(明嘉靖年间),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进行殖民和贸易活动,中西语言由此开始了较具规模的接触,以拉丁字母为代表的西文字母由此开始传入中国。早期西文字母与汉语的接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双语词典的编纂和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二)西文字母词逐渐融入汉语的时期(19世纪中叶—1911年)
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西交流增多,翻译活动大量增加,出版活动也不断发展。大致从19世纪60年代起,汉语文献中开始出现夹用拉丁字母的情形、类似字母词的词语及非典型的字母词。到维新运动前后,比较典型的字母词开始产生。至民国初年,字母词数量略有增加。早期字母词主要出现在化学、物理、音乐、天文等领域。
1. 化学领域:1868年《格物入门》一书系统介绍了元素符号表示法,书后的对译表中有“铜 Au、养气 O、淡气 H、白银 Ag、炭精 C”等。
2. 物理领域:1897年《西学大成》出现了“D线”(夫琅禾费线的钠吸收谱线)。1898年《光学揭要》出现了“X线”。1899年《知新报》出现了“X光”。1903年《新尔雅》收录了“X光线”。1906年《近世物理学教科书》中出现N极、S极、CGS法(CGS,当时的三个主单位厘米、克、秒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等字母词。
3. 音乐领域:1904年《新民丛报》出现了“C调”“G调”“B 调”等音乐名词。
4. 天文领域:1911年《天文新编》中出现“仙女R星”“彗星 1910b”“鸿鹄Y星”“人马宿U星”“天龙之α星”等词语。
5. 数学等领域:这一时期现代形式的数学符号已开始大量进入汉语,并被汉语使用者接受。1908年《理工》出现了常用的数学符号“π”和计量单位“Kg”“mm”“cm”“mm2”等。
(一)汉语字母词的缓慢增长时期(1912年—1978年)
1. 民国时期字母词的发展(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字母词缓慢发展,数量有所增加。
(1)物理领域:1915年在期刊《科学》上可以看到“α线”“β线”“γ线”“X射线”。1923年出版的《原子论浅说》一书中出现了“α粒子”“β粒子”。1923年出版的《科学大纲》(第1册)中出现了“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2)交通领域:1920年期刊《航空》出现了“SOS”的较早用例。航空所用的“T字布”1947年已出现用例。
(3)化学领域:1928年“TNT”用例出现。
(4)生物、医学、心理领域:1923年出现“X染色体”“Y染色体”;1926年出现“护生素A”“护生素B”;1928年出现“生活素A(B、C、D、E)”;1930年出现“维他命A(B、C、D、E)”;1931年出现“a凝集素”“A凝集原”“A型”“ab凝集素”“AB凝集原”“AB型”“b凝集素”“B凝集原”“B型”“O型”;1935年出现“维生素C”;1936年出现“IQ”;1947年出现“β胡萝卜素”“维生素A(B、B1、B2、B6、D、E、G)”。
(5)政治领域:1923年《申报》出现“三K党”用例。“CY”“AB团”“CC系”是这一时期民众较熟悉的政治组织。1927年《共产主义ABC》出版,“ABC”一词在这一时期流行开来。
(6)文学领域:1921年,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发表。1939年《现代文化辞典》中收录了词条“阿Q精神”。
(7)传媒领域:1948年《报学杂志》出现“BBC”(英国广播公司,1923年成立)用例,1944年《电影与播音》出现“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1926年成立)用例。
(8)其他领域:国际组织方面,《工业标准通讯》出现“ISO”(国际标准化组织,1946年成立)用例。绘画领域的“2B铅笔”、娱乐领域的扑克牌“红桃K”之类词语这一期也已出现。
2. 新中国成立后字母词的发展(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汉语词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西方的封锁,我国的对外交往受到限制,但科技方面的国际交流仍然存在,而且很多科学家从海外归来,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这使得专业性的字母词不断增多,但较常用字母词增速缓慢。这一时期出现的字母词有以下一些:
1956年《遗传学座谈会发言记录》中出现了“DNA”“RNA”。1963年《电子学报》出现“NTSC制”(1953年美国宣布点描法为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为“NTSC制式”)用例。1965年《电子技术》出现“PAL制”(1963年联邦德国创立“PAL彩色电视制式”)和“SECAM制”(法国研制的彩色电视技术标准)。1964年9月26日香港《华侨日报》出现了“T恤”的用例。1967年10月16日香港《大公报》出现了“AB角”的用例。1973年中文医学期刊已可见到“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1977年中文医学期刊已可见到“CT”的用例。
