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光伏需求侧改革,涨价背后是硬性决策与市场经济的对撞样本
来源 | 索比光伏网 作者丨曹宇
索比咨询数据显示,近期光伏多晶硅料价格大涨,价格达到了15.4万/吨,个别订单甚至超过了17万/吨。行业震动之余,也引起了央视等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快速扩张的电池、组件产能和“碳中和”大目标带来的旺盛需求使扩产周期较长的多晶硅料环节供不应求,成为2021业内谈论最多的话题。
对于硅料多轮涨价,业内主要将矛头指向硅料企业,认为其贪得无厌;还有一小部分指向硅片龙头,认定巨头锁定长单在故意搅乱市场以打击竞争对手。
但如果我们抛开情绪因素,单纯从市场、产业和产业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多晶硅企业多番涨价虽然不顾行业长远发展,却不是毫无理由。
让市场的归于市场
当年协鑫在多晶硅价格跳水的时候,主动让利百亿,收获了不少企业的友谊,多晶硅江湖还有一些默契,但后续单多晶之战时,单晶竞争优势太大,下游企业无奈转投单晶阵营,追求利润是企业天职,尔后协鑫集团遭遇欠补等问题时,朱共山偶然间也感慨世态炎凉,笔者只看到中能硅业曾默默的关停了因电价过高而陷入亏损的徐州西门子法工厂。此前协鑫在集团转型期间仍然提出稳定多晶硅价格,呼吁不再涨价,但在多晶硅紧缺的时候,市场的价格并不是由有意愿降价的厂商所决定。
另一家光伏巨头通威在进入光伏行业,做多晶硅时一路磕磕绊绊,开局走得并不顺利,苦熬了很多年,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也曾为此气得骂娘。通威崛起主要依靠自身不断努力而并非外界恩惠,错失了第一轮的“拥硅为王”,在最严苛的市场环境下打拼了十几年,好不容易赶上这一波,要求其主动降低价格,从所谓“长远”角度考虑,有些一厢情愿。
而根据索比咨询做的统计,硅料价格在此前的60元/公斤时,除了通威、协鑫新疆、特变新疆的硅料厂,其它硅料工厂几乎都是亏损的,这时候下游制造企业和终端客户是否有于心不忍,给到每公斤70、80元的价格?
笔者并不是要为多晶硅企业喊冤,或者为原来亏损的多晶硅企业争取“救济”,只是中国有句话叫“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生意也是如此。过去十年时间,光伏都习惯了依赖制造环节降本,甚至可以说“压榨”上游环节,现在想要这些连年亏损的企业去考虑所谓大局,根本不现实。
同时,随着多晶硅新产能逐步释放,2022年以后这些排名靠后的企业仍然会回到亏损局面,不抓住现在赚钱机会为一年后的价格战做准备,除了倒闭之外,笔者看不到任何其它结局。
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波多晶硅紧缺行情过后,相关企业必将遭到报复,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目前由于多晶硅价格过高,由于项目受阻,市场出现情绪可以理解,但更多应理性冷静的看待这个局面,并思考破局之道,如参股、自建产能或者长单锁定等方式稳定供应,或者是寻求短期内的反制措施。
看个广告休息一下吧
定价权&话语权的转移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现代边际效用理论的创始者之一门格尔指出:价格决定于参加交换者中交换能力最低、交换欲望最弱的人所愿提供的“相对财货”数量与被排除于交换之外的交换能力最大、交换欲望最强的人所愿提供的“相对财货”数量的界限以内。
全球光伏需求可以简单归类为:海外、国内集中式项目、国内分布式工商业、国内户用。这其中谁是交换能力最大、交换欲望最强却又可能被排除在交换之外的?