(二)汉语字母词的快速增长时期(1978年—现在)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汉语新词语大量涌现,字母词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增长前期(1978年—1990年)和快速增长后期(1990年至今)。
快速增长前期处于改革开放头十几年。这一时期国外的科技文化、管理经验、商品等开始进入中国(主要是大陆地区),汉语的常用词语中字母词的数量开始增多,但相对而言,增速有限,数量也不太大。这一时期出现的较常用字母词主要有:“AIDS”“MIR”“SOD”“DNA指纹”“CI”“OA”“CIMS”“QC小组”“ISBN”“重组DNA技术”“BP机”“Call机”“卡拉OK”“MTV”“PC”“PC机”“CAD”“CPU”“T型台”“T恤衫”“UFO”“WC”“TOFEL”“三S研究会”“SOS儿童村”。
这一时期的较常用字母词主要反映医学、管理、生物、通信、娱乐、计算机等领域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1980年代国外对我国社会影响的主要领域。
快速增长后期处于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十几年。这一时期字母词大量涌入汉语,特别是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开始接入因特网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汉语中由此出现了大量与网络相关的字母词,同时,字母词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也不断扩大。1990年至今出现的较常用字母词主要有:“Internet” “TCP” “IP地址” “IT” “IE” “BBS” “ISP” “E-mail” “IP电话” “Linux” “Word” “GBK” “CIH病毒” “OCR” “VB” “UPS” “CD” “CDMA” “MD” “VCD” “CVD” “SVCD” “超级VCD” “DVD” “GSM” “SIM” “WAP” “PDA” “ISDN” “GPS” “GIS” “CCD” “IC卡” “MIDI” “3G” “A股” “B股” “H股” “APEC” “WTO” “IMF” “K线” “ST” “PT” “ATM” “CPI” “PPI” “PMI” “QDII” “QFII” “CEPA” “ECFA” “OTC” “STD”“FDA”“WHO”“DNA芯片”“PCR”“SARS”“NBA”“CBA”“甲A” “FIFA” “ATP” “MVP” “WTA” “CCTV” “BTV” “CATV” “VOD” “HDTV” “KTV” “MBA” “CEO” “CIO” “CKO” “POS” “CIP” “DIY” “HSK” “NMD” “AD钙奶” “B瓶” “PVC” “PC材料” “SOHO” “X一代” “三C产品” “EQ” “3D电视” “4S店” “PM2.5” “ETC”。
显然,快速增长后期的较常用字母词语主要来自网络、计算机、电子与通信、经济、医学与生物技术、体育、电视、管理等领域。
从字母词在汉语中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字母词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鸦片战争之前,由于中国社会处于封闭状态,虽然有小规模的汉语与英语等语言的接触,但不足以促使汉语产生字母词。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近代文明,走上近代化之路。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字母词逐渐产生。最初产生字母词的领域主要是科技领域,如化学、物理、数学、天文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字母词都是外来词。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开始了缓慢的现代化进程,字母词缓慢发展,产生的领域逐步扩大,主要涉及物理、医学、音乐、政治、交通等领域。这一时期字母词出现了汉语原生的字母词,典型代表是“阿Q”和“阿Q精神”,这两个词语的出现打破了之前字母词都是外来词的局面。但应该看到,“阿Q”的产生也是受拉丁化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拉丁化运动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很大影响,语言接触的影响在间接起作用。
汉语拉丁化运动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就是建国后1958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汉语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汉语拼音缩写形成的字母词,如“RMB”“GB”“HSK”。1993年互联网兴起后,网络语言中涌现出一批汉语拼音缩写产生的字母词,如“MM(妹妹、美眉)”“LD(领导)”“LP(老婆)”,使汉语原生字母词的比例在汉语字母词中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后,汉语与英语接触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因而字母词快速增长,引人瞩目。
从汉语字母词的发展状态来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字母词的数量仍会继续增加,但会受汉语使用习惯制约而有限度地增加。