海外市场接受能力是最强的,“531”之前光伏组件价格约2.3元/W,这时海外项目已经实现了平价。
国内项目中,工商业项目价格弹性最大,按现在的工商业电价,组件价格再贵上一倍很多项目也还是可以做,只不过是规模会受影响。
国内户用光伏在此轮涨价中比较受伤,户用市场近年虽然地位逐年提高,但单个客户体量较小,话语权相比央国企仍然小很多,同时户用光伏体量相对较小。
影响最大的是集中式电站,光伏平价之前,定价权由政府主导,制定上网电价,中国集中式电站规模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价格刚性+需求弹性+高比例市场份额和供过于求的产能,让市场定价权几乎全部集中在集中式电站上,所以业内一直在根据各大央企集采结果来判断市场风向。
光伏是全球范围一致性较强的商品,售价、资源禀赋、技术水平,都差不多,非常透明,所以各个地区光伏发电最终成本差别较大,往往是其它非光伏因素造成的。而“531”之后光伏平价进程走得有点快,因此市场吸引力变得不如海外市场,很多企业已经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
简而言之,中国市场在目前来说不是那么的重要,自然市场端的话语权就减弱了。光伏发展史上也屡次出现中国和海外市场此消彼长,交替发展的情况。
而随着“双碳”目标的推出,各大央国企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原来是政策跟不上市场,现在是市场跟不上政策。
而且对于央国企和地方政府来说,发展新能源变成了政治任务,是刚需。这就无限提升了注定一部分被排除在交换之外的市场的购买意愿的上限。
所以很多光伏企业认定,央国企对于光伏的耐受能力还有很大空间,而且现在土地价格也在增长,居间费用和电网接入等其它费用也没有降低,为什么光伏产品就不能涨价?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谈到过,光伏进入刚需市场是一个应该研究的新课题。刚需市场中话语权会寻求新的平衡。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好,连印度这种刚需市场(缺电、污染、火电亏损)都能反制我们,应早日研究新的应对策略。
综上可以得到结论,光伏组件的价格疯涨,实际最大的原因是由于海外市场需求拉动和国内市场被赋予了硬性目标的结果。
那么,中国光伏又该如何破局?
中国光伏的需求侧改革
光伏,一个中国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典型样本与案例。其它领域几十年的成就和挫折被缩短在十几年间集中释放,同时它被赋予的使命也是革新能源行业,打造新的低碳世界,未来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尚德上市带动中国光伏产业集群,中国光伏草根军团在全球巨头争霸中做到第一,单多晶之战,大尺寸产业链生态升级,以及从2009年起的政府能源工作的得失和趋于完善,这其中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写进商学院的教科书和政府的工作报告。
笔者强烈推荐所有的政府部门都仔细研究下中国光伏政策发展历史,个人认为是中国在面对新事物、新浪潮时能够做到的最好决策,从谨慎求证到不断调整,待到渐入佳境时却又遇到新的挑战。这十年间国家与各地能源局功不可没。
期间借鉴了各国能源工作的得失,虽然在外部压力下政策有过反复,但始终没有犯过大的错误。对于现在中国亟需破局的半导体等产业具有借鉴意义:第一是设立正向循环机制培育新兴行业,第二是对于鼓励和扶持产业如何适度政企博弈且斗而不破;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主政思路的成长性与可持续性,并具备强大的纠偏能力。
而从这一两年的光伏政策可以看出,能源局越来越具备市场化的思路,已经在探索后平价时代如何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中发挥作用。
但对于大多为央国企的投资企业来说,发展风电光伏,是他们在总部甚至更高层领导前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必须要完成的目标。
对此笔者的建议是:长期装机目标一定要完成,但短期目标可以弹性灵活。也就是降低购买意愿,通过降低需求来让市场降温,同时也不再用装机量来作为是否完成目标的考核点,而是综合考评装机、利润率、资源综合利用等因素。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光伏的崛起路上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而迈入平价之后至今的光伏产业此次,市场化手段与政策调控兼施,尊重市场的同时,如疫情期间管控口罩一般打击多晶硅环节投机倒把,囤货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
另外可能来自市场端的反弹,其实也是一种手段,让上游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时,能够兼顾长期利益。
“双碳”作为中国的百年大计,不要寄望一战而定,否则会被市场化的制造端带偏节奏。中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各环节产能过剩局面比较普遍,所以国家之前提出供给侧改革,优化产能结果。但就在去年12月11日,中央首次提出注重“需求侧改革”,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建议将光伏作为典型案例的原因:无论是中国在新兴领域弯道超车,还是未来国际贸易争端和能源争端、以及国家已经意识到的需求侧改革,光伏都走在最前面,是最好的观察样本。
—END—