汉语引入字母词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和英语成为事实性的国际通用语。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20世纪以来,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处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优势地位,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使用最为普遍的国际通用语。因此,在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英语的巨大影响。以美、英为代表的英语社会是国际先进科技、文化的输出方,中国虽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但原创性的东西目前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是漫长和艰辛的。由于缺少原创性、领军性的东西,目前汉语在语言接触中更多的是借贷方,相对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汉语词汇中借入的字母词等外来词更多一些,这是社会发展现状使然。
另外,字母词的引入也与汉字的特点密切相关。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在引入外来成分时,要么用汉语语音加以改造,用汉字词语记录,要么就只能直接或基本直接照搬,用字母词等非汉字词语[2]记录。早期从外语引入外来成分时多采用前一种方式,这是因为当时国内的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尚不普及,国人甚至对拉丁字母都有所排斥,更不用说直接借用英语单词。随着拉丁化运动的发展,我国制订并推广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的广泛使用使国人对拉丁字母早已非常熟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已经较为普及,这些都为汉语引入字母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近年来,汉语中的字母词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中来源于英语的占绝大多数。
为何只有汉语引入字母词,而英语中没有引入汉字词语?这是有客观原因的。相对于几万个汉字,或者几千个常用汉字,26个拉丁字母是很简单易用的。如果英语中要引入汉字词语,那么就可能要引入至少几千个汉字,这对英语使用者的识记书写将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26个拉丁字母很容易识记和书写,拉丁化运动对汉字文化圈的影响巨大,原因也在于26个拉丁字母使用上的优势。《汉语拼音方案》对汉语使用者来说也是很熟悉的,所以,汉语引入字母词是比较容易的事,而英语等语言要想引入汉字词语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任务。
汉语引入字母词也不是随意引入,而是有选择的引入,较复杂的英语原词会受到汉语使用者排斥,如“Internet”使用了十年左右就被汉字形式的外来词“因特网”取代了。汉语引入字母词主要与以下一些具体的因素有关:
其一,精简。绝大多数字母词的引入是由于该词语的汉语译名过于烦琐或实在难以译成汉语,[3] 如“CPI”“ECFA”“SOS”。这些词也绝大多数都是英语中的缩写词,较易识记。这是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在起作用。这也是汉语引入字母词最主要的原因。
其二,借形。汉语本身在形体的表达上也有一定的不足。有些形体用汉语无法表达或不便于表达,而用拉丁字母有时就可以很方便地表达,“T型台”“S钩”“M头”“O形腿”就属这类情况。
其三,借序。随着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传入中国,汉语在顺序的表达上又增加了两种方法,如“AB角”“C盘”“D大调”“A股”“B柱”“α粒子”“γ射线”。
其四,借音。也有借音的情形出现。如“阿Q”,又如汉语詈词“傻B”“二B”,其中的B就是借用字母B的读音,但这种用例比较少见。ICQ则在外语中就是由谐音造词产生的。
总体看来,汉语中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产生的正常现象。日语等语言在与英语的接触中也有类似现象。字母词是汉语词汇中较晚产生的类集,是汉语词汇中汉字词的有益补充,它们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禁用字母词没有必要,也不现实,同时我们也应避免滥用字母词,使字母词在汉语中健康发展。
[1]张铁文.字母词探源.《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7(总 88):57—64.
[2]王吉辉.非汉字词语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5):120—123.
[3]杨挺.直用原文——现代汉语外来语运用中的一个新趋势.《中国语文》,1999(4):265—266.
原文原刊于《北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